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丽江。
这里是彩云之南风光人文最为惊艳美好之地。处于滇、川、藏交通要冲,自古以来就是汉、藏、白、纳西等民族文化、经济交往的枢纽,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镇及军事战略要地。
一起来看丽江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的最美10大古村落,你去过几个?
1 丽江市古城区大东乡大东行政村
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大东乡。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

之所以命名为大东,“大”为其地之势,是厚载着绵绵青山的跌宕起伏;“东”为其水之向,是流淌着滔滔绿水的曲折蜿蜒。

热美蹉,是当地最富盛名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他的“喉颤音”恰如雪水清泉在胸喉间自由跳跃的音符,它古朴高亢、和谐有力,正颂唱着新时代“忠诚、热爱、团结、担当、奋进”的大东新曲。

“热美蹉”男女混唱中音律的模仿,来源于大自然,是一种表现心理的纯粹音乐。“热美蹉”为集体歌舞,参加者少则十余人,多则达百人,不分男女老少,手拉手围绕,按顺时针方向踏歌,边唱边跳,是一种原始的集体歌舞艺术。这也是纳西族关于“热美”的观念意识在民间习俗中的遗存。
2 丽江市古城区金山乡贵峰村
贵峰村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被誉为丽江的“小延安”,拥有革命旧址“开南研习所”。

开南研习所尤其闻名遐迩,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四合院落,正殿坐南朝北,为单檐悬山顶,抬梁、穿斗式构架。当年曾培训革命骨干,油印革命书刊,为组织培养了一大批农民运动的骨干,其中许多成员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成为丽江乃至滇西北地区党政军组织的干部和骨干力量,为建立革命武装、解放丽江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已列入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云南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 丽江市古城区金山乡漾西村

古城区金山乡漾西村,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古村落背靠蛇山,漾弓江贯穿南北,形成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深深沉淀的历史文化使漾西更具魅力。

深深沉淀的历史文化使漾西更具魅力:10万年前,丽江人遗址出土,并修建了博物馆;西村的木家桥丽江人遗址,可以说是丽江的发源地。

明代木氏土司教习子孙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德宫至今仍保存完好;这里也是红军长征过丽江的第一村。万德宫又叫木家南院,是木氏土司的行宫,据说当年徐霞客到丽江,木氏土司接待他的第一站就在万德宫。万德宫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由土司木高兴建。
4 丽江市古城区七河乡共和西关村
共和西关村2012年被列入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位于丽江坝子三大关隘的“玉龙关”关口处,是旧时茶马古道滇藏线通往丽江入藏的唯一关口和军事要塞;丽江土司木老爷曾在此设有海关和兵营。公元1639年元月25日,我国大旅行家徐霞客应木氏土司的邀请由共和西关村入关,并留下了“丽江第一钥匙”的赞美之词,故有“丽江第一景”之称。

这个由一座座“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组建而成的村落很“纳西”,布局井然有序。街巷纵横,田园环绕,景色宜人。

作为邱塘关的关口,此地在明清时期曾是一处重要茶马驿站。当年,傍晚行至于此的马帮或商贾,若见到邱塘关关门,便留宿于西关村。
5 丽江市宁蒗县永宁乡落水村

落水村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的永宁乡,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落水村靠山而居,面朝宽阔的泸沽湖面,别具一格的村落选址犹如高原明珠上延伸的沙洲,以其独特的方式矗立于这水天一色之间。

这里是泸沽湖边中国母系社会最后一个纳西族摩梭人部落。面对泸沽湖、背靠格姆女神山,依山傍水,自然环境优美。

村寨呈“散点式”布局,街道宽窄变化有序,民居多坐北朝南或垂直于道路布置,由“Z”字形街巷连通各家各户,形成“一街一巷一庭院”的基本结构层次。

走入落水村,摩梭人地域和民族特色鲜明的建筑风貌涌入眼帘,摩梭人传统建筑形式——“木楞房”中,摩梭文化绵延不息。“转山节”“转湖节”等非遗传统民俗节日传承着摩梭人从古至今对自然的崇敬。
6 丽江市永胜县期纳镇谷宇村

谷宇村隶属永胜县期纳镇大沟村委会,是在明代“戍边屯田”大背景下孕育出的一个古村庄。谷宇村中望族李姓始祖李远,就是明朝“洪武调卫”来到永胜的。

谷宇村的选址和布局是十分讲究的,巧妙利用地形,依山就坡而建,素有“村庄朝着山坡建,土地留给子孙耕”美誉。全村西北背靠月亮坡、老虎山,东南面向海河,隔河不远又与花园坡、中家坡、大水井坡等小山丘形成对望之势,可谓“后有靠山、前有流水、负阴抱阳、藏风聚气”的自然风水宝地。

