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敕勒川草原上草色漫卷,绿得发亮,站在大青山下,只见草浪翻涌处,人影幢幢——游人的遮阳伞、观光自行车的遮阳棚、摄影师的三角架……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中景,已成眼前人潮。
时光倒回十余年前,这片土地曾饱受退化之苦。2012年,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启动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在多方努力下,经过多年治理,敕勒川草原植物种类不断恢复,獾子、狐狸、野兔等动物数量明显增加,草原焕发出勃勃生机。
生态治理从来不是简单的修复工程,而是对发展逻辑的根本重塑。当呼和浩特启动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时,这不仅是一条治沙护草的技术路径,更是一场对“发展优先”思维的自我革命。而这种将生态保护置于发展优先级的抉择,恰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象实践,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发展不是对自然的征服,而是与自然和谐共生。
敕勒川草原的丰茂并非偶然。沿着敕勒川草原的栈道行走,随处可见“禁止踩踏”的提示牌。“草根连着命根,踩不得。”管理人员的提醒,让刚踏进草地的游客迅速返回。这看似是对游客的限制,实则是对生态产品稀缺性的守护。正是这“三分建设,七分守护”的管理理念以及持续十余年的生态长跑,才让城市里的这片草原风光重新绽放。
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的不仅是人们休闲的空间,更是不可复制的文化载体与精神家园。刚刚过去的7月,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在呼和浩特举办,65支表演队、近400名歌者,从五湖四海汇聚敕勒川草原。全网总传播量冲破3.31亿次,传统文化的声音在这里直抵人心。这不仅让敕勒川草原“住进”更多人的心里,更是生态红利转化为文化影响力的生动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孤立的环保行动,而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的全方位变革。敕勒川草原的实践证明,它需要政府的战略定力——十年如一日的综合治理;需要市场的创新活力——用科技手段破解生态难题;更需要公众的参与合力——从“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的意识觉醒。
如今,站在敕勒川草原,看草浪翻涌,感受凉风拂面,曾经诗歌里传唱的天边草原,原来就在眼前,而这背后,不仅是一片草原的重生,更是一座城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领悟。我们期待有更多“敕勒川草原”重现,有更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生动上演,有更多人在这份和谐与美好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丨来源:青橙融媒(王英)
丨编辑:张英
丨校读:张婧玉
丨审核:王伊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