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姥山景区
游客向畲家阿妹学采茶
东南网7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庄然 通讯员 王婷婷 文/图)
核心提示
随着旅游市场从季节性爆发的粗放模式转向全时段运营的精细化发展,文旅产业正面临深刻的转型命题。
7月5日,北京。由中国旅游景区协会主办的2025旅游名城名镇和旅游景区创新发展案例暨推介大会上,宁德福鼎市文旅发展案例脱颖而出,成功入选“2025年旅游目的地创新发展典范案例”。这是一次县域文旅破局之路的生动注脚。
如何突破自然条件的时空限制,让山海四季都能焕发独特魅力?
“山海联动、全时畅游”。近年来,福鼎持续深化“旅游+”战略,将生态资源、非遗与现代旅游深度融合,探索全域全时旅游模式,实现了四季皆有特色景观,全域覆盖旅游场景。2024年,福鼎接待游客113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6亿元。2025年上半年,全市共接待游客568.27万人次,同比增长14.5%;实现旅游收入71.13亿元,同比增长11.6%。
深耕山海资源,如何通过业态创新和科技赋能,将原本的季节性短板转化为差异化竞争优势?记者将目光聚焦福鼎这座闽东小城山海间的四季轮转,带你解码山海四季的隐藏魅力。
夏日清晨,福鼎太姥山在薄雾中舒展身姿。登顶远眺,海天相接处白帆点点。海对岸,嵛山岛的万亩草场随风翻涌,恍若绿色绸缎铺展在碧波之上;山脚下,牛郎岗景区行浸式夜游点亮了夏夜,光影交织中,古老的渔耕故事在礁石与浪花间娓娓道来。
福鼎的四季,各有各的妙处。春天的茶芽与栀子,夏天的海浪与繁星,秋天的枫叶与古宅,冬天的飘雪与山林,凑成了这方水土的好景致。
眼下正是福鼎传统的旅游旺季,在太姥山,智能外骨骼机器人掀起“适老登山革命”,星空树屋预订已排至9月;黄金海岸线上,牛郎岗夜游激光穿透海雾,自驾车流激增四成……太姥山的科技赋能与滨海景区的沉浸式体验正形成“山海双核”驱动格局,成为今夏最热的旅游引擎。
从磻溪镇的茶田到贯岭镇的栀子花海,从渔井村的特色民宿到白琳镇的古民居群落,福鼎将生态资源、非遗与现代旅游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过去,我们靠的是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如今,我们要在创新中求突破。”福鼎市文体和旅游局副局长陈维新眼中满是憧憬。福鼎正持续深化“旅游+”战略,不断构建“全域布局、全景覆盖、全局联动、全业融合、全民参与”的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让游客“慢下来、留下来、还想来”。
春生 “两香”交织富乡亲
每逢春日清晨,磻溪镇赤溪村的茶山就已浮起细碎的声响,58岁的李辰大姐都会挎着竹篓采茶。白毫银针的嫩芽如星子般坠入掌心,她的动作轻柔得像抚触婴孩,生怕揉皱了这春日最金贵的馈赠。
“10年前,茶园里只有单纯的采茶劳作。如今,游客可以到茶园体验采茶乐趣,还能学习制茶技艺,连带着我们的收入也翻了几番。”李大姐笑着,皱纹里漾着茶山的雾气。
茶山脚下,“中国白茶第一村”点头镇柏柳村的白茶故事正在被改写。
彩虹步道蜿蜒入云,仿古茶亭点缀其间,竹匾晒茶的场景成了游客镜头里的“非遗画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福鼎白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梅相靖正在为游客演示传统炭焙工艺,茶香裹着热气腾空而起,引得人群屏息。窗外,研学团队的孩子踮脚张望,笔记本上歪斜地记着“萎凋七十二小时”。
这股茶香满溢福鼎山海。
在山前街道南阳村内牛自然村,茶农杨义全过着自种自制的小众有机茶生活,他精心呵护着茶园的一草一木,用传统工艺将茶叶制成,这份匠心独运让他的有机茶成为市场上的宠儿,吸引着茶商与游客探寻。
