大巴山脉,地处秦岭中央造山带南侧,是南方扬子板块向北俯冲和北方华北板块向南逆冲碰撞的产物。两大板块碰撞推挤的结果,形成了大巴山弧形构造。川渝东北部山体构造方向与大巴山弧形构造方向一致,川渝东北部地貌的形成亦深受大巴山弧形构造之影响①。地处大巴山脉南麓的“巴山大峡谷”,延伸于四川省东北部宣汉县境内,与本省万源市及重庆市城口县交界,长约70公里。这里拥有丰富的地质景观,如“深切峡谷、倾斜褶皱、河畔漫滩”等等,而在山峰顶部还有棋盘式簇状峰丛绵延。峡谷区域内植被丰富,水质清冽,夏天更作为了一处嬉水、漂流的户外绝佳场所②。本期行程,将由宣汉县渡口土家族乡出发,全程穿越巴山大峡谷,抵达重庆市城口县明通镇白台村巴岩店居民点,以图文方式记录位于峡谷核心内的龙泉、鸡唱两大聚落以及川渝边界点——土堡寨大桥。
渡口土家族乡,宣汉(也是四川省)4个土家族乡之一,位于宣汉县东北角,距县城96公里。场集坐落在前河(属嘉陵江水系.渠江东源上游)南岸,呈线状分布。河畔设有码头泊渡,扼控巴山大峡谷(百里峡)出入口,周边巨石危岩耸立,小地名俗称“渡口岩”。清代嘉庆年间这里兴场,承载着水陆集散、转运功能,但无建制,1952年才从樊哙、三墩析置渡口乡。1956年富强乡并入,1958年组建渡口公社,1983年恢复乡治,2005年根据相关民族政策,批准设立渡口土家族乡,土家族人口7638人③。地形东北高、西南低,属大山区,全境最高点新农坪海拔2190米,最低点渡口岩,海拔500米④。
坐落在前河南岸的渡口乡老场集风貌
巴山大峡谷景区前身叫做“百里峡”,早在1991年就已列入四川省级风景名胜区。但因位置偏远,交通不便,2000年左右才被重庆、达州的一些户外自驾爱好者发现,夏天他们大都会组团前来嬉水游玩。2015年11月,百里峡以“巴山大峡谷”身份登载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成为了著名地质公园,2016年1月正式更名。而渡口乡作为峡谷出入口,便开始规划建设游客集散点,并对场集房屋外立面统一整治,打造巴山生态旅游小镇。经过换新打造后的渡口乡,聚落已跨越前河,现在北岸果坝村拓展新区,还修筑了一座“渡口里”仿古小镇,并通过廊桥衔连两岸。
图左(前河南岸)远处那栋方形建筑是“梦回巴国”剧场,2020年9月建成开放,为渡口乡地标建筑。在某些特定时间的夜晚,剧场里将展演同名大型史诗剧(由央视著名导演哈文执导,时长60分钟)。2025年又新增《祈福巴山万物共生》情景剧,深度融合当地土家民俗与科技手段,精彩呈现巴人狩猎、劳作、礼仪等场景。通过这些演出,游客们白天饱览秀美壮丽的峡谷风光,晚上又能观看了解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不仅增添了旅游体验乐趣,也让大家晚上“留得住、不无聊、有耍事”。
渡口乡老场集的铁索桥,过桥后可走北岸崖壁步道去往果坝村新区(渡口里仿古街)。这是围绕渡口乡而打造形成的一条漫游环线步行系统,对于较长时间在此度假避暑的老年人或者不想走太远的游客,非常适合休闲转悠。
渡口乡场集内部,直面大山逶迤。街边店铺招牌随处可见“巴山”字样,与地理位置相契合。宣城公路(宣汉-城口省道,S201线)穿场而过,图为S201省道东北方向,经由巴山大峡谷核心,通往龙泉、鸡唱、明通、城口。
渡口乡的地理位置,结合周边多山、峡、谷、河的空间环境,很容易发生洪水、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一系列自然灾害。所以某些地质地矿类企业便驻守在这里,负责对自然灾害发生时,开展应急抢险处置与灾后重建修复等工作。图中这家企业名称里的“地元”,取自中国古代哲学与命理学上的“五行”概念,又称“地支”,代表人与地理环境、物质世界等关联,也让人们感受与意识到自然规律的运转变化。且符合地理类事务设定。
