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竞长,夏树苍翠。在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为深入推进中轴线保护利用工作,讲好“申遗成功”背后的北京故事,探索历史文脉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7月31日,新华社音视频部、新华社北京分社与东城区委宣传部联动,安排12组44名新华社记者,走进观中·中轴线在地文化博物馆、隆福寺、王府井、前门大街、红桥市场、龙潭中湖公园共6处东城区文旅地标,推出4个小时大型直播《烟火气里遇见“潮”北京》,带领观众体验中轴沿线的新潮生活,感受文物更新与活化利用给百姓生活带来的新变化,展现中轴线申遗成功给北京城市文旅、消费带来的新活力。
直播在新华网首页大图位、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社微博、秀我中国视频号等新华社渠道重点展示,北京发布、北青报、凤凰新闻及“北京东城”微信视频号、抖音号、微博等50余家主流媒体同步直播,全网浏览量超5500万,直播现场互动频繁,反响热烈,展示了中轴线申遗成果在社会层面的关注度与传播力。
文商旅融合焕新场景
中轴沿线邂逅“潮”生活
走进中轴线“潮”地标,漫步前门大街,文与商、潮与古、新兴科技与历史传统正谱写着一曲生动明快的文化乐章。从正阳桥遗址出发,跟随着记者的镜头,古都城内,中轴之上,一幅焕然一新的文化画卷正徐徐展开:故宫文创店将打卡、讲解、体验等多元参观、消费形式有机融合,神兽螭龙“化身”开瓶器、太和殿“走进”印章纪念品,让文化意象“可触、可带、可用”;在朱炳仁中轴线艺术馆,游客可在观展同时参与“非遗铜学堂”互动体验,实现从“看展”到“实践”的转化;御路天街沉浸展项目通过MR技术重现乾隆南巡实景,历史IP与现代商业空间无缝衔接,体验者能轻而易举地在弹指之间感受千年之远。

这一幕幕文化与生活交融的生动图景,正是东城区推动文商旅协同发展的缩影。从古迹焕新到文创孵化,从非遗展演到科技赋能,文化资源不再止于“静态陈列”,而是与消费场景同频共振,与百姓生活深度交融。通过将文化与商业、旅游深度融合,东城区围绕中轴线沿线重要节点,持续推进非遗“焕新计划”等重点项目,以文化塑造场景、以场景带动消费、以消费反哺文化,让中轴线真正“活起来、火起来”,焕发新时代古都风貌的新魅力。

多元业态集聚活力
中轴沿线遇见“潮”经济
跟随记者的脚步走进北京百货大楼,“和平菓局”沉浸式体验店重现老北京街头巷尾,市民游客纷纷拍摄纪念报纸、体验漆扇制作工艺;在隆福寺街区,“红星前进”烘焙坊持续拓展线下沉浸式消费空间,melt season香水店将非遗刺绣融入产品设计,探索香氛与文化的跨界表达;红桥市场“微风露台”成为外籍游客钟爱的“慢生活”目的地,“中轴礼屋”集文创展示、选购、体验于一体,红桥电商直播基地联动20余家新媒体账号,助力园区30余家企业数字化转型,“达人带货+企业直播”模式日益成熟,释放线上线下消费新潜力。

围绕王府井、隆福寺、红桥等核心商圈,东城区正加快推动商业经济发展与文化创新深度融合,从“看热闹”走向“看门道”。立足“文化+”战略,东城区致力构建以产融结合为支撑的现代化消费生态,以“文化+金融”推进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建设,以“文化+空间”丰富城市生活方式、推出新兴消费品牌,从消费业态拓展、数字运营赋能等各方面协同发力,以高质量供给推动消费提质扩容,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公共空间彰显温度
中轴沿线感受“潮”幸福
走进龙潭中湖公园,绿意与活力扑面而来。作为中轴线上的生活休闲新空间,这座城市绿洲以“最有温度的公园”为定位,通过亲子互动、户外露营、运动健身等多样运营模式,满足市民“轻生活”与“微度假”的双重需求。摩天轮灯影点缀夜色,健身跑道吸引市民打卡健步,咖啡店内氛围温馨,市民得以在城市喧嚣中找到心灵的安放之处。

直播镜头所见,不只是一个“公园热IP”的诞生,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成长。东城区持续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温度表达与场景创新,通过构建“触手可及、人人可享”的文化普惠网络,推动幸福生活从“可见”迈向“可感”。“美育进社区”项目打造“胡同里的艺术能量馆”“胡同里的电影院”等特色文化空间,让艺术走进街巷日常;“文惠东城”计划打造阅想书店、27院儿等十大“最美公共文化新空间”;“文化东城”会客厅更通过展览、演艺、交流等形式,让市民真正成为文化生活的参与者与共建者。从中湖水岸的绿意慢行,到胡同深处的文化烟火,东城区正通过服务更新与场景再造,不断丰富市民的“文化获得感”与“生活幸福感”。

一轴贯古今,一线连民心。此次直播以“潮”字为媒,串联起文旅融合、产业活力与市井烟火,绘出中轴线上最具温度的夏日图景。未来,东城区将持续讲好中轴线“活起来”的新故事,让历史遗产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持久生命力。
文字:区委宣传部 冯欣悦
图片:新华社北京分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