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两天来到了郑州和洛阳出差,忙完事情以后去了龙门石窟和白马寺。
来了十三朝古都,肯定要去看看历史在这座城市留下的印记。
过去的印记留在一砖一瓦一屋檐上,都是故事,只是有些故事很普通,有些故事穿越千年后依然能让你沉迷。
比如龙门石窟里,大石窟里大佛们面容依旧,但一个又一个的小石窟里却空空如也。
大佛背后是宗教和政治,小佛不一样,那空空如也的小石窟里,曾经是一座座佛像,承载的是一个又一个家族的祈愿。
大一点的石窟,大人物出钱开凿,也由大人物来供奉,小小的石洞由小人物小家族来出钱开凿和供奉。
每一个石窟,背后都是一个又一个家族,这个家族衰落了,没准下一个王朝会有下一个家族延续这份信仰,重新接过这个石窟里的佛像信仰。
有些石窟,是一个家族好几代人的努力,才成为现在的样子。
古时伊河繁忙时,一船又一船的人沿河而过,把京杭大运河从江南调配过来的货物运往长安,把东部的繁荣带去已经逐渐落后的西部。
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有人会看向两岸的石窟,想起其中一个石窟里的佛像,是自己家族出钱几年几十年的祈愿呢?
过去的早已过去,现在的问题依然是问题,比如文化富矿城市,怎么用好这些富矿?
自然矿场丰富的国家,往往会陷入诅咒,钱太快太多就懒得去发展市场经济,产业的业态也不太可能同时繁荣。
文化富矿城市也一样,不是每一个城市都能像杭州那么运气好,关键时期有魄力放弃门票,去追求商业繁荣。
洛阳本地的白马寺和龙门石窟,你下车点到检票口,有将近 1公里的路,要么你自己走,去拉动这一公里商业业态的消费,要么你坐 10 块钱的观光车。
这一公里社会车辆不让进,滴滴打车也定位不了,政府要求如此,就是为了让你不得不消费。
这 37 度的天,这 1 公里怎么走体验都不会太好,走了两次我手臂和脖子都晒伤了。
这种规定背后是政府部门想要强行推进的旅游业业态决心,但是在夏季,不得不说也是本身运营视角上体验设计的缺陷。
让游客难受了,不得不给钱,和让游客感动了自动给钱,这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逻辑。
就像龙门石窟下面那个礼品店一样的,商品品类和营销,还停留在上个世纪,情绪消费和谷子经济,ip联名等等,都没跟上。
周末半天逛完龙门石窟和白马寺,并没有感受到太多的不一样,看到的依然只是文旅经济最原始的运用。
不过另外的一个特色,大唐风华下的汉服文化,却是另一个场景。
昨晚上洛邑古城平均温度 32度,今天白马寺 37 度,都是大太阳,到处都是穿着唐风汉服的小姐姐在那里拍照。
其实这里可以看出年轻人的心态,也是文旅的其中一个未来——我不是来看你的,我是来你这里,寻找另一个我自己的。
我来到了洛阳神都,换上了大唐风华皮肤,我体内的自信回来了,我的大唐公主人格回来了,我成为了那个主角。
我是来这里体验大唐公主一日游的,穿越千年后我要回到我上一辈子生活的地方看一看。
这一点,这两天看到了很多,从妆造供应到情绪消费都有。
在供应上,洛邑古城周边都是汉服租赁店,79 块衣服加上妆造全搞定。
在情绪消费,也就是出片点上,古城里有花树、有城墙、有红灯、有琉璃坊和亭台楼阁等等,古装最出片的点其实都有。
能让你回忆的地方有很多,你在电视剧里看到过的唯美画面,都可以帮你复刻。
但是因为人太多,因为真正能出套图的概率不高。
比起西双版纳那边出片点的完善性,比起西安那边出片点的知名度,感觉都差一丢丢。
当然洛阳经常会举办各种类似的节日,邀请国风博主们来这边演出,从而把流量带过来。
每一波流量过后,小姐姐们都会过来。
然后出片点,出片成本,出片体验上如果做不好,前期的流量就会被废掉,甚至口碑下降,最后她们去了几百公里以外的西安。
至于西安和洛阳,大唐的两个都城,丝绸之路的两个起点,大唐文化的两个传承点,未来到底谁名气会更大呢?谁也不知道。
当然是最好一东一西,都蒸蒸日上!哈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