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信吗?你花了10000块报了个“高端定制旅游团”,可能和199块的低价团共用一个地接。而最近“云南130人被甩服务区的真相,比你想象中的要更黑”。

我的天,原来一直以为低价团坑多,没想到高价团也不例外。
7月30日,云南那130位游客也是这么想的。他们人均掏了三四千,注意,不包机票酒店,就图个大巴接送和景区门票省心,结果被扔在高速服务区6小时,从下午等到半夜。
更讽刺的是,坑他们的不是啥野路子小作坊,而是正规有资质的旅行社。
这事儿细想更吓人——你付的钱,可能根本没用到你身上。
一、高端团的钱,到底进了谁的口袋?

别以为低价团才坑人,高端团的水更深。这些旅行社玩的套路,比孙悟空变戏法还溜。
云南这批游客的30多万团费,组织方说早就给了旅行社。可司机愣是没拿到钱,于是四辆大巴直接罢工。说到这里,想起来了张家界去年那160位老人更惨,被扔在湖北服务区,原因一模一样:中间商拖欠团款,车队连油费都加不起。
这里面藏着个不为人知的黑链条:你的钱从组团社到地接社,再到运输公司,每过一手就被扒层皮。
比如你交1万块,组团社抽走20%当“管理费”,地接社再扣15%,到司机手里可能只剩一半。一旦中间某环想多捞点,比如把钱挪去投个资、补个窟窿,司机就成了冤大头,最后倒霉的还是游客。
更损的是,高端团因为收费高、预付款多,反而成了挪用资金的重灾区。你以为“私人订制”是专属服务,其实可能只是被当成了“提款机”。
二、这些旅行社,早就把“跑路”算进了成本

此时,你可能会和我一样表示惊讶,为什么这些人敢这么嚣张?因为违法成本太低了。
你以为处罚旅行社就完了?太天真。
他们早备好了“壳公司”——比如注册资本填10万,法人找个刚毕业的学生当傀儡,出了事就注销公司,换个名字、换个法人,第二天照样开门迎客。张家界那个罗某,拖欠团款被调解后还敢继续耍赖,就是吃准了“换个马甲没人认识”。
更气人的是合同。你签的纸看着密密麻麻,其实全是坑。
比如“因不可抗力导致行程变更,旅行社不承担责任”,这“不可抗力”能被他们解释成“司机心情不好”;
还有“最终解释权归旅行社”,等于把你卖了还让你数钱。
监管呢?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很多地方对旅行社的资金监管,还不如你小区门口的小卖部严格。
你的预付款直接进旅行社私人账户,人家拿去买包、炒股,你都查不到。等到出事了,文旅局来一句“已立案调查”,可你的假期早泡汤了。
三、要治这群人,就得拿他们的命根子开刀

别指望旅行社良心发现,得用制度把他们的手脚捆住。
最管用的就是“第三方监管账户”。
就像你网购先付钱给平台,收到货才确认放款,旅游的钱也该这么管:你交的钱先放银行,住完酒店、坐完车,再按比例分给供应商。谁敢挪用?直接冻结账户,罚到他裤衩都不剩。
但光有钱的监管还不够,得把背后的人揪出来。那些换壳跑路的老板,必须上“行业黑名单”,终身不准再碰旅游行业。
就像开车酒驾吊销驾照,你敢坑游客,就永远别想再吃这碗饭。
还有应急这事儿,6小时转移130人,说难听点,还没外卖小哥送餐快。
真该给文旅、公安、运管建个“抢答群”,谁接警谁牵头,1小时内调车,2小时内转移,再慢就扣绩效——毕竟游客在服务区饿肚子的时候,可没人跟你讲理由。
四、结尾,我想再唠几句
说实话,我要是那130人当中的其中一员,估计也恨的牙痒痒。
说到底,旅游是让人开心的事,不是让人糟心的。我理解的“高价团”,不止是价格偏高,还包括高质量服务。
所以,下次再有人跟你提“高端定制旅游多靠谱”,先问他三个问题:钱进监管账户了吗?地接社是谁能查吗?出了事能找着真人负责吗?答不上来的,你可能就需要三思了。
温馨提醒:本文部分配图系网图,若侵权,请联系删除,感谢。
【今日互动】对于“130人高价团被扔在服务区6小时”这个事儿,大家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