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写字楼的灯还亮着三分之一。我盯着屏幕上改到第17版的方案,忽然瞥见桌角那本翻卷了边的《徐霞客游记》。书里夹着去年在黄山捡的松针,已经枯成了脆黄色——就像我那被KPI、通勤和会议填满的日子,鲜少有机会再舒展成“活着”的样子。
那一刻突然很想问问自己:我们这代人,还能做当代的徐霞客吗?
一、徐霞客的“游”,从来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
很多人觉得徐霞客是古代版“旅游博主”,背个包就敢闯天下。但翻开《徐霞客游记》就会发现,他的每一步都藏着较真到极致的“硬核”。
22岁那年,他从江阴老家出发,手里攥着两样东西:一是母亲连夜缝的“远游冠”,二是前朝郦道元写的《水经注》。别人游山玩水是吟诗作对,他却带着地质锤和罗盘,见山就测海拔,遇水就记流向。在雁荡山,为了验证“山顶有湖,芦苇丛生”的传说,他冒着暴雨攀悬崖,脚下碎石滚落,手被荆棘划得鲜血直流,最后发现所谓“湖”不过是山顶凹陷的积水坑,在游记里直言“传闻之误”。
他的游历更像一场持续30年的田野调查。在云南金沙江畔,他用三个月时间徒步溯源,推翻了《禹贡》里“岷江为长江源头”的千年定论;在广西溶洞,他举着松明火把,蹲在地上数石笋的年轮,记录钟乳石的形成速度;甚至吃饭时看到当地山民种的玉米,都要追问“此物自何而来”,记下车马劳顿中偶然听到的农作物传播路径。
最动人的是他对“真实”的执念。在黄山,他不满足于文人笔下“云海翻涌”的模糊描述,连续三天守在文殊台,每天记录日出时间、云气浓度、山风方向,精确到“辰时三刻,云自东谷起,漫至西海,厚若棉絮,触石则散”。这种把浪漫主义的山水,拆解成现实主义数据的较真,让300多年后的我们,仍能通过文字触摸到那片山的体温。
二、我们为什么想成为徐霞客?不是为了逃离,是为了“活透”
去年在雨崩徒步时,遇到一个58岁的大叔。他背着30斤的摄影器材,每天走15公里,镜头里拍的不是网红打卡点,而是路边的地衣、溪流里的石斑鱼,还有藏族老乡用松柴熏奶渣的火候。他说退休前是会计,算惯了报表上的数字,现在就想算算“一朵云飘过雪山要多久”。
这大概就是徐霞客式向往的本质:不是逃避生活,而是对抗“被简化”的人生。
我们这代人太容易被算法定义“喜欢”——打开旅行APP,首页永远是“此生必去的10个地方”;刷短视频,网红景点的滤镜比实景还厚。去年去张家界,看到排队两小时拍“悬浮山”的游客,举着手机机械地按快门,没人注意旁边崖壁上,几株黄山松正从石缝里探出头,根须在风雨里摇了几十年。
徐霞客的时代没有导航和攻略,他的“游”是带着未知的探索。在湖南九疑山,他跟着采药人走了三天野路,误打误撞上从未被记载的溶洞,在游记里写“石乳下垂,如莲花倒悬,叩之,声清越如磬”。这种“不期而遇”的惊喜,恰恰是现在最奢侈的体验。
朋友老周在35岁那年辞了职,骑着摩托车重走徐霞客滇西路线。他在澜沧江边住了半个月,跟着傣族渔民学撒网,发现徐霞客写的“鱼大者逾尺,味极鲜”,其实是现在快绝迹的面瓜鱼。他用手机拍了鱼的视频,配上《游记》里的描述发在网上,意外成了当地保护鱼类的公益宣传素材。“原来游历不只是看风景,是让过去和现在对话。”他在朋友圈里写。
三、做当代徐霞客,不必“辞职去远方”,但要带三样东西
总有人说“现在哪有徐霞客的条件”,其实不然。真正的游历,从来不在距离远近,而在心态和方法。
第一样是“好奇的眼睛”。徐霞客在《江右游日记》里,连路边的野草都要记一笔“叶似槐而小,花如穗,色紫,嗅之有微香”。现在的我们,路过小区的银杏树,能说出它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结果吗?去年我试着观察家附近的护城河,发现春天有野鸭带雏鸟,夏天芦苇丛里藏着黑水鸡,秋天水面飘着菱角——这些从前视而不见的细节,让每天的散步都成了“微型游历”。
第二样是“笨拙的记录”。徐霞客写游记,不是吟诗作赋,而是像记日记一样实在。某天在广西遇雨,他写“雨势骤猛,衣履尽湿,乃就岩下避之,取干粮啖少许”。现在我们有手机,反而懒得记录真实。不如试试像他那样,不用滤镜,不凑文案,就记“今天在山顶看到云散开的瞬间,风把草吹得像波浪,远处有个放羊的老人在唱歌”。这些“不精致”的文字,十年后再看,全是时光的褶皱。
第三样是“敬畏的心”。徐霞客在雁荡山遇见过山崩,在湘江边差点被激流冲走,他在游记里从不写“征服自然”,只说“山有灵,当护我”。去年在青海湖骑行,遇到沙尘暴,我躲在牧民的帐篷里,看着他用酥油茶给我暖手,说“草原的风,有时候是提醒我们慢一点”。那一刻突然懂了,游历不是去“打卡”世界,而是学会和世界平等对话。
四、那些“当代徐霞客”的故事:游历的本质,是让自己变得“具体”
在新疆塔城,我认识了一个叫阿依古丽的姑娘。她不是导游,是当地的小学老师,业余时间带着学生们记录草原上的植物。她的“游记”是本厚厚的笔记本,里面贴着不同季节的牧草标本,写着“5月12日,针茅开始抽穗,羊群最爱啃”“7月3日,看到金雕抓旱獭,飞得比云还高”。她说:“徐霞客走了大江南北,我守着这片草原,把它看懂了,也是一种游历。”
还有在浙江松阳做民宿的老陈,他不搞网红装修,每天带着客人去后山认草药,去溪边看石蛙产卵。他说自己最爱徐霞客写的“山路虽险,有泉声相伴,不觉其苦”,现在他把这句话刻在民宿的门楣上,“让住客知道,真正的风景,不在照片里,在脚底下。”
这些人让我明白,当代徐霞客的核心,不是“走遍天下”,而是拒绝被生活磨成模糊的剪影。就像徐霞客在《楚游日记》里写的:“人问何所见,吾亦不知所见,但知历其险,涉其奇,而心甚乐之。”
结语:明天,从家旁边的那条路开始“游历”吧
合上书时,天已经蒙蒙亮了。写字楼外的早餐摊支起了油锅,油条的香气混着晨光飘进来。我忽然想起徐霞客在游记里写过,他每次远游归来,第一件事就是去村口的老槐树底下坐会儿,听邻居说这几个月谁家添了娃,谁家的麦子收了多少。
原来伟大的游历,从来不是逃离日常,而是让日常变得值得细品。
如果你也想当“徐霞客”,不必等辞职,不必攒够钱。明天早起半小时,去家附近那条从没好好走过的路转一转:看看墙缝里钻出来的蒲公英,听听卖菜大妈的吆喝,问问修鞋的大爷在这里摆了多少年摊。
这些真实的、具体的、带着烟火气的细节,就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游记”。而我们,都在自己的方寸天地里,走着徐霞客未走完的路。
互动话题:你家附近有什么“被忽略的风景”?如果有一天可以像徐霞客一样出发,你最想去哪里?评论区聊聊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