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走蒲城:
探索时间奥秘,不负韶华追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这些充满活力与探索精神的话语在耳畔响起,一场意义非凡的研学之旅便在心底悄然萌芽。而此次蒲城研学之行,更是一场充满惊喜与收获的探秘之旅,它将带领我们揭开时间的神秘面纱,探索时间的无尽奥秘。
研学背景
时间故事里的宝藏:“326”精神点燃少年的科技梦
时间,这个永恒而神秘的存在,贯穿于宇宙万物的发展历程,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兴衰变迁。从古代先民对时间的朴素认知,到现代科学对时间的精准计量与深入探索,时间始终是人类不断追寻与探索的核心课题。而位于蒲城的国家授时中心,犹如时间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肩负着产生、保持和发播国家标准时间(北京时间)的神圣使命,见证了我国时间频率科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辉煌发展历程。
时间博物馆的前身——1966年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由中国科学院筹建的西北天文台(后改称陕西天文台、国家授时中心短波授时台,工程代号“326”),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不仅是我国时间频率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更是老一辈科学家们“淡泊名利、甘于清贫、无私奉献、科技报国”崇高精神的生动写照。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伟大精神的博物馆,紧密贴合中小学新课标要求,以“探究式学习”为核心理念,精心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样、妙趣横生的研学课程。这些课程宛如一把把钥匙,旨在开启同学们探索科学世界的大门,激发学生无限的创意潜能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科技的向往和报效国防的爱国情怀,促进青少年内心科技梦想的萌芽与发展,助力实现学生科技之梦!
配套研学课程
探索时间奥秘的奇妙之旅
(一)
时间礼堂 —— “326”精神传承
踏入国家授时中心蒲城授时台旧址,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这座从1970年建成至1998年默默坚守岗位二十八年的授时台,宛如一位忠诚的卫士,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试验立下了汗马功劳,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高精度授时服务,在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这里,每一块砖石、每一台设备都仿佛在诉说着老一辈科学家们的动人故事。他们远离繁华都市,扎根在这片平凡的土地上,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卓越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成功研制出短波授时系统。他们用青春和热血诠释了“淡泊名利、甘于清贫、无私奉献、科技报国”的“326精神”,这种伟大的精神,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勇往直前,勇攀科学高峰。
(二)
二十四节气 —— 参观二十四节气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朗朗上口的二十四节气歌,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时间博物馆研学之旅中,参观二十四节气塔,无疑是一次领略传统文化魅力、感受自然节律之美的绝佳机会。
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简单的季节划分,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微妙的气候变化、独特的动植物习性、优美的古诗文词以及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当我们仰望二十四节气塔,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古代先民们一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奥秘,领悟他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和敬畏之心。在这里,我们可以深入研究每一个节气的独特含义和背后的故事,了解它们对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让我们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更加珍惜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三)
手工DIY——时钟制作
所有伟大的科技发展,往往都始于一个个小小的实验。就像我国的核潜艇、飞机等一系列国之重器,都是从最初的模型开始,经过无数次的试验、改进和创新,才最终得以问世。时钟的发展历程亦是如此,而此次蒲城研学中的时钟制作手工DIY活动,正是我们探索时钟奥秘、了解科技发展的一扇窗口。
在制作时钟模型的过程中,同学们将化身为小小科学家和工程师,亲自动手操作,全方位了解钟表的工作原理。分针和时针如何默契配合,精准地指示时间?它们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科学奥秘?这些有趣的问题,都将在动手实践中一一得到解答。通过亲手制作时钟模型,同学们不仅能够学到丰富的科学知识,还能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更能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深刻体会到时间的宝贵与珍贵。
(四)
太阳系互动装置——认 识 太 阳 系
体验者骑在特制“自行车”上,通过运动能量转换,带动所对应星球的转动,从而形成太阳系各大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效果。欢乐健身之余,可以科普到太阳系运转规律。这个互动装置巧妙地将科学知识与趣味体验相结合,让同学们在欢乐健身的同时,轻松解锁太阳系运转的奥秘。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学习方式,不仅让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触手可及,还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让学生们在欢乐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一同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
(五)
傅科摆互动装置——探索地球自转奥秘
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通过一次精妙绝伦的摆动实验,成功证明了地球的自转,傅科摆也因此闻名于世。而在时间博物馆的研学活动中,同学们有幸与傅科摆互动装置亲密接触,亲身感受这个伟大科学实验的神奇魅力,探索地球自转的奥秘。
傅科摆互动装置由刻度墙、弧形座椅、支柱、锤摆等部分巧妙组成,宛如一件精密的科学艺术品。当同学们轻轻推动锤摆,看着它在摆动过程中逐渐发生偏移,心中不禁涌起对科学的敬畏和好奇之情。通过观察傅科摆的摆动现象,同学们可以直观地理解地球自转这一抽象而复杂的科学概念,仿佛亲眼目睹了地球在宇宙中的奇妙旋转。这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让科学知识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趣味和挑战,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探索科学的无限奥秘。
(六)
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
给未来写信的意义是什么:是一份纪念,纪念那些过往的人和事,那份感情的诚与真;是一份憧憬,憧憬未来的美好,希望自己活的精彩;是一份祝福,祝福那些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愿生活善待他们;是一份感谢,感谢那些帮助自己成长的人,感谢他们的点滴付出;更亦或是一份流露,流露自己的开心与悲伤,随时间去感悟。
在蒲城研学之旅的尾声,给自己写一封信,寄往未来,这无疑是一件充满意义和浪漫的事情。这封信,是一份珍贵的纪念,它承载着我们在研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记录着那些与知识相遇、与伙伴同行的美好瞬间,见证着我们的成长与蜕变。这封信,无论是开心的欢笑,还是悲伤的泪水,都将随着时间的流逝,在这封信中沉淀、发酵,成为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若干年后,当我们再次打开这封信,那些曾经的回忆将如潮水般涌来,让我们感慨万千,也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学习不囿于书本,不桎于课堂”。蒲城研学之旅,是一次探索时间奥秘的奇妙征程,更是一次点燃梦想、激发潜能的成长之旅。在这里,我们穿越时空,感受老一辈科学家的无私奉献精神;我们亲近自然,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动手实践,开启科技创新的智慧之门;我们展望未来,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跟我走蒲城: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感受,用双手去创造,在探索时间奥秘的道路上,不负韶华,追逐梦想,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篇章!
每一次研学都藏着不期而遇的成长,
这趟时间博物馆的旅程,
又为我们解锁了
哪些关于时光的惊喜与感悟?
古代时辰与现代时间对照
中国古代将一昼夜划分为12个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2小时。以下是古代时辰与现代时间的对照表:
与时间有关的古诗词
1. 《长歌行》——汉乐府: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 《明日歌》——钱福: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3.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4.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晏殊: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5. 《清平乐·朱颜渐老》——白朴: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桃李春风浑过了,留得桑榆残照。
六大主题研学线路推荐
研学旅行打卡地图
研学旅行打卡地图
来源:蒲城县文化和旅游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