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温州泰顺观赏一场精彩的药发木偶戏,赴南京沉浸式体验热闹的秦淮灯会,手持“剧中同款”非遗手作,在影视取景地复刻经典名场面……传统技艺借荧屏故事重焕生机,古城老街因沉浸体验再添活力,跟着古装剧打卡、沉浸式体验非遗,正成为备受青睐的文旅新玩法。
从荧屏到山河
点燃非遗之旅
《藏海传》的热播,让药发木偶戏、秦淮灯会、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获得关注。浙江省泰顺县借剧集播出契机,推出“非遗烟火秀”文旅项目,将药发木偶戏与夜间经济相结合,带动周边民宿、餐饮消费增长。在南京,不少游客追随剧中主角藏海的脚步夜游秦淮河,观赏秦淮灯彩。剧中“将军锁”(亦称鲁班锁、孔明锁)是上海市嘉定区新成路街道传承的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新成路街道借剧集热度,推出丰富多样的互动体验活动,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木艺的兴趣。泰顺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督导员庄通表示,《藏海传》将药发木偶戏等非遗技艺巧妙融入剧情,彰显非遗的独特魅力。该剧在电视端,尤其是央视平台及网络视听平台播出,传播力强、影响力大、覆盖面广,让更多人了解了药发木偶戏等非遗项目。此外,当地文旅部门联合中央、省级、地方媒体及社交媒体平台等,构建立体化传播矩阵,全方位推动非遗传播与地方文旅发展。

庄通
《锦绣芳华》以“非遗活化+文旅联动”引发热潮。剧中深度融入茶百戏、扎染等非遗元素,服饰工艺复刻盛唐气象,被网友称为“非遗活化新范式”。线下,洛阳应天门举办百名舞者快闪、3D灯光秀再现经典场景等活动;菏泽以女主“惟芳”命名牡丹新品种,推动非遗从荧屏叙事转化为可体验的文旅消费场景。
“面对《锦绣芳华》带来的新热度,洛阳文旅人已做好准备,紧抓暑期契机,线上与剧迷、游客积极互动,线下打造多样‘打卡’活动,让观众借剧集领略盛唐风华,以文旅体验爱上洛阳。”洛阳文旅集团宣传部门负责人张娴认为,古装剧带火非遗项目和地方文旅,关键在于剧集内容与城市文化深度契合。文旅从业者应从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四个维度主动作为,将千年文脉转化为惠及当下、泽被未来的发展动能。

多家文旅机构也借剧集热度创新旅游产品。新东方文旅推出“从《藏海传》出发,去真实山河里追一场非遗之旅”项目,以剧中提及的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打造全新旅游产品。《锦绣芳华》开播前,新东方文旅便推出洛阳隋唐文化研学营。新东方文旅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旅游市场同质化现象严重,游客渴望新体验。结合热播古装剧推出非遗之旅,能让非遗从荧屏走向现实,使游客亲身感受非遗魅力,既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也为旅游市场增添新亮点。

葛磊
在中国旅游协会秘书长葛磊看来,影视化思维是当前旅游营销与产品创新的主流趋势。“影视化呈现”使非遗不再局限于技艺层面,而是增添故事感、场景感与角色感,让观众更易产生共情、实现代入。当下,古装剧与非遗、旅游融合,正推动形成以“影视IP”为卖点、以旅游为消费场景、以非遗为体验内容的文旅新生态。
协同发力
影视与文旅双向赋能
古装剧带火非遗传播与地方文旅,是影视从业者、非遗传承人、地方文旅三方协同发力的生动实践。创作者秉持“匠人之心”深耕非遗内容,非遗传承人通过“活态传承”为创作赋能,地方文旅运用“资源整合”打通转化链路,将屏幕热度转化为线下流量,最终形成“影视引流—非遗破圈—文旅增收”的良性循环。
庄通介绍,为在剧中融入药发木偶戏表演,《藏海传》剧组专门拜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泰顺药发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周尔禄父子。《藏海传》道具师孟玉在采访中表示,剧组依照周老先生提供的木偶样本,尽量做到一比一还原,同时根据剧情设定,调整部分人物形象。尽管最终因拍摄环境限制,使用了冷烟火而非传统火药,周尔禄父子依旧对剧中呈现效果给予肯定。

