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三小时只玩五分钟,这就是近期上海迪士尼的情况。

在迪士尼,工作日与节假日的区别在于:人多,人更多,时不时还会刷到游客打架的消息——有的是因为拍照时他人不小心入镜,有的是排队一天没玩到项目而愤怒,但更多是排队排急了发火。
然后?就在世界上最梦幻的地方开打或分手?网络上甚至有这样的问题:上海迪士尼为什么总打架?有网友回答:没买尊享卡。
插队的游客都是NPC,属于迪士尼服务的一部分,打架就是其中一个“节目”。
最近上海迪士尼又迎来疯狂排队,起因是发售夏日新品。若想线下购买,需先入园抽签,中签后才能买。
有人凌晨一两点就在园区外排队,有游客排队四个半小时才能入园(你没看错,是四个半小时),有这毅力干啥都能成。
排队不止于门外,进门后还得继续排。园区热门项目排队有多夸张?七月中旬35℃高温预警的大夏天,下午两点左右打开APP查看排队情况:半小时已算快,飞跃地平线、爆爆龙、冲天飞车、创极速光轮等五个项目均需排队90分钟。
最夸张的是和玲娜贝儿的见面会,排队270分钟(四个半小时),不愧是顶流。此外,想抢占迪士尼烟花最佳观赏位需提前四小时排队,有人排队一整天晒秃皮,仅玩完两三个项目。

同样热火朝天的是上海迪士尼的业绩:年均营收88亿元,每年接待上千万人次游客。
可以说,迪士尼是一边被骂一边狂赚。问题来了:迪士尼乐园如何在中国火起来?为何吐槽不断却越骂越火?中国主题乐园众多,为何争不过迪士尼?
2011年,上海迪士尼开工建设,总投资340亿元;2016年正式开园。当时地产大亨王健林曾断言,上海迪士尼未来10-20年无法盈利(国内仅10%主题乐园盈利),但未料其首年便盈利。
开园七年间,上海迪士尼累计接待游客1.13亿人次,收入超615亿元,年均营收88亿元,是全球最赚钱的主题乐园之一。
上海迪士尼为何如此成功?首先是选址精准——换其他城市未必有此成效。互联网常调侃的“沪爷”并非虚言:2014年,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万元,全国城市排名第一。
海开车2-3小时可达苏州、杭州、南京,周边2亿潜在游客堪称“中产极带”,长三角包邮区消费力远超北京周边。此外,上海交通便利,国际航班多,常有外籍家庭前来游玩。
其次是官方支持:一座成功的主题乐园可提供数千就业岗位,带动周边发展,提升城市国际化形象。
迪士尼落地时,上海在土地、政策、审批等方面提供便利,甚至专门修路架桥,11号线直接通至园区门口。这种战略级扶持大幅降低了迪士尼的运营成本与初期风险,堪称双向奔赴。
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迪士尼最核心的竞争力是超强IP与运营能力。
作为“版权之王”,其IP库横跨动画电影、真人电影、电视剧,涵盖米老鼠、白雪公主、冰雪奇缘、星球大战、漫威宇宙等,且持续更新——《疯狂动物城》的朱迪与尼克、《头脑特工队》的乐乐与忧忧均为近年新IP。
这些IP依托影视剧故事线,属“内容驱动IP”模式;而因乐园本身足够火爆,迪士尼还开创“乐园驱动IP”模式,最成功的案例是2022年亮相的粉红狐狸玲娜贝儿。
出道至今,玲娜贝儿长期占据微博、抖音、小红书热搜榜,热度比部分国内明星更稳定。
有IP基础叠加高度沉浸式乐园体验,迪士尼塑造了“打破次元壁”的高浓度情绪价值,开启“超能力”。