从渡口乡场集沿着S201省道(城宣公路)进入巴山大峡谷,往东北方向行驶约8公里,来到羊鼓洞隧道。这是一座乡镇界隧,穿过隧道后所属龙泉土家族乡辖境。隧道口旁边是一座早已废弃的度假山庄。
目前因土溪口水库、西渝高铁、S201省道改造路段(新线)等几大重点工程全都在相邻区域同步建设,使巴山大峡谷环境受到严重影响。S201省道(老线)路面从渡口乡东场口开始,一直到鸡坪村(原鸡唱乡),被施工运载材料的大货车碾压得坑坑洼洼,而且到处都是扬尘飞舞。图中前方聚落是龙泉土家族乡目前政府所在地——王家场。图右上方高架桥梁是S201省道新线,部分路段现已通车,预计2026年全线竣工。
龙泉旧称“庙河口”,清代嘉庆年间兴场,时属绥定府东乡县东路。民国十三年(1924年)所属宣汉县第三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置双河口乡,二十九年(1940年)改名河口乡。1950年成立新政权,1951年析分出鸡唱乡、自由乡,1958年组建河口公社。1982年地名普查时,因与达县地区万源县河口公社重名,便根据附近峡谷里有座龙泉洞,遂改称“龙泉公社”(达署发‘1981’137号文件),1984年恢复乡治⑤。2004年鸡唱、自由两乡再度撤销并入龙泉乡。2005年批准设立龙泉土家族乡,幅员面积223.64平方公里,列全县之首,也是全县最偏远的山区建制乡镇,场集内有汇泉街、潜龙街、大坪溪3段街道,总长约1000米⑥。
龙泉土家族乡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前几年从河口场迁驻王家场。门上标语是宣汉县在2024年2月“十四届县委第129次常委会(扩大)会议”上提出来的经济发展目标。全县动员齐上阵,奋力书写县域经济新篇章。
矗挂在乡政府办公大楼内的“基本情况”介绍,地处两省(市)四县(区/市)交界:四川省宣汉县、万源市,重庆市城口县、开州区。“偏远闭塞、峡深路险、灾害多发、土壤贫瘠”是对龙泉土家族乡长期以来的真实写照(特别是罗盘、黄连、坪溪这几个行政村),所以当地扶贫工作将会持续性、长期性、精准性开展。目前已有九零后乡、村两级工作人员就(挂)职于该乡担任领导职务。通过年轻人的思维发展理念,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龙泉土家族乡特产黄连、天麻、杜仲、生漆、魔芋、茶叶等风物。早在2015年,所辖的黄连村与鸡坪村还入选了“全国旅游扶贫试点村”⑦。
土溪口水库大坝位于渡口土家族乡,2016年开工建设,预计2025年底基本建成,达到蓄水条件,此后巴山大峡谷的险滩河段将全部消失。而位于峡谷核心的龙泉土家族乡则成为了库区(距大坝约15公里),老场聚落将全部被淹,计划整体搬迁到下坪修建一座新集镇(移民安置点,位于龙泉河口老场南侧约2公里的山坡缓坝端)。此外,西渝高铁在龙泉乡境内约15公里,并通过向阳1号隧道纵跨川渝界省(正洞全长12.7千米,宣汉龙泉/城口明通)。
土溪口水库开发任务以防洪为主,兼顾发电。水库正常蓄水位562米,相应库容1.5674亿立方米,防洪限制水位526米,防洪库容1.0522亿立方米,具有不完全年调节性能。工程枢纽主要由挡水建筑物、泄水消能建筑物和引水发电建筑物等组成。挡水建筑物为双曲拱坝,最大坝高132米。工程总装机容量5.1万千瓦(3台1.7万千瓦)⑧。
王家场东面约1.5公里为龙泉土家族乡老场集——河口。被工程车碾压后的S201省道老线行驶非常困难,颠簸摇晃,很容易损伤车辆底盘或轮胎。今后待水库蓄灌就全都改走半山腰的新线了。另外还有一条规划中的城口鸡鸣—邻水九龙高速公路(并将连接重庆三环高速统景互通)也要从龙泉乡一带穿过巴山大峡谷,再南下川东明月-铜锣山缓槽,预计2025年底开工建设。
河口场位于前河南岸,聚落呈线状。场集临河房屋,以前都是纯木构+斜瓦顶的干栏式穿斗建筑(即‘吊脚楼’),联排通纵延伸,现在全被砖混构造取代。北岸峡谷临崖一侧,大面积卵石/砾岩堆覆至河边形成漫滩。当前因周围到处都在施工,水面中也出现了渣土、泥浆等杂质物倾泄排放。原来清澈纯净的前河百里峡(樊哙-土堡寨)段,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改变。