《藏海传》的热播,让药发木偶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获得关注。图为浙江泰顺县药发木偶戏表演现场
地方文旅部门积极助力,将剧集热度转化为城市流量。为延续药发木偶戏热度,今年5月,温州文旅在泰顺筱村公社举办“药发木偶戏实景燃放直播”活动。当天,20余家主流媒体同步直播,在线观看人数突破百万。直播结束后,温州文旅联合浙江文旅发布“药发木偶戏”燃放实况视频,引发二次传播,“药发木偶戏”相关话题阅读量持续攀升。
从《国色芳华》到《锦绣芳华》,华策影视凭借精良制作与成熟的IP运营能力,再度掀起“盛唐热”。华策影视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菏泽作为《国色芳华》官方合作文旅城市,牡丹文化底蕴深厚,在剧集拍摄期间为剧组提供丰富的花卉资源。该剧播出后,华策影视集团商业化中心携手菏泽市政府,进一步深化合作,充分发挥剧集长尾效应,为菏泽牡丹节盛大开幕注入强劲动力。“希望以此次合作为契机,助力菏泽构建以牡丹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文旅生态,通过打造‘追剧打卡地图’‘牡丹主题剧本游’等深度体验项目,推动菏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让千年牡丹文化在新时代实现创新性发展。”

菏泽市牡丹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艳敏介绍,当地为拍摄《锦绣芳华》培育以剧中女主角名字命名的牡丹新品种“惟芳”,该品种在剧集播出同期面向市场销售。同时,菏泽文旅场景同步升级,曹州百花园新建“花满筑”沉浸式唐风园区,菏泽冠宇牡丹园扩建成“花海打卡地”。未来,当地还计划开发更多牡丹主题游览线路,将影视场景转化为可持续的文旅资源。
近年来,陕文投集团陆续推出《风起霓裳》《风起西州》《大唐小吃货》等多部古装剧,剧中呈现的传统服饰、建筑、节庆等非遗元素成观众“打卡”热点,催生沉浸式场景经济、非遗衍生消费链等文旅新生态,构建“追剧引流—场景打卡—文化消费”完整链条。其中,2022年陕文投集团推出的长安十二时辰沉浸式主题街区项目,是“影视+文旅”双向赋能的典范。截至发稿,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共接待游客超650万人次,全网曝光量突破400亿,是陕西旅游热门目的地之一。

陕文投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综艺报》,在影视IP选择、创意策划、开发建设及后期运营管理方面,陕文投集团有四点经验:一是精准筛选适配在地文化的影视IP;二是精心营造沉浸式体验氛围;三是整合优势资源打造精品项目;四是持续推陈出新,为游客提供超值体验。陕文投集团影视相关负责人介绍,陕文投集团打造的古装剧《与晋长安》将于今年和观众见面,该剧呈现丰富多样的历史细节与传统文化元素。正在创作中的古装剧《芮姜传》,在剧本创作阶段便将传统礼仪、音乐、舞蹈、青铜器制作技艺等非遗元素融入剧情,希望打造“影视+非遗+文旅”的新消费场景。

