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安徽研学旅游大会召开之后,在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下,安徽出版集团所属8家出版社和全省16市文旅部门联手,挖掘各地最具特色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梳理精品课程和路线,提炼精准的主题内涵,为各市“量身定制”研学旅游名片,打造“一市一品 皖美研学”丛书。
展山川风物之美,品历史人文之韵,沐科技创新之光,铺开“文旅+出版”跨界融合的全域旅游新画卷。
本期,我们翻阅安徽文艺出版社精心编撰的图书《楚风汉韵 研学淮南》。
当亿万年前,沧海化山丘,淮南虫探生命之滥觞;
当虞舜南巡,踏过舜耕山,播撒农耕文明的火种;
当先秦时代,群雄竞逐鹿,留下风声鹤唳的传说;
当高祖刘邦,发一道诏令,淮南国照亮西汉版图。
一城人文典故,千载魅力楚都。
一叶知秋 远古余韵
“一叶知秋”的智慧,藏在八公山的岩层褶皱里。8.4亿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湿热的浅海,孕育出多细胞的生命体——淮南虫,它如穿越时空的“树叶”,记录着地球生命演化的关键篇章。参观八公山地质博物馆,观察各种各样的化石标本,在地球沧海桑田的变迁中感受地质学、生态学的魅力。
淮河作为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赋予淮南“南北锁钥”的地位。从《诗经》中“鼓钟将将,淮水汤汤”的诗句,到“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赞许,滚滚不息的淮河水始终滋养着华夏文明。学生们在此测量水质、绘制流域沙盘,理解保护淮河的重要意义。
一鸣惊人 楚风汉韵
武王墩墓的考古发现,恰如“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典故,揭开楚文化辉煌的图景。这座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出土了青铜器、漆木竹器、玉器等珍贵文物一万余件。行走其间,学生们切实感受其宏伟的规模、悠久的历史以及考古的不易。
寿县古城墙更是古代工程的惊世之作,它全长约7.15公里,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宋代古城墙。青砖夯土结构、糯米灰浆砌筑的墙体坚如磐石,“涵闸+月坝”的科学排水系统屡创防洪奇迹。登临宾阳门,了解瓮中捉鳖的守城战术,学习古代工匠的营建智慧。
一技之长 匠心独运
“一技之长”的坚守,在淮南的非遗文化中代代相传。豆腐工坊飘着千年豆香,学生们研磨黄豆、滤渣煮浆,在白嫩如玉的豆腐前,体会“一豆成百味”的奇妙,读懂淮南王刘安炼丹得豆腐的传奇。
世界灌溉遗产安丰塘,则展示着楚相孙叔敖“因势利导”的治水哲学。“以古人之智,护今日之水”,探讨如何解决现代洪涝灾害等课题。
寿州窑的研学工坊中,亲手尝试拉坯、施釉,感受传统工匠的智慧与耐心。当黄釉瓷在窑火中淬炼出温润如玉的釉色,自豪感油然而生。
一碗淮南牛肉汤则浓缩着地方饮食文化的交融,“三分煮七分熬”的古法,数十种香料的搭配,让汤的鲜美在舌尖流转。亲自动手制作美食,在味蕾的满足中探索背后的故事。
一往无前 工业遗韵
“一往无前”的工业精神,在淮南的乌金长河中尽显无遗。淮南市矿山科普教育基地引入了VR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先进技术,可带大家“下井”体验矿工生活。头戴迷你矿工帽、身穿反光背心,听老矿工讲述过去的艰辛岁月,感受前辈们的开拓勇气。
春申湖公园的蝶变书写着淮南转型的决心——昔日废弃的矿坑,如今已蜕变为生机盎然的湿地,成为众多鸟类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为学生们带来关于环境保护的深刻震撼与心灵启迪。
一脉相承 人文风韵
“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在淮南的烟火气中生生不息。二十四节气馆内,学生们用木棍和刻度盘复原汉代圭表,模拟节气划分原理;在寿县古城墙,用竹竿和测量工具记录正午日影长度,对比《淮南子》中“日行一度”的记载。
淮南花鼓灯舞出“东方芭蕾”的精彩,非遗传承人教授着“三掉弯”的身段,配合着锣鼓的节奏,演绎出淮河流域劳动人民的喜悦欢腾。
漫游过古寿州的城墙,挑战过豆腐宴的花样,品尝过牛肉汤的鲜香,聆听过焦岗湖的风月,见证过武王墩的辉煌。研学淮南,万般美好恰逢其时!
杨光 实习生 王奕飞 秦煜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