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石涧堡位于偏关县黄龙池乡滑石村,是内蒙古与山西省界的一个小山村,出了滑石涧堡,迈过长城,就进入内蒙古清水河县。
在明朝的北方版图上,横亘着一条万里巨龙,这就是著名的宣(宣化)大(大同)防线,山西北部偏关作为明代宣大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城绵延,烽台林立,城堡簇拥,构成了密不透风的坚固防线。滑石涧堡是明九边太原镇长城沿线上的一座重要军堡和著名隘口。
偏头关作为“宣大以蔽京师,偏头以蔽全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偏头关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当时称之为偏关镇,和九边九镇置于同等地位。
滑石涧堡东接水泉,西逼河套,南屏偏关,北临穷漠,诚极边要塞也!军事地位极其重要。公元1435年(明宣德九年),太原镇总兵李谦为了防御残元势力卷土重来,流寇盗贼侵扰边民,建滑石涧堡,并在外围层层设防,修筑烽燧、墩台、壕堑、亭障,增筑重墙11道。成为一道和偏头关内外呼应,互相钳制,密切配合的一道坚固屏障,如有战事,立即行动,起到积极的防护作用。
明代宣大山西三镇总督杨时宁组织编撰《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称滑石堡北部边墙外不远的白塔儿一带,就是蒙元酋首摆山户驻扎牧马处。滑石堡孤悬一隅,咫尺虏巢,北虏入犯无时……冬深冰结,浑无界限,尤难防范。滑石堡作为明代重要的军事关口,《偏关志》载:“堡初置操防守备一员,兵丁250名;隆庆三年添设守备一员,兵丁375名,马17匹,所辖边垣36里。”
滑石涧堡作为重要的戍边要塞,驻地官兵屯垦戍边,闲时耕种操练,一有战事百日举烟鸣炮,夜晚举火为号,形成强有力的防卫圈。滑石涧堡气势宏大,砖石各半,其中最大的长条青石达1.52米,最大的城砖长0.42米,宽0.21米,厚0.08米,重24斤。内建守备公衙一所,中军官衙一所;清代建察院公署一所。堡前建把总衙一所、营房三百间,分街衢五道。堡内建马王庙,北城楼又塑真武像。
堡内当时建地下水窑11处,以供军需。其水窑为大长青石条块搬劵而成,深9米,宽3米,为红胶泥、石灰相伴夯实铺底,无渗漏,每眼可容水千余担,至今仍供居民使用。建筑颇具特色,堡城开南门和东门,两块石匾分别书“滑石涧堡”和“镇宁”。城墙四角突出,上建垛口、射孔和望台。公元1569年(明隆庆三年)复加修筑;公元1577年(明万历五年)修塞垣抵滑石。厥地乃偏关之保障,三关之锁钥也,其形险固,造物者设也,以作藩篱防守。
南门匾额上硕大的“镇宁”二字威风凛凛,拒胡虏于千里之外!右款:“钦差巡抚山西都御史高文荐,钦差山西镇守总兵官王国勋”。左款:“钦差岢岚兵备升任宁夏巡抚萧大亨,钦差岢岚兵备右参政王璇,钦差分守西路右参将李东阳,潞安府同知胡恪,滑石堡守备常世爵,委官援兵把总尹凤竹。万历八年庚辰季夏吉旦”。
堡内现存一通公元1582年(明万历十年)的硕大石碑《创修滑石涧堡砖城记碑》,立于堡门南墙顶部,至今保存完好。为赐进土第文林郎巡按雲南监察御史侍经筵解州兼山侯居艮撰并篆(摘录):国家建都北平,以宣大为肩背,以辽东为左臂,谓其外与虏接而内距京师无幾也……偏关北七十里,古有滑石涧堡……今坚城固壁,深沟高垒,我既据其上游,即使虏一旦败盟,弯弓牧马而南,则可恃在我,庶高枕而无忧矣!
在岁月的磨砺之下,失去了往日的芳华。在人为的破坏之下,城砖被村民用来建筑房舍,围设院墙,垒砌羊圈、猪圈,铺设路面。古堡被残忍的剥掉了皮肤,剜去了肌肉,只剩下裸露的骨架,但它仍坚韧的屹立不倒,任凭风吹日晒,雨淋霜打。
古堡见证过多少金戈铁马,多少双边贸易,承载了那么多传奇和故事。我默默地站在残破的城墙下,一阵风吹来。似乎听到了低沉的呜咽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