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东平县博物馆经过精心改造、丰富运河内容后开始试运行;近日,戴村坝博物馆也经过升级焕新亮相。两家博物馆迎来暑期游览高峰,东平湖畔兴起大运河文化热。
东平县博物馆此次升级的最大亮点是东平水文化与民俗风情展厅系统化呈现了运河文化,弥补了此前仅零散展示运河文物的不足,为观众铺开一幅贯穿古今的运河史诗画卷。从东晋时期的桓公沟,到元代郭守敬主持开通的会通河,再到明清时期东平运河段的繁华景象,博物馆通过一件件展品和一个个互动展项生动呈现。游客可以在大运河码头场景中,感受当年千帆竞发、舟楫如织的商贸盛景。科技的融入更是让大运河文化“活”了起来,元代运河码头的繁华盛景在“运河十二时辰”互动展项中重现,观众挥手间便能穿梭时空,感受千帆竞发、人声鼎沸的“会河帆影”。一名小学生在体验后兴奋不已:“博物馆太好玩了!历史像动画片,学知识像玩游戏!”“我们期待通过这次升级,让大运河故事走出史书,真正‘活’在观众眼前、指尖。”东平县博物馆负责人表示,改造升级后的博物馆,不仅是文物展示窗口、体验互动空间,更是传承大运河文化的重要平台。
今年,东平县委、县政府对戴村坝博物馆进行提升改造,以科技赋能历史,让更多人听见“运河之心”的搏动。改造后的博物馆分为五大特色展区、陈列300余件珍贵展品,以历史为脉络,结合文物、模型、互动装置和现代科技展示手段,为参观者徐徐展开了戴村坝波澜壮阔的“前世今生”画卷。“运河之心”展区揭示了东平古城与戴村坝的紧密关系,大汶口时期陶器、汉代文物等诉说着运河文明的深厚底蕴;“建坝筑梦”展区重现了1411年“引汶济运”宏大工程的场景,戴村坝“沙滩筑坝”“分级漫水”“功能发挥”的“三绝”设计通过全景沙盘与多媒体影片立体呈现;“运载千秋”展区以漕船模型与全息投影,再现元代东平“千帆竞发,舟楫如织”的繁华盛景;“博物传薪”科普区则聚焦戴村坝的文化遗产价值,展示了古今水利名著、测量工具展示与创意文创产品,让参观者既能触摸历史,也能带走一份独特的文化记忆。
据统计,8月1日东平县博物馆开馆首日,共接待游客4000余人次;7月20日升级改造后的戴村坝博物馆开馆,截至8月1日,共接待游客近万人次。随着京杭运河东平段复航,千年运河通航最北端、东平湖畔正兴起大运河文化热。
特派记者:蒋永琳 刘小东 陈思
摄影:陈阳 隋翔 部分图片由东平县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程蓉
审核:聂艳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