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我在运城南山捉螃蟹
□马国青
我对运城南山的印象,也就是如今的凤凰谷景区,源于一场妙趣横生的“捉螃蟹”之旅。那是1984年,年少的我,正就读于地区人民路学校五年级,那一年的春日,学校组织班级同学前往南山春游。
南山距离学校约有十公里,那时城区还没有公交车,学校也未包车。大型集体活动,自然只能靠我们的双脚去丈量这路途。出发时,大家个个兴奋得如同欢快的小鸟,尤其是刚出城区,途经那大名鼎鼎的“三厂坡”。当年的三厂坡路面狭窄,坡度又陡又长,胆小的同学紧紧拽着前面人的衣角,小心翼翼地往下走,模样既紧张又可爱。
行至坡下,眼前豁然开朗,彼时的盐池南北路,哪有如今跨湖大道这般宽阔平坦,唯有蜿蜒的沙石路在大地上伸展。车辆疾驰而过,或是大风骤然刮起,都会扬起漫天的尘土。但这一切,丝毫没有削减我们出游的高涨兴致。看那路旁高大的芦苇丛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宛如一群婀娜多姿的舞者;远处硝堆错落有致,仿佛是大地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池水泛起层层涟漪,如同灵动的音符;啼叫的水鸟从天空掠过,好似大自然派出的使者。盐池的湿地风光,让我们这些鲜少走出校门的学生们大开眼界。大家欢呼着、小跑着,迫不及待地投入大自然温暖的怀抱。就这样,在盐池风光的一路陪伴下,漫长的路程不知不觉地过去了。过了柏口窑村,我们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南山脚下。
八十年代初的南山,宛如一块未经雕琢的美玉,是一片未开发的净土。刚进山口,便是大大小小的石子路,伴随着潺潺溪流,尽显原生态的质朴之美。山口处,有一个由长长水渠引来的山泉汇聚而成的大水池,那清凌凌的水,宛如一块晶莹剔透的翡翠,让人忍不住想掬起痛饮一番。抬头仰望南山,“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八个由绿植组成的大字格外醒目,想来是七十年代池南乱石滩绿化的丰硕成果。
同学们大多是第一次进山,眼中满是新奇与兴奋。青翠的山头连绵起伏,宛如一条绿色的巨龙在大地上蜿蜒;汩汩的山泉欢快流淌,仿佛是大自然弹奏的美妙乐章;还有那不时拂面而来的阵阵山风,带着丝丝凉意与清新,如同母亲温柔的抚摸。
而最让人欣喜若狂的发现,当属清澈冰凉的溪流里,竟藏着无数小螃蟹!
不知是谁率先喊了一声:“快看,有螃蟹!”刹那间,我们像一群欢快的小鸭子,呼啦一下全都围了过去。只见清浅的溪水下,碎石缝间,一个个青灰色的小家伙正举着钳子,或笨拙地横着爬行,或警觉地缩在石头阴影里,仿佛在和我们玩一场刺激的捉迷藏游戏。
我们瞬间来了精神,纷纷卷起裤腿,小心翼翼地踏入溪水中。水底的鹅卵石被水流冲刷得光滑冰凉,踩上去凉丝丝的。翻螃蟹成了大家最大的乐趣:屏住呼吸,轻轻掀开一块稍大的石头——哗啦!底下往往藏着好几只,受了惊的小螃蟹立刻像炸了锅似的,惊慌失措地四散奔逃,有的慌不择路撞到同伴身上,有的拼命往泥沙里钻,还有的挥舞着小钳子试图“自卫”,那模样又滑稽又可爱。大家兴奋地叫着,手忙脚乱地去捂、去捞,但是抓它们可得眼疾手快。从背后快速捏住它硬硬的背壳两侧是最安全的,否则一不小心就会被它的小钳子夹住手指,虽不疼,但那突如其来的冰凉触感和挣扎劲儿,总能引来一阵惊呼和善意的哄笑。有的同学干脆脱下鞋子当“武器”,用鞋帮把它们往岸边拨。
不一会儿,我背着的那个绿色帆布书包就沉甸甸起来。里面不再是书本,而是我的“战利品”——几十只活蹦乱跳的野生小螃蟹。它们在里面窸窸窣窣地爬动,互相碰撞,发出细碎的声响。书包侧面被水洇湿了一大片,冰凉地贴在后背上,可我的心里却满是收获的得意,仿佛自己是一位凯旋的将军。
回到家后,我把小螃蟹都倒入盆内,但它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想要爬出去,有只个头稍大的螃蟹,还对我挥舞着“大钳”,好像在不服气地说:“再动我试试,大钳侍候!”中途,我去吃饭回来再一瞧,天哪,小螃蟹们叠罗汉似的,已跑出盆内大半,爬得满地都是,黑压压一片,看着有点瘆人,但又觉得十分有趣。
这可怎么办?这么多还能一直养着玩吗?小螃蟹啊小螃蟹,那就休怪我嘴下无情了!那是一个还未能实现肉类自由的年代,特别是这么生鲜的野味。于是,在肚内馋虫的作祟下,我让父母端到厨房洗净油炸了……待一大盆金灿灿的炸蟹端上桌子,那香气扑鼻而来,让人垂涎欲滴。蟹黄、蟹腿、蟹肉,连爪带壳一块吃,吃了还想吃,真是一道难得的美味啊!
如今,四十多年的时光悄然流逝,随着时代的变迁,开发后的南山凤凰谷景区,溯溪捉蟹的情景早已不复存在。而少年时代在南山下水摸蟹的喧闹场景,依然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令人难以忘怀,真无比怀念那片原生态的自然风光,还有那段简单纯粹却满溢着快乐的时光啊!
(图源网络 谨致谢忱)
作者:马国青
责编:张国平
备案编号:运城网信A00236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