卢蓉
对于如何推动非遗审美向大众转化,促进文旅体验,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卢蓉认为,一是做好视觉语言的现代转译。非遗需借助影视镜头语言、服化道设计、美术风格等当代表达形式,触达年轻观众的感官认知。二是注重叙事逻辑内在化。非遗不应强行展示,要自然融入角色命运、剧情冲突和环境建构之中。三是加强跨平台联动机制建设,形成线上线下双循环。
从“流量收割”到“文旅长红”
古装剧热度消退后,如何借助“非遗+文旅”模式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推动非遗文化和地方文旅从“一次性引流”迈向“可持续发展”?
“文旅推广需常态化,否则难以吸引游客。”庄通介绍,泰顺接下来将加快推进药发木偶戏基地建设。基地建成后,会专门划定区域用于药发木偶戏的制作、燃放与展演。同时,泰顺计划将其他文旅项目与药发木偶戏相融合,开展长期、固定的制作展演活动。此外,横店影视城已与泰顺方面沟通,有意引入泰顺药发木偶戏。目前,泰顺正积极推动非遗创新,着手打造冷烟火形式的创新版药发木偶戏供横店影视城使用。若项目顺利落地,将实现可持续发展,药发木偶戏既可用于影视剧拍摄,也能在平日为游客展演。
非遗传承人以传承与创新非遗项目为着力点,为非遗传承和地方文旅发展贡献力量。周尔禄之子、泰顺药发木偶戏温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周祖余表示,《藏海传》的热播为药发木偶戏带来久违的生机,他近期收到来自北京、昆明等地的演出邀约。目前,周祖余全身心投入药发木偶戏研发,计划利用冷烟火技术打造新型药发木偶戏,突破燃放限制,推动其走出泰顺、走向世界。
“未来,‘影视+非遗+文旅’将朝着科技引领的沉浸式、全域化方向演进。沉浸式体验所需的配套设备、体感设备、便携式或家居式高科技观影设备等,都将催生新业态。”陕文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陕文投集团正在推进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二期“倾城之喜”项目建设。该项目将依托剧集IP,与一期联动,实现从“主题街区”到“超级长安”的体验升级与体量扩容,为游客呈现更加宏大繁华的梦幻“长安城”。“长安城”将以“演艺+科技”为核心亮点,加大特效设备、AI科技的应用,结合声、光、电技术,打造各类文化创意艺术空间,营造独特光影氛围,同时引进系列数字文旅新产品、新业态,将影视IP转化为推动文旅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动能。此外,陕文投集团将加强非遗调研,保障剧本文化准确性;在拍摄过程中联动景区,提前预留文旅转化空间;开发主题线路、数字藏品及研学产品,推动非遗从“短暂曝光”迈向“长效运营”,形成影视赋能文化产业的规模效应。
如何进一步推动“非遗+文旅”融合?卢蓉认为,其一,打造非遗主题短剧与微综艺。聚焦单项技艺展开微型叙事,为文旅品牌传播提供可视化渠道。其二,开发互动式沉浸体验产品。借助XR技术、游戏化机制,打造“非遗解谜”“古艺任务”等文旅内容,让观众从旁观者变为文化参与者。其三,开展技艺角色IP开发。例如,围绕木匠、花匠、建筑师等角色分工孵化IP,形成产业闭环,挖掘消费市场潜力。“非遗正从‘文化遗产’转变为‘文化能量’。其在古装剧中的深度融入,既是影视创作的创新之举,也是文化现代转型的重要范例。从‘技艺即道具’到‘技艺即逻辑’‘技艺即人’,这是传统文化具有活力的复兴路径之一。”
葛磊认为,非遗文旅项目要根植于在地文化,而非一味追逐流量。基于在地文化的非遗项目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古装剧则是非遗文旅项目“出圈”的催化剂。非遗文旅发展需兼顾两方面:一方面要契合市场需求,做到“好看”“好用”“好吃”“好玩”;另一方面要引入影视化思维,让非遗融入更具吸引力的文化情境。“文旅部门掌握着丰富的非遗与旅游资源,应更积极地与影视制作机构合作,鼓励将非遗项目植入影视作品,推动影视作品与旅游产品深度协同。如此,影视作品可获得更优质的内容呈现,非遗项目能得到更有力的流量支持,旅游产业也可获得更强劲的IP赋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