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对海外旅游市场的开放,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进入了对中国公民的免签政策,吸引游客们前往观光,其中,在欧洲巴尔干半岛上,有着一个“山鹰之国”之美誉的阿尔巴尼亚就是其中之一。
途中景色(摄影:冯赣勇)
记者就曾经有过一次前往这个山鹰之国—阿尔巴尼亚的采风经历,至今,那段美妙的行程令人难以忘怀。记得那是2018年7月3日,记者结束了北马其顿的观光后前往此行的第三个国家就是山鹰之国。团队离开马其顿奥赫里德市后,观赏着一路欧洲乡间田园景色,经过全程驱车135公里,顺利抵达阿尔巴尼亚。
迎风飘扬的国旗(摄影:冯赣勇)
由于巴尔干半岛国家不是申根系列国,故每次进入一个新的国家过境虽然手续不繁琐,但等候的时间较长。而当天抵达边境后才十几分钟就通关了。经过全天总计8小时车程,顺利于阿尔巴尼亚时间16:30到达首都地拉那。下榻地拉那Stela四星级酒店。
地拉那街头一角(摄影:冯赣勇)
记者此行在阿尔巴尼亚的观光日程历经两日,将先后浏览地拉那市容,参观地拉那斯坎德培广场、阿尔巴尼亚前领导人恩维尔·霍查曾经的住所,然后于翌日前往地拉那北部的克鲁亚古城,参观那里的老集市街和斯坎德培博物馆。
街头年轻人(摄影:冯赣勇)
途中,导游沈陈炜将山鹰之国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大体介绍:阿尔巴尼亚共和国简称阿尔巴尼亚,是一个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西南部的国家。阿尔巴尼亚西隔亚得里亚海和奥特朗托海峡与意大利相望,南面则与希腊接壤,东临马其顿,东北是塞尔维亚、北接黑山共和国。首都为地拉那。
地拉那街景(摄影:冯赣勇)
阿尔巴尼亚人的祖先是伊利里亚人,是巴尔干半岛上古老的民族之一,14世纪80年代末开始形成几个封建制公国,1415年起被奥斯曼帝国统治近500年,1912年独立,1928年成立阿尔巴尼亚王国,1946年1月11日,成立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1976年改称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991年起改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街头演奏者(摄影:冯赣勇)
记者对于这个国家是再熟悉不过了。在上个世纪中国与阿尔巴尼亚有过一段蜜月期,那时,中国给予了阿尔巴尼亚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援助。1963年冬至1964年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对亚、非、欧三大洲的14个国家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其中访阿时间长达9天,是行程中最长的。
周总理访阿(历史资料图片)
特别是当年被引用最多的我国唐代大诗人王勃诗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当时中阿关系最真实的写照。那时国内有从阿进口的阿尔巴尼亚香烟,能看到阿尔巴尼亚画报;上海电影译制厂还翻译配音了如《地下游击队》《海岸风雷》《宁死不屈》等大量的阿尔巴尼亚电影,此行途中大巴车上还放映的《山鹰之歌》就是其中一部。
电影《山鹰之歌》海报(资料)
说到山鹰,就想到了阿尔巴尼亚那副给人印象极深的红地主色调中一只黑色双头鹰图案的国旗。沈陈炜介绍说:这个图案源自15世纪抵抗奥斯曼帝国入侵的领袖斯坎德培的印章,所以雄鹰是民族英雄斯坎德的象征,故此阿尔巴尼亚也有“山鹰之国”之称。阿尔巴尼亚为欧洲中最不发达和低收入的国家之一,但在近年已有显著的改进。2014年6月,欧盟接纳阿尔巴尼亚为欧盟候选国。
山鹰雕像(摄影:冯赣勇)
