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2024年5月,一部改编自作家李娟同名散文集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在央视首播,迅速成为现象级作品。这部剧不仅入围第7届戛纳国际电视剧节最佳长剧集竞赛单元,更让阿勒泰这片西北边陲的土地成为无数人心中的“诗和远方”。在剧集热播一周年后,记者跟随“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深入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探寻影视热潮下当地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
影视赋能:从屏幕到现实的流量转化
走进哈巴河县齐巴尔镇吉林新村,眼前便是剧中彩虹布拉克的原型地:矗立的“巴太树”、张凤侠小卖部、褪色的挂画、木质的柜台、塌陷的木床……游客们争相在这些标志性景点打卡拍照,模仿电视剧中的经典场面摆出造型。
张凤侠小卖部
剧集的热播为哈巴河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流量。哈巴河童话世界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现金介绍称,“随着《我的阿勒泰》火爆出圈,剧中的取景地——彩虹布拉克游客量激增,工作日景区日均游客达2000余人,周末和节假日可达到3000余人”。
在彩虹布拉克,除了“巴太树”“张凤侠的小卖部”等剧中的经典场景供游客们打卡外,还有一位特别的旅游推荐官,用她的热情为景区增添着别样的魅力。她就是与剧中女主角李文秀长相高度相似的湖北游客叶思思。热爱美景与写作的叶思思来此旅游后,便留下来当起了旅游推荐官,至今已在此停留了8个多月。日常工作中,叶思思身着剧中李文秀的同款服饰,以极具感染力的方式为游客们介绍各个景点。她灵动地穿梭在景区之中,成为了景区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线,引得不少游客纷纷驻足,与她合影留念。
叶思思(左二)正在向游客介绍景点
“成为旅游推荐官后,我参与了《我的阿勒泰》相关场景与故事的打造,比如精心布置了‘张凤侠的小卖铺’的场景。当看到自己亲手布置的打卡点成为游客们争相拍照的热门地时,那种成就感便涌上心头,让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叶思思说。
文化传承:从影视到生活的非遗活化
影视热潮有力地推动了当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的阿勒泰》爆之火后,剧中出现的“木偶山羊跳舞”场景,成为了全国各地游客来此地必打卡的项目之一。而这一独特的表演形式,正是当地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沃尔铁克”。该项目非遗传承人赛里克•合德尔毛拉介绍称,他在当地负责沃尔铁克非遗传承班的教学工作,培养了众多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这些学生与他一起参与沃尔铁克的演出和推广活动,共同推动着这一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赛里克(左二)演奏沃尔铁克
剧中插曲《月光》的创作者叶尔波力•阿合买提汗则用音乐传递哈巴河的浪漫与自由。在“巴太树”下,他深情弹唱《月光》,带领游客感受哈萨克族的诗意生活。叶尔波力说:“影视剧带火了整个阿勒泰,让更多人了解这片土地。作为土生土长的哈巴河人,唱着关于家乡的歌,用歌曲来推动家乡宣传,我感觉到很自豪。”
叶尔波力•阿合买提汗在“巴太树”下弹唱《月光》
未来展望:从“流量”到“留量”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剧集热度终会消退,但阿勒泰正通过多元化布局,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哈巴河县文体广旅局局长魏成根表示,哈巴河县已提前布局,着眼于文旅产业的长远发展。未来,将继续依托《我的阿尔泰》这一品牌影响力,深入挖掘本地文化元素,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一方面,以非遗文化为切入点,将哈萨克族的传统技艺如制毡、奶酪制作、木制品加工、刺绣等引入景区,通过举办非遗展示、体验活动等方式,让游客亲身参与其中,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增强游客的文化认同感和旅游体验感。另一方面,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整合阿尔泰地区的文化遗产资源,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提升哈巴河县在文化旅游领域的竞争力。
谈及景区打造,魏成根介绍道,哈巴河县在景区打造过程中充分尊重并挖掘当地多民族文化特色,将哈萨克族的豪爽奔放、回族的细腻温婉、蒙古族的热情好客等文化元素在景区内巧妙融合。通过民俗表演、文化展览等形式,为游客打造出沉浸式的旅游体验,让游客仿佛置身于一个多元文化的盛宴之中。“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给我们最大的体会就是治愈感,我们希望在城市拼搏的游客在阿勒泰哈巴河享受本地牛马的快乐和恬静”,魏成根笑着说。
“我向往的就是这样自由的风和狂野的梦。”一位六十多岁游客在彩虹布拉克芨芨草丛内“狂奔”了好几圈后如此感慨道。这一刻,她不再是城市的退休老人,而是一个在大自然中尽情奔跑的自由灵魂。这正是《我的阿勒泰》所传递的精神内核——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如今,阿勒泰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无论是通过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还是通过影视IP的深度挖掘,这片土地都在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诗和远方”。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自由之风”和“狂野之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