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经过仙居县城北岭脚村后,右拐一路向上,开往北山马鬃岭海拔600米的高山深处路口村。
一路上山路十八弯,一峰才送一峰迎,青山似茧将人裹。好在已经全程水泥大道,开起来无惊无险。
偶尔在几处山崖旁,往日积蓄的山水沿着崖壁奔腾而泻,形成迷你版瀑布为山景点缀。
路口村因村地处山湾,村前山峦重叠。人们跨过一个山岢头,才能看清该村的路口,故名。仙居历史上有“南方后裘,北方路口”的说法,意思是位于仙居南方的后裘村和位于仙居北方的路口村,在以前不太平的年代,外人走到村口都看不到村里的房屋,隐蔽性强,易守难攻,风水极好。
转过山弯,眼界豁然开朗。
房屋散落在山坎上,中间有一个小小的盆地,形成四周高中间低的村落格局——若有外敌不熟悉地形贸然侵入,掉入这天然的瓮中捉鳖场景,即使能够逃脱幸存,也可能终生心有余悸。
路口村虽然地处大山深处,只有二三百人,但也曾经辉煌,并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仙居县城内现在保存最完整、体量最大的古建筑群“蒋宅里”,就是路口人先祖的产业。
清乾隆年间,路口人张植鹏善于经商,到了中年时期已经积累了大量资产,并将仙居县城城西大部分田产购置于名下,每年收入的租谷数以万计,成为全县巨富,时人称为“钱增章的屋”“张植鹏的谷”。
而城西蒋氏,此时已经家道中落,无奈将宅居出售给张植鹏。为了蒋氏家族最后的尊严,在卖房契约上约定,房子保留“蒋宅里”这个名字……张植鹏购房后,因为有七个儿子,又将房子进行扩建。蒋宅里鼎盛时期的规模为七个四合庭院,每个儿子各一。而张氏也一诺千金,保留“蒋宅里”地名至今。
解放初期,路口村曾经作为建制乡存在,属南峰区公所管辖,首任乡长郭世林,副乡长张森开、张嫦娥(女)。我们在村里转悠时,村民指点的乡公所旧址,现在已经杂草杂树疯长。
路口乡驻地旧址
大概到了公社化以后,路口乡被撤销,成为公社下面的一个行政村,下辖路口、月坑头、赵家田、平岩下、捣臼孔、余下坑、卖盐墩、石上、上夫坑、迁河、黄田岗、江彭岭、石门槛、石桩头、月答湾15个自然村。这些村名,现在听起来很陌生,实际上也有好多随着村民下山,村庄已经自然消失,村名将成为历史名词进入地名档案。
村里有一位老兵,由于历史的原因去了宝岛。后来娶了长官小20多岁的女儿为妻,可以说妻子是他从小一把屎一把尿一起拉扯大的,这人生故事也够传奇的了。故乡总是割不断的思念,老兵后来回来过几次,去年以102岁的高龄辞世。
光绪《仙居县志》记载了一则路口村节烈妇女事迹:张培院妻王氏,永康王国芳之女,女十九归路口张培院,培院于同治元年(1862),王孑处终老,今年五十二。
可入药的“红头绳”
光绪《仙居县志》成书于1894年,按时间推算,王氏在成婚的第二年(20岁)开始守寡,孑处终老——或者还是没有子女的。一个女人的一辈子幸福就这样毁了,但在那个时代,却是作为榜样登入县志,而且不是盖棺定论,52岁作为并不算高龄的活人入志,被牢牢地捆绑在节烈名录上。
挖蛤蟆衣
墙角可治疗耳疾的“红头绳”,田野里的孟菜、野苦荬菜、蒲公英、鱼腥草、蛤蟆衣等随处可见,成为资深美女的抢手货,个个满载而归——还买了村民自制的菜干,也算是为乡村振兴贡献了一点绵薄力量。
村里目前长住着六七户人家,几乎都是老人在坚守。老人与大山情结深厚,总是最坚强的守护者。
跑到邻村合个影
20250802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