而位于双岳工业区的品品香工厂内,全国首条全自动白茶生产流水线,则是现代科技与传统茶业融合的典范。茶叶在机器的精准运作下完成加工,既保证了品质,又提升了产量,让福鼎白茶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转过茶山,是成片的栀子花田。
阳光将雪白花瓣镀成金色,花农老周戴着草帽穿梭其间,手指翻飞,将一朵朵栀子花收进背篓。“以前栀子花只观赏用,现在做成花茶、精油,游客还爱买鲜花拍照。”他粗糙的指腹摩挲花瓣,动作带着茶农采芽的精细。
花田边的民宿“栀语”里,老板娘阿珍正将新鲜栀子花串成花环。玻璃房内,游客围着石臼捣花泥,混合白茶末制成香皂。
去年栀子花季,这样的体验课办了80场,学员最远来自哈尔滨。“不同于卖花论斤,现在卖体验按小时收费。”阿珍将花皂装入麻布口袋,标签印着“福鼎栀子花 清香飘万家”。
夏长 科技点燃“夜经济”
牛郎岗海滨的晚风裹着咸湿的海气,周建华站在沙滩上,望着《缘梦·牛郎岗》的光影表演渐次亮起。全息投影的海浪在沙滩上翻涌,茶艺师的裙摆随着激光舞动,游客的惊呼声此起彼伏。
这是他3年前种下的“种子”——将山海与科技融合,打造国内首个滨海景区行浸式文旅夜游项目。
“游客不再满足于看风景,他们要参与,要互动。”作为景区运营者,周建华时刻琢磨着大众的喜好,“市场变动很快,只有不断提升服务质量,顺势而为,才能留住客户。”
“20元就能看火舞流星、听潮声入眠,这样的夜福鼎人怎能错过?”刚凭身份证兑换了半价门票的市民陈爱华,拉着妻子直奔新设的畲族竹竿舞方阵。
景区智慧屏实时数据显示:自今年7月推出“夜场惠民政策”(福鼎籍居民半价)以来,日均夜游客流较去年激增153%,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飙升七成。
记者在周建华的手机屏幕上看到,智慧购票系统的数据跳动着:夜间游客量同比上涨近五成,抖音话题“牛郎岗夜游”播放量已破千万。
当牛郎岗的夜游灯光渐次熄灭,嵛山岛的星空正悄然亮起。
“地处东南,却有西北高山草甸的风光;身是海岛,更有天湖清澈如镜。”早在2005年,大嵛山岛就入选《中国国家地理》“中国最美十大海岛”。
夏日的风刚吻过海面,草甸便褪去浅黄,泛出鹅绒般的新绿,记者置身其中,眼前是翡翠色的天湖静卧,苍茫与灵秀,竟能在这方寸海岛相生相谐。
来到草甸南坡,“鱼鸟客栈”主人陈启云正在举办海漂物艺术展。锈蚀的船钉拼成抽象鲸鱼,塑料浮球改造成月球灯,游客举着嵛山岛限定版“零碳奶茶”,在渔网编织的吊床里摇晃。
“10年前这些垃圾堆满海滩,现在它们成了唤醒环保意识的信使。”陈启云摩挲着用废旧船木雕成的手工艺品,檐角铜铃与数公里外的“NOMI”民宿爵士乐微妙共振。
文创市集里,渔家姑娘欧阳丽娟的摊位前排起长队——贝壳手账本扉页印着明代戍边炮台遗址logo和《海疆要略》残章,“从前游客带走的只有海味干货,现在他们能揣着整个岛屿的记忆”。
秋收 枫林红处醉迷人
咸涩的海风裹挟着潮水的余温,记者跟随自浙江自驾游而来的游客陈实来到管阳镇楮楼村。“我不爱凑热闹,去年秋天来这里,一下就被吸引住了。”
陈实打开去年用手机拍下的视频:管阳镇楮楼村的枫叶刚染上第一抹红,村里的“山咖咖”冒着热气;主理人徐同录对着玻璃罐调整咖啡豆的陈列,身后木架上摆着村民手工编织的枫叶纹杯垫。
谁能想到,这片被称为“福鼎阿勒泰”的枫树林,3年前还只有摄影爱好者踏足,如今进入秋天后,这里单日车流量达300多辆。
每年秋季,枫叶在秋风中渐渐染上了绚丽的红色,微风轻拂,几片枫叶飘落,像是时光的信笺,诉说着秋的故事。游客漫步其中,脚下是软绵绵的落叶,发出细微的沙沙声,阳光透过枫叶的缝隙洒下,形成斑驳陆离的光影。
村口的溪滩今夏也成了机车爱好者的打卡胜地。
引擎轰鸣声中,50多岁的骑手陈磊摘下头盔,望着层叠的枫林笑道:“跑过新疆阿勒泰的壮阔草原,没想到南方竟藏着这样灵秀的‘微缩版’。”
“不,感受不同!你要是秋天来这里,更美!”看向眼前的潺潺溪水,陈磊有感而发,“异域同描秋景致,风情万种各留芳!”
