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暑假,旅行旺季又至,不少人在购买机票和酒店时总会遇到价格上的困惑:为什么机票越搜越贵?搜索页和付款页的价格为何不一样?付完款后机票却降价了?订完机酒总觉得不够划算?
其实,机酒定价背后有一套复杂逻辑,了解这些能帮我们找到更实惠的购买方式。

先看机票。机票定价是商业博弈的集中体现,每张机票的价格都经过多方权衡。大家熟悉飞机分头等舱、商务舱、经济舱,有些还有超级经济舱,但很多人不知道,同一舱等内还分不同价格等级,也就是“舱位”。
不同舱位价格可能差上千,但经济舱旅客的座位和服务并无差别,高价票的差异可能仅在退改签灵活性、积分多少或提前选座权上。
航空公司会将经济舱划分为多个舱位,常用英文字母命名,比如Y舱是全价经济舱,K舱可能是三折票。各航司舱位命名不同,但都会在票号中标注。
一个经济舱能分出十几个舱位,目的很明确:通过差异化定价,精准匹配不同消费能力的乘客,实现收益最大化。如果统一价格,就无法区分购买力,分仓位则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分好仓位后,航司会先放价格适中的票(如六折)试探市场。若很快售罄,说明需求旺,就放出八折票;若滞销,就放五折票刺激购买。这就是同一航班、同一经济舱价格差异大的原因。
所谓“越搜越贵”“付完款降价”,未必是平台“杀熟”,更可能是低价仓位售罄,系统切换到高价仓位。若不急于下单,航司可能因高价票滞销重新放出低价票,耐心等待或许能捡漏。
另外,购票网站说的“余票不多”,通常指该舱位余票,不是整个经济舱,不必过度焦虑。

机票销售渠道更复杂。除极少数人到机场现买,多数人通过三类渠道购票:航司官方直营、传统旅行社及分销商(票代)、OTA平台(如携程、去哪儿)。
航司虽有直营渠道,但更多机票通过OTA和票代销售。有时直营票更便宜(无中间商,积分多),但票代的票也可能更实惠。
这是因为民航局规定票代手续费固定,与票价无关,票代的核心是冲量,为了多出票,甚至会自掏腰包打折,只要手续费能覆盖折扣成本即可盈利。
票代与OTA的关系也很微妙:部分票代不愿被OTA抢生意,却又离不开互联网流量,只能选择合作。OTA平台模式复杂,既支持航司直营店,也支持分销商(标注“卖家”及编号),甚至自身作为分销商(“平台自营”)。
不同渠道从航司获得的佣金政策不同,定价逻辑自然有差异,导致同一航班、同一仓位价格可能不同。
至于OTA搜索页与付款页价格不符,是因为航空业依赖GDS系统(全球分销系统)聚合信息,每次查询需支付数据费。互联网时代OTA用户量激增,单日查询数亿次,若每次实时查询,平台成本过高,GDS服务器也难以承受。
因此OTA采用“缓存策略”,先展示历史数据,用户进入下单页时再实时核价,这就导致价格差异,虽是无奈之举,也是平台在用户需求与成本间的平衡。

再看酒店,定价逻辑与机票类似但更灵活。机票价格受民航局严格监管,涨幅和线路数量有限制;酒店定价权在经理手中,可根据淡旺季、活动、库存等随时调整,一天多价很常见,波动幅度远超机票。
酒店定价也追求收益最大化:入住率低时打折吸引客流(因水电、人力等成本固定);旺季时即使有空房也不轻易降价(旺季一晚房费可能抵平时三晚)。此外,酒店会将房源包给代理商,不同代理商的促销、成本、服务不同,也会导致价差。
同一时间、同一平台、同一房型价格不同,未必是“杀熟”。酒店可能给新用户发优惠券、给高等级会员专属优惠;OTA会根据用户历史订单推送交叉优惠;甚至同一房型对不同平台定价不同,都是为了实现收益最大化。
作为消费者,预订机酒可参考这些技巧:
不迷信“越早越便宜”,节假日高峰期航司预售可能定价高,若滞销临近出发可能降价;
不盲目追低价,“白菜价”机票可能牺牲退改签、行李额度等权益;
优先选靠谱渠道,比如OTA上的航司直营或平台自营票,减少风险,毕竟旅行的自由离不开安全与保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