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就知道广州有很多相对小众,却极有含金量的专题博物馆,这回终于可以慢慢打卡了,就从十三行博物馆这个“最富”的开始吧。
第一,金玉其内:大家千万别被博物馆“朴实”的外观给误导了。
去之前在网上做功课,发现有网友给它的评价居然是“金玉其内”,不禁哑然失笑:
哪有这么说人的?
直到自己亲自去转过一圈,才感受到这原来是什么意思。
十三行博物馆,位于广州文化公园里的一栋二层小楼里。
门外是熙熙攘攘的大马路,门内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普通办公用房,当下网红博物馆的各种吸睛元素:大师名家的建筑设计,精致美学的园林景观等,确实一个也没有。
所以,大家千万别被它“朴实”的外观给误导了,单从外面看就觉得没啥好逛的,一定要走进去看看。
另外,十三行博物馆的二楼,还有一个王恒、冯杰伉俪捐赠文物专室陈列展,藏品所反映出来的广东晚清外贸历史,和博物馆主题非常贴切。
只看博物馆一楼的话,那可就真要走宝了。
第二,十三行到底是做什么的,为什么会如此富有?
对于广州十三行,我和大部分人一样,只模模糊糊的知道它很富,那么,它究竟“富裕”到什么程度?
天子南库——
清康熙年间,清政府设立了粤海关,来管理海上对外贸易。
清乾隆年间,广州成为清政府限定的对欧美唯一通商口岸,粤海关的地位更为重要,也拉开了十三行辉煌的序幕。
粤海关是清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还为宫廷采办了很多前所未见的西洋奇珍异宝,广州由此被誉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
在道光年间,粤海关几乎每年上交皇室的白银均在 150 万两以上,相当于同期户部全年收入的 5%-8%。
除正税外,还有各种"捐输"、" 报效 "费用的上缴。
如嘉庆二十五年(1820 年),怡和行伍秉鉴、同文行潘绍光等行商,因" 洋商恭祝万寿 "一次性捐银 55 万两。
道光二十一年(1841 年),为抵充《南京条约》赔款,十三行被迫承担 200万银元的" 报效银 ",其中伍秉鉴执掌的怡和行就承担100万银元。
这就是清廷的“提款机”啊。
银钱堆满——
“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这是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所描绘的广州开海设关后中西贸易盛景。
到了1822年,十三行发生过一场火灾,烧了七天七夜。
然而就在这场熊熊大火中,价值4000万两白银的货物和贵金属,以及十三行里储放的欧洲银元,全被融化,流出了无尽的银水,形成银河,连绵不绝,灌入珠江,成为历史前所未有之奇观。
当时有文记载:“烧粤省十三行七昼夜,洋银融入水沟,长至一二里,火息结成一条,牢不可破。”
这条银河,价值清朝最鼎盛时期一整年的财政收入, 却还只是广州十三行的一部分资产。
世界首富——
提到广州十三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伍秉鉴。
他是十三行行商中的代表人物,富可敌国。
他究竟有多富有呢?
举个例子,道光十四年(1834年),伍秉鉴私人财产已经达到了2600万两银子。要知道当时清朝一年税收才4000万两左右,伍秉鉴的个人财产竟然超国家半年多的税收。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后,清廷要求“行商”偿还200万银元的任务,分摊到伍氏家族头上就有100万元。
伍秉鉴,也因此称为“晚清最后一个世界首富”。
广州十三行,既是一个地区,又是一群人,更是一个拥有商业特权的官商团体。
十三行既承销外商进口商品,又代表外商缴纳关税,又代表政府管束外国商人,传达政令,办理一切与外商交涉事宜。
因此,十三行既是私商贸易组织,又是代表官方管理贸易和外事的机构,甚至还承担着为宫廷搜集海外情报的特殊使命,亦商亦官。
自乾隆年间“一口通商”,广州成为中国惟一对外通商口岸后,十三行这一特权官商,在近百年中,实际上垄断了整个中国的外贸市场。
第三,博物馆里的藏品都哪些特色?
十三行博物馆,馆藏文物约5600件(套),全部由中外热心人士无偿捐赠。
展品包括广州彩瓷、通草画、广绣、象牙器、外销扇、五常家具以及银器、珐琅器、玻璃画、水彩画、油画、漆器等等,涵盖了清代广州的主要外销工艺品。
也就是说,看十三行博物馆里的展品,就能让你充分感受到:
晚清中国的海外贸易细节;
广州这个唯一通商口岸的繁荣;
外销工艺品令人惊叹的工艺;
接受海外私人订单的兴旺;
还有在十八世纪的欧美,掀起的那场东方美学“中国风”。
欢迎关注@B计划老妈,孩子成长路漫漫,在这不可逆的十八年里,努力扶君上马,送君一程,但内心始终有B计划。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