说到中阿关系,沈陈炜介绍说:阿尔巴尼亚于1949年11月23日与中国建交,1954年8月双方互派大使。60-70年代间,两国、两党关系十分密切,中国对阿尔巴尼亚提供了近100亿人民币和6000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援助,帮助该国建设了142个完整的项目。
休闲的市民(摄影:冯赣勇)
80年代后的1983年两国恢复贸易往来,1985年双方签订了长期贸易协定(1986-1990)。1988年10月中阿两国外长在联合国进行了会晤,这是两国外长多年来第一次会晤,双方在会晤中同意意识形态的分歧不应妨碍国家关系的改善。双方在政治、经贸、科技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广场的餐饮座椅(摄影:冯赣勇)
2018年3月21日,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宣布,4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中国、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白俄罗斯、格鲁吉亚、卡塔尔、阿曼、泰国和巴林9国持普通护照公民可免签入境阿尔巴尼亚。于是,中国游客也开始陆续来到这个欧洲巴尔干半岛的国家一游。
地拉那城市一角(摄影:冯赣勇)
作为阿尔巴尼亚首都的地拉那,最早在17世纪初期由一个土耳其将军所建,他为了吸引移民,建立了清真寺、面包点心店和浴池。随着交通发展和商队来往的增多,地拉那逐渐变成了一个商业中心。1920年卢什涅会议决定把地拉那定为阿尔巴尼亚的首都。
地拉那广场一角(摄影:冯赣勇)
1928至1939年佐格一世王朝统治时期,曾雇请意大利建筑师重新规划了地拉那的城市建设。1939至1944年德国和意大利对阿的占领结束之后,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于1946年1月11日在地拉那宣告成立。在地拉那街头至今还能看到遗存的地堡及象征性的柏林墙一角。
残存的柏林墙(摄影:冯赣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地拉那在苏联和中国的援助下进行了大规模扩建,1951年建成了水电和热电站。1992年阿尔巴尼亚发生剧变,地拉那街头的列宁和斯大林雕像、霍查的巨型铜像从此消失了,国家历史博物馆壁画上的红五星也不见了。此后的几年里,市内新建的楼房不断增多,私人汽车1995年统计时已达5.7万辆,商店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但交通等基础设施还较为落后。
广场旁的歌剧院(摄影:冯赣勇)
大巴车驶入地拉那,团队首先来到位于地拉那市中心的斯坎德培广场参观。漫步来到这里,只听一阵阵喧嚣热烈的助威声传入人们的耳鼓。原来在广场一侧搭建着一个公共电视大银屏,众多的球迷正在此观看在俄罗斯进行的第21届世界杯足球赛的现场直播。
广场上的观赛现场(摄影:冯赣勇)
顺着沈陈炜的介绍与指引,大家环顾广场周边,只见附近有建于1830年的钟楼,建于1919年的著名古迹哈奇·艾特海姆·培清真寺、索古王朝的王宫、民族解放战争博物馆、俄罗斯式建筑文化宫和国立地拉那大学。还有一些政府办公大楼,这些建筑是意大利墨索里尼时代建造的,非常漂亮。这里也是地拉那最热闹的地方。
广场雕像(摄影:王珏)
在一大片绿茵草坪中,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骑马青铜雕像兀然耸立。1985年霍查去世后,其接班人阿利雅在广场建了一个十米高的霍查雕像,但在1991年的民主浪潮中被愤怒的示威群众推倒,如今,只剩下斯坎德培在此横刀立马,他才是所有阿尔巴尼亚人公认的英雄。
广场留影(摄影:沈陈炜)
附近车辆川流不息,广场上有很多人,既有游客,也有不少的当地人。其中一对穿着民族服饰的青年男女在广场格外醒目,大家纷纷上去与他们合影拍照留念。
历史博物馆(摄影:冯赣勇)