2013年数据显示,上海迪士尼开园七年来累计接待游客超1.13亿人次,工作日日均2-3万人次,周末及节假日4-5万人次甚至更多,年平均营收近88亿元。
商业化虽成功,负面反馈也同步增长,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其一,消费高昂。上海迪士尼小程序显示,门票分一日票、两日票、亲子票、家庭票、早鸟票等10种,最便宜约600元,最贵约5000元;8年来票价已上涨5次。门票基础上推出“尊享卡”(付费插队卡)——他人排队时,持尊享卡者可走快速通道,需额外付费。
此外,消费项目繁多:琳娜贝尔同款发箍149元、网红火鸡腿85元、琳娜贝尔同款背包399元(需抢购)、新出的奥乐米拉钥匙圈179元(需通宵排队抢)。
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上海迪士尼人均消费集中在1000-2000元(属“穷游”),住一晚迪士尼主题酒店则需3000元。
其二,排队体验差。暑期高峰期门票600-700元,游客一天仅玩两三个热门项目,其余时间都在排队或前往排队的路上。
面对人潮,迪士尼的解决方案是“不想排队就买尊享卡”,这种付费插队设计争议较大。
有网友反驳:“不想排队就买尊享卡,没钱买什么迪士尼?”鲜为人知的是,5年前快速通道可免费抢,如今只能付费且限量——这背后是迪士尼将“分层定价”套路玩得更精:门票仅是入场券,想高效玩爆款项目需加钱。
尊享卡本质是“买时间”(正常排3小时,持卡10分钟搞定),类似视频VIP——内容都能看,但想跳过广告、提前追番需氪金。
这种模式既不赶走普通游客,也不放过高消费群体,实现利润最大化。但普通游客体验若持续配不上票价,仍会用脚投票;若持尊享卡者因此鄙视长队游客,只能说“票挺贵的,你便宜的”。
其三,双标操作。上海迪士尼如今允许带食物入园,需感谢一位叫王洁莹的女生。2019年,她带零食入园时被工作人员翻包,要求丢弃零食方可入园,询问原因仅得“规定”二字机械回复。
王洁莹查证发现,美国、法国迪士尼均允许带食物,仅中国、日本禁止,遂将迪士尼告上法庭,要求修改条款并赔偿零食钱46.3元(被笑“为鸡毛蒜皮小事折腾”)。
半年后,在舆论与诉讼压力下,迪士尼不仅赔偿50元,还修改了“禁止携带食物入园”条款——这世界需要更多较真的人。
尽管槽点不断,迪士尼在中国市场仍大杀四方。对比之下,国内多数主题乐园经营惨淡。中国主题公园研究院院长林焕杰表示,中国约53%主题乐园盈利,22%持平,25%亏损。
典型案例包括:浙江龙太子欢乐谷(占地3.5万平方米,38个游乐项目,投资10亿元),2019年因游客稀少倒闭,园内设施设备五次流拍,九江大千世界梦幻乐园(宣称集科学教育、科技文明展示、地方文化交流于一体),2014年开业,2019年倒闭,15亿元投资打水漂。
柳州卡乐星球欢乐世界(投资30亿元,试图打造“柳州迪士尼”),因门票高、位置偏、游客少,2022年闭园改造,后免费入园、项目按需购票,但效果不佳,一年12个月有7个月闭园整改。
国内主题乐园运营失败的主因:一是收入单一。迪士尼门票收入占比仅约40%,其余来自周边、酒店、餐饮等,形成“IP+主题乐园+衍生品”成熟模式,二次消费远超门票。国内多数主题乐园门票收入占比超70%,客流减少即致命打击。
二是体验不佳。大量乐园陷入“城堡+过山车”标准化模板,互相抄袭,缺乏地域文化特色;部分乐园选址偏僻(不靠近地铁、高铁,开车需1-2小时),陷入“破产-荒废-收尾”死循环。
可见,迪士尼的生意看似光鲜,实则需天时地利人和,更需持续更新的IP与场景运营能力——给成年人造梦,没那么简单。
近年情绪消费火爆,迪士尼堪称“情绪价值制造王者”。有视频显示,一女孩为与琳娜贝尔拥抱排6小时队,真正抱住时情绪决堤、失声痛哭。
说到底,年轻人需要的未必是迪士尼,而是一个安放情绪、托住脆弱的地方,一个捡起童真与梦想的角落,哪怕仅一分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