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挤到后背冒汗,不如蹲在两千年老井边喝口凉水
上周五晚上十点半,我盯着手机里上海地铁9号线的拥挤实况视频,后背还黏着早高峰被汗浸透的衬衫印子。
同事拍我肩膀:"汉中考察回来咋还跟丢了魂似的?"我没说话——他们不知道,我在那座被秦岭藏着的小城里,摸过两千年没干过的青苔,喝过刘邦可能抿过的井水,那些石头缝里的风,比陆家嘴的空调风实在多了。
在古汉台那会儿,我蹲在汉王井边接水。井台是整块青石凿的,边沿被井绳勒出深沟,像老家村口王大爷手背上的老茧。守井的张叔舀了半瓢递过来:"尝尝,刘邦当年就这么喝的。"水刚进嗓子,我手机在兜里震——部门群弹出"方案再改一版"的消息。可那口水甜得实在,甜得我想起老家井里冰镇的西瓜,比咖啡香多了。后来我才知道,这井打西汉就有,井绳磨断过几十根,可水没断过。就像咱老百姓的日子,苦是苦,但总有点甜头吊着。
褒斜栈道的石头更实在。我扒着崖壁上的方孔往上爬,石缝里的风刮得脸生疼。同行的老导游说:"曹操写的'衮雪'就在这石头上,当年他站在我脚底下,看褒河的水溅起来,笔锋跟着浪走。"我没盯着石碑看,倒盯着自己手心里的汗——这石头被多少双鞋磨过?被多少双手摸过?可字还在,比咱们公司墙上挂的"年度优秀团队"锦旗耐折腾多了。下山时碰到个扛着锄头的大爷,他说:"这些石头比咱村志还金贵,啥政策变,它都不变。"
龙头山的云海最会骗人。我坐缆车上山时,雾浓得连山尖都看不见,导游说"到了山顶保准看见金顶"。结果真到了,云在脚底下翻涌,像老家过年蒸的发糕,软乎乎的。有对小年轻举着自拍杆喊:"这也太假了吧!"可等太阳出来,云缝里漏下的光把杜鹃花照得透亮,那姑娘突然不说话了,拽着男朋友的手直发抖。我突然明白,有些东西不是假的,是你平时见得太少——就像上海的霓虹灯再亮,哪有云海里的太阳实在?
青木川的老街最像家。我蹲在回龙场的老槐树下,看穿蓝布衫的奶奶剥豌豆,豆荚"咔嗒"一声裂开,绿莹莹的豆子滚到我脚边。她抬头笑:"娃,捡起来尝尝?"豆子煮得面乎乎的,带着点柴火的香。隔壁开茶馆的大叔端来碗茶:"我们这街啊,三省的人住着,徽派的墙、川西的楼,吵了架就凑一起吃碗热汤面,比啥都亲。"我摸着被岁月磨得发亮的门槛,突然想起公司楼下的便利店——玻璃擦得锃亮,可总少了点烟火气。
回来那天,高铁过秦岭时,我望着窗外的云发呆。手机弹出消息:"下周一交新方案。"可我没像以前那样焦虑——我在古汉台的井边学会等,在褒斜栈道的石头上学会磨,在龙头山的云里学会看,在青木川的老街上学会慢。那些被钢筋水泥藏起来的东西,原来都在这儿等着呢。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你有多久没蹲下来,好好看看脚边的石头,摸摸老墙上的青苔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