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我来到位于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处的宛平城。这是一座距今约有400年的古城,蔚蓝色的天空下,绿树掩映着高大的城墙,城楼巍峨耸立,城门洞上“宛平城”三个字格外引人注目。来到这里有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88年前那场震惊中外的事变在脑中交织,中华民族气壮山河的呐喊声、抗击外敌的枪炮声犹如在耳边响起,让人不由得为那些抗敌的英雄们肃然起敬。
宛平城始建于1638年,经过三年艰辛,于1640年建成,是明王朝为保卫京师,防御李自成进京而修建的。整个城为长方形,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总面积20.4万平方米。城墙高7.18米。城墙基础为六层条石,墙身内部以黄土和碎石筑实,外部以城砖包砌,城墙顶上铺砌面砖三层。城墙四周外侧有垛口、望孔、射眼。城有东、西两座城门,东为“顺治门”,西为“永昌门”,后改为“威严门”。
宛平城是为军事目的而建的,城制较小,城内没有一般县城的大街、小巷、市场、钟鼓楼等设施,直到1928年12月才将县衙迁入城内,随后逐渐有了商户,打破了单一的军事格局。全城只有东西两门,并设有瓮城及城楼。现存城楼为之后修缮时复建的,为砖木结构,坐落在高9.6米,座宽22.44米,进深16.5米的城台上。城台中部开门洞,门洞高4.5米,宽4米。城楼高11.68米,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上覆筒瓦屋面。正脊两端各一望兽,垂脊有垂兽,城楼外檐有油漆彩绘,显得古朴而庄严。
我在宛平城内漫步,不时可看见当年事变留下的遗迹和被炮弹损伤的痕迹。宛平城曾是“七七事变”的主战场,最先遭受了围攻与炮击。1937年7月7日,盘踞于永定河西岸的日本侵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由,强行要从西门外的卢沟桥到宛平城搜查,这一无理要求,遭到驻守在这里的中国军队的严词拒绝。日军在进城彻查被拒绝后,开枪示威,并向城内发射炮弹。潜伏在附近的日军用轻重机枪及山炮一齐向宛平城开火,中国守军被迫还击,双方展开了激战。宛平城虽小,但这座古城并未轻易屈服,而是和敌人浴血奋战。令人钦佩的是,宛平城的守军将士们展现出了忠勇无畏的精神和博大的爱国情怀。“七七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起点。
宛平城,不仅仅是一处地理标志,更是一块精神的丰碑,它永远铭记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抗争到底的精神。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仿佛在低声细语,诉说着昔日的苦难与沧桑。
如今,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去,宛平城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宁静,人们生活在一片幸福祥和之中。然而记忆永不磨灭,警示的钟声时时在回响。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史诗,激荡着人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对历史最好的铭记,就是珍惜和平,开创未来。在新征程上坚定信心、顽强拼搏,为民族复兴的伟业做出更大贡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