S201省道龙泉大桥,桥下是自由河与前河汇流处,也是“河口”地名由来的直观场景体现。从桥头西侧(图左)往东南方向经老场、水古、坪溪(原宣汉县自由乡)、顶星(狗儿坪,属开州区)等村庄聚落,可到达开州区满月镇,连接G211国道与G69银百高速公路。
龙泉作为宣汉县,乃至四川省的4个土家族乡之一,早在1983年就有领导于当地街头发现了这里老百姓在服饰着装、日常打扮上的某些“民族”元素,为22年后成立土家族乡奠定了人文基础。现在河口场驻有龙泉土家族乡的两大基层建制——河口社区与高架村,分别管理场集居民与附近农户。图为从前河上游眺望河口场全貌。
1983年,宣汉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前往最偏远的樊哙片区调研,那里是全县贫困程度最深、群众增收致富最难的地区。调研过程中,县领导在龙泉乡街道上看见有不少人穿大花布衣服,女人这样穿也就算了,关键是男人也这么穿,并且男子的凉草鞋后跟绣了花,前面还扎有一朵花,为此深感诧异。从那个时候起,县上便怀疑樊哙一带生活的群众是某少数民族。但由于当年信息渠道不畅,加之资料掌握有限,仅从风俗习惯和衣食住行上来看,先认为是苗族,后认为是彝族。待把资料递交到省上请相关专家确认后,反馈回来初定为土家族(土家族被国家正式认定为单一民族是1957年1月)。
1985年,经省、市、县民族事务部门查找资料和实地考察核证,确认宣汉县龙泉、渡口、三墩、漆树4个乡与樊哙镇为土家族聚居区。从汉族一下子变成土家族,当地想不通的大有人在,唱反调的不乏其人,有人甚至痛骂“把老祖宗都卖了”…… 例如有个姓廖的乡干部不服,因为他家祖先是从湖广移民入川的。但他一查阅家谱,结果查到入川前的居住地属于土家族聚居区,并且还有其他物证证明自己家族与土家族渊源很深,他才算彻底心服口服。土家人不知道自己是土家族,犹如陶渊明《桃花源记》所写:“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宣汉土家族的形成具有多元性,主要为“巴人后裔、土司武装、湖广填川”三种说法。2005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龙泉、渡口、三墩、漆树4个乡设立为土家族乡,樊哙镇按民族乡对待。2014年,宣汉县被批准享受民族地区县待遇,可谓名副其实。
樊哙片区(含龙泉)之所以成为宣汉县,乃至四川省的土家族聚居区,就是因为那一带地处深山老林和大峡谷之中。据清代嘉庆版《东乡县志》记载:“东邑地处僻远,间有深山穷谷之中,悬崖绝涧,内有岩洞,外仅鸟道可通,有等无业游民藏匿其间”。那里条件相当艰苦,“住的是茅草棚、啃的是洋芋坨、睡的是苞谷壳”;那里交通恶劣,“上山云里钻、下山到河边、说话能听见、走拢要半天”。由于受外界干扰较少,民风民俗得到最原生态的传承与发展⑨。
过了龙泉土家族乡河口场,远离施工区域,S201省道老线的路面情况相对要好很多,而快速路(新线)部分路段虽未通车,但也可以行驶。
S201省道从河口场到鸡坪村约12公里,这里就是原宣汉县鸡唱乡所在地。鸡唱位置偏远,人口稀少,无行政建制,旧属宣汉县河口乡所辖。1951年析置鸡唱乡,因境有一座高约50米的石灰岩柱子,远望像雄鸡在翘首啼鸣,如似歌唱,俗称“鸡唱”⑩。而后人口迁入形成聚落,根据地形空间,又叫做“鸡唱坪”,简称“鸡坪”。1958年组建鸡唱公社,1966-1972年间一度改为高峰公社,1984年间恢复鸡唱乡治,2004年撤销并入龙泉乡(次年设土家族乡),设立鸡坪行政村。
