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轻摇,碧波荡漾。长江湖南省岳阳段的江畔,暮色下的“微笑绿洲”生态营地,随着最后一抹炽热的金色隐入地平线,带走了白昼的喧嚣。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嬉戏的欢声笑语、大人们围坐在帐篷下的杯盏交错。
“在这里可以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在城市待久了,很享受这种自由的气息。”来自湖北荆州的游客张亮向记者道出了他的感受。
“微笑绿洲”生态营地位于岳阳市君山区江豚湾景区,是集露营、烧烤、亲子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空间。这里不仅拥有全国首个“江豚IP”湿地科普互动体验项目,还是湖南省第四届旅游发展大会的重点推介项目,已成为热门打卡地。今年“五一”假期,接待游客超8万人次。
从昔日的砂石码头到如今的游人如织,在大江大湖交汇的这片土地上,正书写着保护与发展同频、生态和产业共振的生动故事。
君山区长江岸,蓝天白云下,水清岸绿,美如画卷。
整治:从砂石码头到江豚家园
长江从世界屋脊奔腾而下,流经岳阳,则放缓了它的脚步,在君山区芦苇总场七弓岭河段转了个弯,留下了一处独特的“U形”深水江湾,成为江豚活动的天然游乐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水系条件,也成为码头的首选地。
2002年开始,一条条砂石生产线在此被建立起来,华龙码头出现了,采砂船往返装卸,机器日夜轰鸣,这片水域成了“伤痕之地”。
“以前码头岸边砂砾成堆、尘土飞扬,噪音很大,江豚、麋鹿等动物基本上是看不到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附近居民卜创基回忆道。
改变源于2017年。当年,君山区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拆除了华龙码头,对其开展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清除8万立方米砂石,回填1万立方米泥土,生态修复面积达3.3万平方米。
如今,鱼翔浅底、江豚逐浪的美好画面得以重现。昔日的华龙码头也有了一个更加诗意且响亮的名字——“江豚湾”。
“看,又有江豚出水啦!”在君山区长江管理站林阁老巡护监测点,透过望远镜看到腾跃的灰色身影,监测员邓铁牛很是欣喜。
从砂石成堆、机器轰鸣的华龙码头,到江豚嬉戏、岸芷汀兰的江豚湾,蝶变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岳阳“守护好一江碧水”的决心和江湖生态治理质效的全面跃升。
近年来,岳阳先后关改搬转沿江1公里内化工企业35家,并将破解“化工围江”难题转变为发展机遇,退出落后产能,引入先进产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关停非法砂石码头155处,整治岸线66.3公里,完成岸线复绿2.9万亩,修复湿地生态10.2万亩;江豚数量从濒危状态逐步增至162头,麋鹿种群从65头增长至323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再现长江南岸。
江豚湾景区“守护好一江碧水”展陈馆。
升级:从生态保护到价值变现
生态修复只是第一步,如何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则是推动生态颜值转变为经济价值,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人民福祉提升同频共振的深层目的。
今年4月,2025岳阳马拉松在江豚湾景区“守护好一江碧水”展陈馆鸣枪开赛,2万名跑者超燃开跑。
“看长江,观洞庭,跑‘最美江湖岸线’马拉松赛道,望万亩芦苇青翠,呼吸最清新的空气。”参赛选手周嘉奇很享受这场“生态跑”。
相关数据显示,赛事直接拉动君山旅游总收入增长12%,特色农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42%,实现“美丽风景”向“美丽经济”的高效转化。
这正是岳阳加快探索以水为脉的全域融合实践,构建起“生态为底、文化为魂、旅游为翼”的协同发展体系,将绿色存量变为幸福增量。
俯瞰岳阳地理版图,得益于湖南省第四届旅发大会的效应释放,一个个文旅新地标正拔节生长。
在芦苇艺术季项目现场,18万平方米芦苇荡中,各具特色的芦苇作品,尽展洞庭湖生态艺术之美;步入鸟语林,东方白鹳振翅掠过水面,天鹅如白云般浮动在湖心;走进麋鹿苑,麋鹿在水边成群结队地追逐嬉戏。
风景中的生产力,山水间的幸福感。从“守护好一江碧水”,到追求更深层次的价值目标,岳阳以绿水青山为媒,不断探索生态价值转化的创新路径,在长江经济带坐标轴中划出了一条惊艳的绿色转型曲线。
君山区淡水湿地修复碳汇项目,已成为全球首个挂牌公示的淡水湿地修复项目,可持续40年,项目总收益可达4000万元,将带动项目区周边25个村庄、约1.2万户家庭和4万名居民增收致富。
江风拂过新生的芦苇荡,吹向不远处马拉松赛道上的彩色标线,掠过六门闸晒鱼架上飘香的鱼干,从“化工围江”到江豚逐浪,从产业减污到岸线增绿,从发展焦虑到生态自信,这片曾经伤痕累累的土地,完成了从遗忘角落到活力中枢的华丽转身。
岳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喻熙荣 陈丽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