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聊点不一样的。
中国游客有意思的一点是,别看在国内经常自嘲,可出了国,那团结和骨子里的爱国精神可不是盖的。
不是喊口号,不是摆姿势。而是实实在在的用行动来证明。
一位青岛小伙在约旦遭遇劫匪,危急关头掏出一面五星红旗,硬生生让歹徒收了刀。
这情节听着像《战狼》剧本?可它就发生在现实中,比电影还刺激。
接下来就给大家讲讲那些旅途中激发出来的爱国情怀,到底有多浓郁。
2019年,青岛90后小伙于洋背包穷游到约旦。
上了一辆黑车后,司机突然变脸要价5000元人民币。对方掏出匕首的瞬间,于洋猛然想起《战狼》里的经典场面。
他一把翻出包里的五星红旗,大喊“I come from China!I am Chinese!”。
魔幻一幕出现了,劫匪愣住几秒,嘀咕几句后竟放他下车。
后来那个副驾驶还追下来哭诉家里老婆孩子饿肚子,于洋把身上仅有的40美金全给了他。
回国后于洋彻底变了个人。疫情爆发时他辞掉工作当社区志愿者,后来放弃空警职位,成了社区党委副书记。
“祖国救了我,现在换我守护她”,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一点不矫情。
另外一个故事与于洋类似,安徽企业家老涂,在巴基斯坦自驾游。
车队驶过喀喇昆仑公路到达红其拉甫山口时,这个从不掉泪的汉子突然泪崩:“走到这里,突然有种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在巴铁旅店,老涂听说当地孩子缺文具,立马掏钱捐助学校。
当看到路边小孩向车队挥手,他坚持每次都要减速回应:“要让孩子们记住中国人友好的样子”。
2018年老涂一行专门去了趟吉尔吉特中国烈士陵园。
面对88位修建喀喇昆仑公路牺牲的烈士,这群中国游客整整齐齐献上花圈。
守墓的巴基斯坦老人握着他们的手直抖,这条用生命铺就的公路,至今仍是中巴友谊的血管。
今年7月,成都游客鲁瑞自驾到新疆小白杨哨所。
摸着高大白杨树干,他感慨:“被边疆各民族携手守边的事迹整破防了”。
在魏德友戍边事迹展馆,他看到“七一勋章”获得者魏德友的女儿搀着父亲巡边的照片。
老人那句“守到走不动为止”,让手机屏幕前的我都鼻子发酸。
最暖的是哈尔滨街头一幕,几位台湾游客向东北大爷道谢时,大爷嗓门瞬间拔高:“谢啥呀!欢迎你们回祖国看看!”
接着开启安利模式:“咱国家美不美?人好不好?东方民族就讲亲情!”
末了还补上金句:“不光旅游,来上学、做生意都行,祖国大门永远敞开着!”
台湾游客连声道谢的场景,活脱脱两岸一家亲宣传片。
还有些游客专找“精神充电桩”。长沙86岁老党员易久藩用27年刷遍五大洲27国。
20岁入党的他,第一站就直奔天安门。在故宫长城打卡时,老人激动得像追星少年。
去年拿到“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时他哽咽了:“我一个普通农民能环游世界,革命先辈们敢想吗?”
更会玩的是安徽宿松县的游客,罗汉山村的“赛英阁”农家乐里,64岁的吴文艺炒着菜,突然掏出一张奶奶朱赛英的照片,当年她为抗日送情报牺牲。
游客们嗦着土鸡汤听英雄故事,红色教育直接入味入胃。
现在这村子已成国家3A景区,去年接待30万人次。
游客们白天走红军路吃“忆苦饭”,晚上住农家乐买土特产。
老板吴文艺咧嘴笑:“光卖山货年入十万,革命精神真能当饭吃!”
隔壁陈汉乡更绝,依托新四军会师旧址建起千亩香榧谷,儿童乐园配咖啡厅,悬崖民宿俯瞰钓鱼台水库。
去年刚开业就吸客30万,村集体增收30万。村支书放话要搞森林康养,“让游客边吸氧边吸精神钙片”。
这些爱国游客的行为背后,藏着当代中国人特有的精神。
一面国旗能吓退劫匪,背后是中国力量形成的无形护盾,几代游客在巴基斯坦烈士陵园的鞠躬,是对“他乡埋忠骨”的集体感恩。
当台湾游客在哈尔滨街头听到“回家”的呼唤,当新疆小白杨哨所的白桦林被游客抚摸得发亮,你会明白:
国土的统一与完整,刻在每个普通游客的骨子里。
走在吉尔吉特中国烈士陵园的老涂,摩挲着墓碑上那些二十岁出头的名字。
在宿松县香榧谷民宿露台看星空的年轻人,手机里存着朱赛英奶奶的画像。
当青岛小哥于洋在社区办公室处理家长里短时,抽屉里仍珍藏着那面救过他命的国旗。
这些旅行者带出去的不仅是中国游客的身份,更带着中国人对家国的理解
那面皱巴巴的五星红旗,那声穿越海峡的“回家”,那份对英烈足迹的追寻。
这些才是中国游客行走世界时,行李箱里最硬的通货。#头条深一度#
(老A)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