鸡唱坪聚落跨越前河两岸(主体在南岸),呈点状分布。图中右侧山体崖壁上方是鸡王洞,出自一段土家族的民间传说,现已开发为了景点。1972年鸡王洞曾修建了一座小型水力发电站,百里峡升格为自然保护区后正式关停。除了自然风光外,鸡唱坪也是土家族民间艺术——“薅草号子”(俗称‘打闹歌’)的主要传唱地,2008年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在鸡唱还设立了“薅草号子”传承讲习班(相邻的龙泉、渡口也有),并将定期开展演出活动。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又称“挖土歌、山锣鼓、合音锣鼓”等,是土家族人在长期田间劳作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边打锣鼓边演唱的民间音乐形式。其渊源可追溯到远古巴人由渔猎生产向农耕文明过渡时期,目前主要流行于川东宣汉县及周边部分地区。土家族人称水稻中耕为“薅秧”,玉米中耕叫“薅草”,这两项农事活动均在盛夏时节进行。为解除疲劳、振作精神,土家族人在劳作时便以锣鼓助兴,故名“薅草锣鼓”。内容即兴创作,随编随唱,涉及的主题十分广泛,包括“民族历史、生产知识、宗教祭祀、礼仪孝亲、男女恋爱、日常琐事、打情骂俏”等等。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是几千年来川东土家族人传播口头历史的重要载体(当地人俗称‘肉口传’),并为土家族人长期生产、生活留下了真实写照,其中所蕴含的丰富传统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艺术欣赏和研究价值⑪。
“百里峡漂流码头”位于鸡坪村东场口,这里是漂流河段的起点。以前每逢夏日,会有许多来自重庆、达州、成都等周边城市的游客过来避暑玩耍。但随着峡谷内修建大型工程,环境已遭受影响破坏,来玩耍的游客也就慢慢减少了,码头功能随之废弃。希望全部基建项目竣工投用后(大概在2029-2030年),能尽量恢复这片绿水青山的生态风貌。此外,鸡唱坪也是前河航运的最末端,具备“幺滩”性质。前河巴山大峡谷段(渡口-龙泉-鸡唱)河道狭窄,流径深涌,且基岩险滩较多。船工们需在水浅之处下到河中,赤脚(膊)跋涉,拉纤行舟,历经风餐露宿,最终到达鸡唱坪。而龙泉、鸡唱通公路的时间比较晚,之前都是靠船工往峡谷里运输物资。直到九十年代末公路通车后,前河才停运行船。1993年四川电视台导演王海兵拍摄了一部以百里峡船工为背景的纪录片——《深山船家》,真实反映了船工生活与九十年代初期巴山大峡谷一带的人文自然风貌,目前网络上可搜索观看。
巴山大峡谷东端入口距鸡唱坪仅1.5公里,这里是宣汉与城口的川渝省际边界点。
2016年,“百里峡”改称“巴山大峡谷”不久便荣获国家4A级景区。虽正在努力创建5A,只能等待土溪口电站蓄灌,周边环境恢复后,才有新机会。从生态保护层面,早在2002年此处已升设“百里峡(四川)省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百里峡省级自然保护区河流长度76公里,面积7600公顷,核心区从龙泉乡鸡荒洞至渡口乡中心沟,面积4400公顷;缓冲区从渡口乡中心沟至樊哙镇大桥,面积2200公顷;实验区从樊哙镇大桥至土黄镇百家潭,面积1000公顷⑫。
巴山大峡谷核心风貌,景区规划面积为575.1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负氧离子丰富,多呈现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象。最高处罗盘顶海拔2480米,顶上建有露营地与滑雪场⑬。
跨越前河的土堡寨大桥,东连城口,西接宣汉,是S201省道上的一座重要节点,往返宣汉和城口,如走老路,必过这里。大桥于1995年开工,1996年通车,均由城口建设与管理。桥长110米(净桥90米),引桥1孔,长8米;桥面净宽7米⑭。桥头城口端立有大桥地名石碑,当年属国家“以工代赈”扶贫工程。
