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进村入户,且行且记,写尽世间百态;走街串巷,随看随拍,摄全天地风光。为让世界各地的朋友通过达微私享更好地了解大美湘潭,本号打算以实播湘潭的形式陆续推介湘潭的地方人物、城乡风光、学校教育及社会改革等情况,也许仅有图片,也许仅有文字,也许是图文视频混搭,总之文章形式不拘,长短不定,旨在记录生活,沉淀历史,传播湘潭,扩大影响。
▲图1 湘江右岸将军渡石碑 (2025年7月31日 周烜之摄)
将军渡:湘江畔的红色记忆
2025年7月31日上午,为寻找湘江右岸的红色渡口——将军渡,烜之特意驱车绕道至长沙市天心区的许兴村畔,遂摄之、记之,现发布与全球有缘人共享。
时光悠悠,湘水长流,如今在湘江湘潭段右岸所称“将军渡”的地方,早已不再渡客了,就连渡口的痕迹都难以寻觅。历史上,这里也不叫将军渡,江边上的人一般称昭山渡口,属于沟通长沙与湘潭之间乡民卖菜、转运货物的水上通道。改称“将军渡”是改革开放后,湘潭人民为纪念彭德怀元帅曾在这里发生的一段躲避官兵追捕的渡江故事,才有了这个响亮的名字!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湘江左岸的九华经开区,不仅设立了将军渡社区,还建有九华和平将军渡小学。
“将军渡”关于彭德怀(原名彭得华)元帅的故事发生在1921年。时任湖南新军第二师三旅六团三营十一连连长的彭得华在南县私自秘密处决了被称为"欧霸天"的县税务局长兼堤工局长欧盛钦(其兄是赵恒锡督军署的少将高级参议),不料3个月后东窗事发,随后被湖南新军团长袁植抓捕,在押送长沙的途中逃脱。他一路沿湘江右岸前行数十里,深夜来到湘江右岸的昭山渡口,身无分文的他叫醒摆渡的艄公希望行个方便送他过河。原来,这江边摆渡的艄公人称罗六十老倌,无子仅一女,年过半百,平时也经常帮人做好事,他没多问眼前的这位年轻人什么,只说送你过江不要你钱,于夜色中将彭得华送到了湘江对岸,彭得华由此摆脱了官兵的追捕。上岸脱险后,彭得华将身上的汗衫脱下给罗六十老倌,说他日相逢作个纪念,罗六十老倌无论如何也不要……彭得华将汗衫丢在船上,便向湘潭县城的郭得云家飞跑。1922年彭得华改名彭德怀,后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
据说,1930年7月红三军攻打长沙时,已成为红三军团总指挥的彭德怀恰好带领部队到了昭山附近的易家湾,称艄公罗六十老倌是他的救命恩人,并专程去找了罗六十老倌。当彭德怀几经波折找到罗六十老倌住处时,只见罗已须发皆白,耳朵失聪,眼神也变得浑浊,全无摆渡救人过江的印象了。再看家里灶台布满烟斑,一口铁锅边全是赤红色的铁锈,米缸中空空如也,此番情景让彭德怀心中满是酸涩。于是,彭德怀将一些没收土豪的财物倾囊相赠,艄公罗六十老倌也没有多问这位将他当救命恩人的姓名。新中国成立后,彭德怀元帅曾数次托人来易家湾寻访艄公罗六十老倌,只是罗六十老倌早已过世,他唯一的女儿罗新民也不知道来看望他父亲的人是彭德元帅派来的。
一位横刀立马的共和国元帅,始终未曾忘却那个湘江夜半的摆渡人。彭德怀元帅跨越数十年的报恩之情,恰似湘江之水奔流不息,最终凝结成昭山脚下那座永恒的纪念碑——它不仅铭刻着一位将军的感恩之心,也见证了共产党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精神品格。而今,湘潭人民满怀深情地记住了这段故事。为表达对将军的深厚情怀,便将这小小的渡口喊出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将军渡,昭山风景名胜管理处还在当年彭德怀元帅过江处竖起了“将军渡”纪念碑。当游人的指尖轻抚纪念碑上"将军渡"三个红色大字时,触摸到的既是历史温度,更是穿越时空的鱼水深情。
【温馨提示】①昭山对岸的九华,曾经也在河边立有“将军渡”石碑(现不见了!),可以理解为彭德怀曾经渡江的上岸地。②湘江沿江风光带滨江大道天心区那边的沥清路已铺到与湘潭交界处,并在离“将军渡”约500米的地方设有大型停车场,自驾者可放心前往。
▲图2 湘江右岸将军渡 (2025年7月31日 周烜之摄)
▲图3 湘江左岸九华设立的“将军渡” 碑(2021年8月15日 周烜之摄)
▲图4 废弃的湘潭渡船 (2021年8月15日 周烜之摄)
来源 | 达微私享 · Dada Rumination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