广场的北面是国家历史博物馆是阿尔巴尼亚最大的博物馆,珍藏着这个国家大部分的古代文物。博物馆的正面装饰着精美的镶嵌壁画《阿尔巴尼亚》,它反映了从伊利里亚时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尔巴尼亚取得的所有经历与成就。博物馆的前身是意大利占领时期的警察总局。
地拉那大学(摄影:冯赣勇)
广场附近的地拉那大学是阿尔巴尼亚的最高学府,是全国惟一的综合性大学,共有学生1.5万人。有几条林荫道从斯坎德培广场向四方辐射,全市林木扶疏,有300多个大小街心花园。春夏的傍晚,不少公园里有乐队演奏古今名曲,游人可以边喝啤酒、咖啡边欣赏音乐。
清真寺与钟楼(摄影:冯赣勇)
地拉那城市东部和北部的主要部分是旧城区,那里大多是具有传统特色的老式建筑。市内有剧院、博物馆和音乐厅。市东郊的达埃蒂山,高1612米,建有占地3500公顷的达埃地民族公园,周围建有人工湖、露天剧场和休养所等。
广场钟楼(摄影:冯赣勇)
团队离开山鹰之国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广场在市区继续游览。记者一行在漫步地拉那街头,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这里的汽车不少。主要大街上汽车一辆接一辆,真可谓车水马龙。与别的东欧城市不同,地拉那街头几乎是清一色的西欧产小轿车。据说,这些车都是阿尔巴尼亚到西欧打工的人,通过各种渠道带回的二手车。
与当地小朋友留影(摄影:冯赣勇)
目前阿尔巴尼亚是世界上人均拥有奔驰车比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不过,地拉那的红绿灯为数极少,斑马线模糊不清,整个城市的交通设施需尚待完善。
广场歌剧院(摄影:冯赣勇)
从地拉那斯坎德培广场上,漫步经过几条街巷来到阿前领导人恩维尔·霍查的住所。如今这里并未对外开放。
霍查住所一角(摄影:冯赣勇)
从围着铁栅栏上茂盛枝叶的缝隙中向内望去,里面是一栋楼房,花园中间有着一座游泳池。四面花团锦簇,就连铁栅栏都被树木挡得十分严密。
霍查住所庭院(摄影:冯赣勇)
恩维尔·霍查出生于1908年10月16日,卒于1985年4月11日,阿尔巴尼亚的政治家、社会主义者及专制统治者,曾任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一书记与总理,掌权长达40年之久。
下榻的地拉那酒店(摄影:冯赣勇)
此次欧洲行中的阿尔巴尼亚,虽然不是相对来说不是很富裕的国家,但是当晚下榻的STELA四星级酒店,却是出行后第二个有游泳池的地方。可惜结束一天的行程回来时晚了一点,泳池已停止了营业。不过房间内设施还不错,特别是两张大双人床,宽敞的就是耍把式都够了。
下榻酒店留影(摄影:冯赣勇)
2018年7月4日上午,阿尔巴尼亚时间地拉那9点,巴尔干半岛之旅团队驶离下榻的地拉那Stela酒店前往黑山共和国。
地拉那建筑一角(摄影:冯赣勇)
途中首先来到距离地拉那33公里处的克鲁亚山城小镇,继续阿尔巴尼亚的观光。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顺利抵达。
俯瞰克鲁亚(摄影:冯赣勇)
克鲁亚是座位于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北部的小镇。1443-1468年,这里曾是民族英雄斯坎德培领导人民反抗土耳其侵略者的斗争中心。有公路通地拉那与都拉斯。工业有木材加工、玻璃等;其中手工业十分著名。附近还有铁矾土矿。
山城景色(摄影:冯赣勇)
克鲁亚也是阿尔巴尼亚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出生地,这里景色十分秀丽,海拔4000多英尺,气候凉爽,风景迷人。来到这里顺着山道漫步而行,首先要经过山城里中的一条古集市街,两旁皆为木造平房,路面由光滑的小石头铺成,商品主要是古董文物、地毯之类,鲜明地体现了典型的阿尔巴尼亚族传统风格。
与游客留影(摄影:王珏)
克鲁亚古城的城堡是这里的著名景观,城堡始建于公元5-6世纪,在东南陡峭的山坡依山而建,是阿尔巴尼亚历史上最有名和重要的城堡之一。在城堡旁边坐落着斯坎德培博物馆,馆体依托险峻的高山而建,构成克鲁亚城独特的一景,宛如一座纪念碑,让阿尔巴尼亚人永远记住这位民族英雄。