谷宇地处期纳镇西南部,东距期纳集镇3公里,北距永胜县城50公里,历史上是马帮商家前往涛源(旧称陶营)金江街的重要通道。 如今留下许多古朴的建筑。

村内有不少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其中,清代建筑魁星阁是谷宇村的标志性建筑,其飞檐大气中又充满精致,让人叹为观止。村内的走马转角楼,雕龙画凤的屋檐,有山水字画的斑驳墙面,充满古风古韵,也充满光阴的故事。
7 丽江市永胜县期纳镇清水村
清水村,位于云南丽江永胜县,是纳西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的聚集地。明朝年间,朝廷在清水村设驿站,并得名“清水驿”。清代后期清水村规模壮大,民间称之为“清邑”或“清邑约”。

清水村东倚交椅山,面朝凤凰山,南北梭形延展,自然风光优美。民居在自然环境的映衬下朴实而生动。村落遵循明清时期形成的“三街十八巷”布局,中原与滇西南少数民族风格融合的特色突出。村落主街巷长达1.8公里,由南到北贯通全村,旧称“皇街”。从南阁楼至北阁楼,主街巷两侧的古民居鳞次栉比。

清水村的传统建筑包括寺庙、驿站 、祠堂、住宅、戏台、官仓、私塾等。这些建筑雕刻精细,彩绘美观文雅,其中瑞光寺大殿、黄家宗祠等6栋明代建筑保存较好。瑞光寺始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正殿坐南面北,屋架为穿斗抬梁式木架结构,保存完好,用料粗重厚实,雕刻古朴流畅。青筒板瓦屋面、夯土墙和悬山顶独具特色。

清水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饮食文化传承至今。滇剧是清水村的传统戏剧,也是村民最喜欢的民间艺术。村落现在仍保留滇剧的演奏乐队。清水村的丝窝糖、扣肉、粉丝、甜糯米饭、乳扇、炒酸肠、炸藕片等美食广受好评。
8 丽江市玉龙县白沙乡白沙村

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白沙是木氏土司在丽江最早的居住地和纳西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白沙古村是丽江的第一个古村,先有白沙古村,后有束河古镇,再有大研古城。

白沙村有以白沙古街为主的民居建筑群,石板路上各式优雅民居,在这里,如同千年时光未变。

有白沙细乐,白沙壁画更是远近闻名。明朝时期,丽江木氏土司正值鼎盛之时,所以大建宫室,建成了一批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落。现存的白沙琉璃殿、大宝积宫和大定阁等庙宇,都是这个时期建造的。其中所藏白沙壁画,是极为珍贵的文物,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沙细乐是迄今仍然保留并广泛传承于纳西族民间的大型丧葬歌舞、器乐组曲,其中包括舞曲、歌曲以及器乐曲牌3个部分。白沙细乐是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大型古典音乐套曲,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现在,村里专门组建了一支白沙细乐演奏队,每天为游客表演。
9 丽江市玉龙县宝山乡石头城村

丽江宝山石头城位于丽江城北110公里的金沙江峡谷中,远观像一座独立的蘑菇状巨石。

宝山石头城纳西语称为“拉伯鲁盘坞”,意为“宝山白石寨”,宝山石头城三面皆是悬崖绝壁,一面石坡直插金沙江,仅有南北两座石门可供出入,是一座真正的天险之城。

据传,宝山石头城始建于唐中期,纳西语称为"拉伯鲁盘坞",意为"宝山白石寨",曾经为丽江路宣抚司所辖的七州之一——宝山州治所。纳西族先民大约在五六世纪的南北朝时期迁徙到这里,《元史·地理志》载宝山州情况道:"其先自楼头(宁蒗县永宁)徙居此二十余世。"那时宝山州内山脉纵横,河谷深切,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居民还在岩石的四周加筑了一圈五尺高的石墙,使石城更易于防御和掩护。整个宝山石头城仅有南北两座石门可供出入,一旦关上城门,就成了万无一失的安全岛。

石头城分为内城和外城,总共有2百多户人家,蘑菇状巨石所在的位置是内城,居住有108户纳西族居民。沿石城南面小道,拾级而上进入石城,你会看到城内房屋井然,巷道纵横,宅院相邻,古朴自然又奇绝无穷。

走进村子,就地凿出的石板小道,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圆润,四通八达。石墙石梁的石房子,分老寨和新寨,分立在两道山梁上,由一条石板道相牵,一溪流水所拢。烟波浩渺的金沙江带着塞外的风尘奔腾而过,在这里却安静如淑女。
10 丽江市玉龙县石头乡桃园村

桃园村位于玉龙县石头乡中部,主要居住有白族、傈僳族、纳西族、普米族,2012年被列入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村口写有“森林文化村”几个大字,沿着桃花河走在进村的路上,不远处一座百年石桥映入眼帘,古朴宁静。这一条百年历史的青龙古桥静静守候着这一隅安逸,它与古村相融于一体,没有丝毫突兀。

走进桃园村,民居建筑长条连片分布,多为土木结构、屋面盖瓦的楼房,格局多为“三房一照壁”和“一正两耳”,古老的龙凤雕刻图案装饰,残破门窗雕饰花鸟,却有着道不尽的古韵,恍惚中,似乎可以听到守候的声音。
古村记编辑自网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