土堡寨地理空间全貌,支流周溪河在此汇注前河。这里与宣汉渡口乡一样,分别扼控巴山大峡谷东西两端的出入口。远处正前方那座灰岩裸露的崖壁山峰就是土堡寨,相传顶上建有寨子而得名⑮。
嵌刻在土堡寨大桥中间的“中国公路标志”符号,“城宣”二字则表示大桥为这两个县的政区分界点。
土堡寨大桥下,嘉陵江水系、渠江上源——前河潺涌缓淌,即将流入巴山大峡谷。图左是城口县境(前河右岸,北向),图右是宣汉县境(前河左岸,南向)。一直要到前方约4公里的张家梁山峰,才结束两县跨河邻望的局面。
前河,发源于重庆市城口县明中乡云燕村(原燕麦乡)俞家梁光头山,流径往西转南,穿切巴山大峡谷,到宣汉县城与后河交汇,以下称作“州河”,再过达州市区,终至渠县三汇镇汇注渠江干流。宣汉县城上游全长193千米,流域面积2754平方公里,大部分河段都会通行航运⑯。
土堡寨大桥两侧基层管理建制:四川省宣汉县龙泉土家族乡鸡坪村3组VS重庆市城口县周溪乡三元村1组。图中白色房屋是设在城口县境内的水文监测站,大桥对岸(西)的房屋就属宣汉县了。
从土堡寨大桥东行约5公里到达巴岩店,与G211国道接驳。巴岩店是一处公路三向小枢纽,区位“北上城口、安康;南下开州、万州;西通宣汉、达州”。
支流燕子河(图右)于巴岩店汇注前河。1993年在此修建了一座长81米的板拱结构“燕子河大桥”⑰,比土堡寨大桥早三年通车。城口经由这两座大桥通至宣汉,再前往四川盆地腹域。
巴岩店基层管理今属重庆市城口县明通镇白台村5组,这里临靠一块崖壁巨岩,紧贴岩体处开设有店铺,故称“巴岩店”⑱。
1981年版《四川省地图集.宣汉县分幅》对巴山大峡谷几处要素地点的标注。龙泉当年还是“河口”,鸡唱为公社,红色圆圈是土堡寨,黄色圆圈是巴岩店,那会儿两座大桥尚未修建,巴山大峡谷内也没通公路,均靠拉纤行船。周围相对热闹一点的大型场镇是宣汉樊哙与城口明通。
文尾备注——
①~②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2015年第11期:“巴山大峡谷——地层的褶皱告诉你,秦岭山地隆起成山的秘密” 李忠东 144-163页
③ 宣汉县人民政府官网.渡口土家族乡概况 2024年8月16日
④ 1988年《四川省宣汉县地名录.樊哙区.渡口公社》229页
⑤~⑥ 《宣汉县志1986-2005.行政区域.乡镇.龙泉土家族乡》68页
⑦ 四川省人民政府官网:达州市民族地区2个村列为全国旅游扶贫试点村 2015年6月9日
⑧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官网:“关于四川省达州市土溪口水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 2015年10月30日
⑨ 《达州日报》2023年7月7日第六版:“宣汉的‘土’” 冉奎
⑩ 1988年《四川省宣汉县地名录.樊哙区.鸡唱公社》220页
⑪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宣汉县“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⑫ 四川省水产局官网:百里峡省级自然保护区 2016年2月16日
⑬ 达州市人民政府官网:巴山大峡谷旅游景区 2014年12月31日
⑭《城口县志1991-2005.交通.公路桥梁.土堡寨大桥》323页
⑮ 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重庆市城口县土堡寨 词条
⑯ 《巴蜀江河辞典.渠江水系.州河》 193页
⑰《城口县志1991-2005.交通.公路桥梁.城宣路燕子河大桥续表》326页
⑱ 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重庆市城口县巴岩店 词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