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越来越多游客追求出游即“出片”,镜头记录风景的同时,社交平台的分享传播让景点快速“出圈”。景区也主动打造网红场景、配套旅拍服务,持续优化“出片”体验,带火了一波文旅消费热潮。(7月30日《工人日报》)
当00后身着汉服打卡洛阳应天门,家庭游客拖着装满补光灯的行李箱出行,“能否出片”逐渐取代“是否好玩”,成为年轻人规划旅行的首要标准。这场从“体验优先”到“影像优先”的转变,不仅是社交需求的直观体现,更预示着文旅产业的深刻变革——“出片刚需”正推动行业从资源整合向场景设计转型,从服务供给转向情感价值创造,这正是文旅升级的核心密码。
小红书数据显示,“旅行”话题下“出片攻略”搜索量三年激增17倍,远超“美食推荐”“交通指南”等传统内容。Z世代以“社交货币”重塑旅行逻辑:福建霞浦渔女写真、新疆琼库什台游牧风视频,不仅为博主斩获数万点赞,更让小众目的地一夜走红。旅行已从私密体验,演变为依赖影像完成的“社交叙事”。
这种需求升级重塑旅行时间观。过去游客在丽江古城走马观花,如今为拍摄玉龙雪山“日照金山”,甘愿在观景客栈连住三日;安徽宏村月沼畔,清晨六点便架满摄影设备,摄影师们牺牲睡眠只为捕捉“薄雾穿桥”的梦幻瞬间。游客愿为“出片”投入时间,本质是对稀缺影像价值的认可,也促使景区从“卖门票”转向“卖时段”“卖场景”。
面对“出片刚需”,精明的文旅从业者早跳出了“建个景点就卖票”的老思路。四川甘孜州文旅局长刘洪亲自披挂上阵拍古风宣传片,把贡嘎雪山、墨石公园变成“可入戏的武侠江湖”,直接带火当地旅拍订单,涨幅高达210%。“官员变网红”的背后,是产业认知的升级:游客要的从来不是冰冷的风景,而是能装下情感的“文化容器”。
产业链末端正发生深刻变革。西安大唐不夜城复原唐代建筑,打造“花车斗彩”等动态演出,让汉服游客轻松拍出“穿越感”视频;苏州园林推出“夜游拍月”专线,在拙政园景点增设补光灯,将导游培训为“摄影指导”。这揭示文旅升级的关键:从单纯“展示文化”转向“设计文化互动”,让游客深度参与,赋予影像独特灵魂。
但并非所有“出片游”都能火得长久。某地照搬“天空之镜”造了个网红倒影池,因缺了地域文化内核,火了三个月就成了废弃工地。这提醒我们:“出片”只是文旅升级的起点,真正的密码在于让影像成为文化传播的介质,而不是终点。
当游客朋友圈里,简单的“到此一游”定位被扎染纹样、唐宫夜宴、蟳埔花簪的文化故事取代,“出片刚需”就完成了从流量到价值的蜕变。从洛阳汉服巡游到霞浦渔女写真,这一刚需正在重构文旅价值体系。成功的文旅目的地都懂:把地域文化变成可拍、可传、可感的场景,用影像设计推动游客与文化深度碰撞。(文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