北疆的阿勒泰像首豪迈长诗,楮楼村则像幅水墨画——溪水叮咚、枫叶婆娑,连咖啡香都裹着山林的湿润气。陈磊曾用相机记录下溪流穿过枫林的画面发在“摩友圈”,让更多人看到了“福鼎的诗和远方”。
30公里外的白琳镇翠郊村,茶香浸透了清乾隆年间的木雕楹联。若秋天来“打卡”福鼎的枫叶,必会在这条精品旅游线路上看到一座藏在其间的古民居。
翠郊古民居宅院主体建筑规模宏大,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由360根木柱支撑而起,就单体建筑而言,是江南第一大古民居。
翠郊古民居旅游公司总经理蔡清提带记者走进古民居的雕花门楼,270年的时光在这里凝成具象。清朝名臣刘墉赠给古宅主人的楹联就在正厅,“学到会时忘粲可,诗留别后见羊何”,说的是读书交友的雅趣。
这座“江南古建活化石”的蜕变,藏着科技与传统的精妙平衡。白琳镇党委书记陈德良介绍说,2024年,当地投入专项资金升级智能消防系统,温感警报器与北斗定位联动,义务消防队的无人机巡逻轨迹覆盖每一片黛瓦。
如今,白琳镇依托深厚的茶文化底蕴、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串联古茶街、翠郊古民居和车洋湖头古村、翁江萧家大厝等资源,打造集白茶文化体验、茶系休闲生活、白茶研学教育于一体的“旅游+茶业”体验式茶旅目的地。
“在这里,游客可以沿着古街漫步,感受我们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陈德良的眼中透着对未来的信心,“品一杯香茗,享受一段慢下来的惬意时光。”
冬藏 赏雪康养两相宜
太姥山的冬日,是一幅水墨丹青。“如果你冬天来福鼎,会看到晨雾在太姥山巅凝结成霜,花岗岩峰林被浸染成银灰色……”在陈实的记忆中,福鼎的冬日像个冷艳的女孩,让他着迷,“还有叠石乡的龙井瀑布,挂上冰凌,与山谷间氤氲的温泉热气相映成趣,勾勒出冬的轮廓……”
过去,太姥山冬季是旅游淡季,访客寥寥,可这好山好水,难道就该这么冷清着?
太姥山管委会副主任叶灵珑说,他们今年在太姥山先后打造了“星空露营地”“森林树屋”等项目,形成了“景中有宿、宿中有景”的深度体验式旅居民宿,“等到冬天晚上,我们会举办篝火晚会,在雪中品茗,别有一番滋味”。
如今,游客除了漫步雪径,还可以在星空下露营,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神秘;入住森林树屋,置身于童话世界之中。这些创新项目不仅让游客在冬日里能够欣赏到雪景,还能享受到多样化的旅游体验。
同时,科技赋能景区,“海上仙都”正焕发智慧新姿。叶灵珑笑着招手,示意记者亲身体验一下“爬山机器人”。
套上它,记者的脚底板便生出一股绵劲儿,外骨骼“咔嗒”咬住膝弯。登石阶,似山雀儿扑棱翅膀,竟比走平路还轻省,眨眼就蹿上了观海台。
山腰的补给站也添了桩趣事。无人机呼啸着从山脚起航,按照既定线路,将补给物资准确无误地投递到“能量补给站”。“登山竟也喝上了热腾腾的外卖咖啡!”游客惊呼,“太姥山的新鲜事儿真不少!”
创新为笔,科技为墨,太姥山正将传统淡季转化为活力迸发的旅游旺季。今年第一季度,太姥山岳景区累计接待游客30万人,同比增长45%,创历史新高。
沿着山上的生态长廊前行,游客就能抵达闽浙边界的叠石乡。
以“生态康养”为主题,游客或穿上运动装进行“森林浴”,或前往周边的泰顺县开启“温泉游”,一条顺着山水肌理铺设的身心疗愈链,也将当地散落的村庄连缀成串。
叠石乡党委宣传委员林云埕说,正是得天独厚的“山水+人文+红色”的立体资源,让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疗愈方式——在山水间滋养身心,在历史中浸润灵魂,在烟火气里重拾生活的诗意。
一位游客对记者说,她会带着朋友家人再次前来:“福鼎还会生出更多新鲜事儿,不过总离不开这份山海的灵气,和这股子把寻常日子过成诗的劲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