山城古堡(摄影:冯赣勇)
2018年4月26日,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姜瑜与阿议会阿中友好小组议员、前城市发展部长杰尔梅尼曾一同访问过这座历史名城克鲁亚市,会见该市副市长洛齐,商讨进一步推进旅游合作事宜。从一个侧面加深了中阿两国对于中国游客来阿尔巴尼亚到此旅游的关心与促进。
依山而建的房舍(摄影:冯赣勇)
在那次到访中,姜瑜大使表示,日前阿政府对中国游客在今年旅游旺季实施免签政策,中阿旅游合作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克鲁亚是阿著名的英雄古城,不仅拥有绵延起伏的秀丽山川和历史悠久的古堡建筑,更是阿顽强不屈民族精神的象征之地,是中国游客“山鹰之国”之旅难忘的一站。驻阿使馆希与市政府密切沟通协作,建立长效联系和应急处置机制,确保来访中国游客获得安全、便利、舒适的旅行体验。
山城街巷(摄影:冯赣勇)
其间,姜姜瑜大使还走访了斯坎德培博物馆和老街市场。老街市场内琳琅满目的传统手工制品,古朴怀旧的木质店铺和石子路面,洋溢着阿尔巴尼亚独特的民族风情。
工艺品小摊(摄影:冯赣勇)
姜大使与杰尔梅尼一同参观老街市场手工作坊,了解沿习了数百年的阿传统手工纺织、制鞋技艺。
古城墙遗迹(摄影:冯赣勇)
克鲁亚作为是阿民族英雄斯坎德培领导抗击奥斯曼侵略的主要据点。今年恰逢斯堪德培逝世550周年,阿政府宣布将2018年定为“斯坎德培年”,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纪念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博物馆门首(摄影:冯赣勇)
克鲁亚斯坎德培塑像是为了纪念乔治•卡斯特里奥蒂•斯坎德培而建造的塑像。斯坎德培作为民族英雄,为阿尔巴尼亚的民族独立做出了很大贡献。
英雄群像浮雕(摄影:冯赣勇)
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斯坎德培率领人民反抗侵略者的巨幅浮雕。斯坎德培出生于克鲁雅的一个拜占庭帝国贵族家庭,其父是伊庇鲁斯地区众多反抗奥斯曼帝国苏丹巴耶塞特一世的小领主之一。当抵抗失败后,其父被迫臣服,并交出包括斯坎德培在内的四个儿子作为人质。
博物馆壁画(摄影:冯赣勇)
斯坎德培被迫改信伊斯兰教后,在阿德里安堡接受了军事训练,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位统帅,在获得一系列胜利后,他被封为“阿纳夫特鲁•伊斯坎德•贝伊”,意为“阿尔巴尼亚的亚历山大老爷”。
战争画卷(摄影:冯赣勇)
虽然斯坎德培深得苏丹信赖,被任命为指挥5000骑兵的将军,但是他仍然寻找机会,举起反旗。1443年11月,他率领300名阿尔巴尼亚骑兵返回克鲁亚,用一封伪造的书信骗开城门,据而有之。此后,他公开放弃伊斯兰教信仰,皈依天主教。他使用黑色的双头鹰作为自己的标志,这个标志后来演变为今日的阿尔巴尼亚国旗。
参展后留感言(摄影:王珏)
斯坎德培亦是阿尔巴尼亚15世纪抵抗外族入侵的民族英雄。在25年的时间里,斯坎德培在阿尔巴尼亚的山区中坚持对奥斯曼帝国进行游击战。1450年、1457年、1467年,奥斯曼帝国的苏丹们三度围攻克鲁雅城,但始终都未能成功。
历史壁画(摄影:冯赣勇)
据记载,斯坎德培一生中共指挥过25场战役,取胜了其中的24场。在斯坎德培死后,奥斯曼帝国终于在1478年第四次克鲁雅围攻战中取得了成功。到1501年,奥斯曼帝国重新征服了阿尔巴尼亚。
山城留影(摄影:陶文君)
来到博物馆二楼走廊里看到的一些塑像,应该是斯坎德培的部将。博物馆里面设计的既有历史感,又不失现代意思。据说设计师是霍查的女儿和女婿。
古城留影(摄影:王珏)
参观过博物馆后,缓步顺着山道来到山坡上的古城堡遗址。从这里能俯瞰到克鲁亚山城风貌。优美壮丽的景色尽收人们眼底。随着克鲁亚山城观光的结束,记者一行也圆满完成了山鹰之国--阿尔巴尼亚之旅。(图文:冯赣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