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太行,层峦叠翠间,蜿蜒的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如银链般穿梭。
在平顺县玉峡关镇黑虎村路段,车流不时停靠——路边的“潞党参展销馆”招牌醒目。它不仅是潞党参文化的展示窗口,更是黑虎村借助特色产业走向乡村振兴的生动见证。
踏入展销馆,一股淡淡的药香扑面而来,仿佛瞬间将人拉回了那个党参种植的古老年代。展销馆分为多个展区,从潞党参的历史渊源、种植技艺、药用价值到现代化产业发展,全方位展示了这味“太行神草”的前世今生。
“按照祖辈流传下来的手艺,从整地、施肥、育苗到晾晒、搓握、捆绑,一根好的潞党参要经过12道工序才能加工成干货成品。”展销馆负责人马进军正在向过往游客介绍潞党参的生产方式。
这个曾在城里打拼的中年人,如今成了十里八乡闻名的“党参专家”,更带着乡亲们借着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的“东风”,把祖祖辈辈种的潞党参,从“按斤卖”的土货,变成了“按根卖”的网红爆款。
作为潞党参原生境保护区的黑虎村,341国道、“花壶线”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沿村而过,是潞党参宗源产地,以盛产潞党参等中药材而闻名。
“以前路不好,潞党参全靠药材商人收,一斤只能卖十几元钱,刨去人工成本,赚不了多少钱。”曾任村党总支副书记的马进军回忆,随着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平顺段贯通,沿线串联起通天峡、神龙湾等景区,车流人流激增,让他敏锐察觉到商机:“这么多人路过,咱的潞党参能不能不当‘药材’卖,而当‘旅游商品’卖?”
说干就干。借着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契机,黑虎村在村口建成100平方米的“潞党参展销馆”。马进军第一个站出来承包,带着党员们跑市场、做调研:“游客不懂药材,但喜欢有故事、有特色的东西。”他广泛收集潞党参的历史文化,在展销馆里搭起展区——从播种、采挖、晾晒到加工,游客能亲眼看到“潞党参的成长史”。开馆不久,就有不少游客走进来参观,临走时拎走几根包装精美的潞党参:“带回去送亲戚,比普通药材好,还能讲出产地故事。”
在黑虎村,马进军还有个响当当的头衔——“党员责任田认领人”。这是村里为推动潞党参产业规模化发展推出的举措:60名党员每人认领一片“责任田”,带头示范种植、技术指导、市场对接。作为黑虎村原党总支副书记,马进军带头认领的“责任田”,不只是地里的潞党参,更是一条从种植到加工的“产业链”。
“以前老百姓种潞党参,只知道把种子往地里一撒,剩下全靠天收。”黑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马君君说,黑虎村种植潞党参历史悠久,但由于过去交通不便,药材商来不了村,药材卖不出去,时间久了只能低价出售。
“如今路通了,我们的潞党参产业已经不仅是种植业,还变成了旅游业。”为了把“潞党参原生境保护区”品牌擦亮叫响,黑虎村打造了50亩育苗基地,请来农技专家搞起标准化种植:起垄间距、施肥配比、病虫害防治都列成“明白纸”,手把手教农户,全面推广潞党参增产种植技术,如今,黑虎村潞党参种植面积稳控在1000亩。
2022年,村里推广“仿野生种植”,不施化肥、不打农药,让潞党参在灌木杂草间自然生长,3年才采收一茬。“这样长出来的潞党参,芦头长、纹路深,药效足,正是游客和药企看重的‘原生态’。”马进军说,黑虎村的仿野生潞党参种植面积扩展到5000亩,成了周边最大的潞党参原生态保护区。
种得好,更要加工好。2023年,马进军牵头成立平顺县参道种植有限公司,建有1个潞党参鲜切片加工中心和2个冷库,厂房就设在太行一号旅游公路边。
车间里,新采的潞党参经过清洗、晾晒、切片、烘干,变成整齐的饮片。“一株好的潞党参要经过3遍以上手工搓捋和反复日晒、分拣,才能加工成干货成品。”马进军介绍,比拇指还粗的大条潞党参,单独包装成“精品礼盒”;中条潞党参切成厚片,做成真空包装的“煲汤料”;小条潞党参和碎须根也不浪费,磨成粉做成潞党参茶、熬成潞党参膏,甚至填充成药枕——“以前论斤卖,一斤最多20元;现在按根、按克卖,精品潞党参一根能卖上千甚至上万元,附加值翻了好几倍。”
站在太行一号旅游公路黑虎村观景台上,远处是层层叠叠的潞党参田,近处是白墙灰瓦的“党参人家”民宿。这是黑虎村文旅融合的新探索——把潞党参产业嵌进旅游链条,让游客“看得见、摸得着、带得走、住得下”。
村里盘活被合并村岭后村的闲置院落,改造成乡村民宿,“党参人家”还推出“党参炖土鸡”“党参小米粥”等“药食同源”菜品,甚至连枕头里都装着晒干的潞党参叶。2024年,黑虎村潞党参产业产值突破100万元,带动农户年均增收8000元。
更热闹的是村头的“党参文化体验园”。沿着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的慢行步道走进园区,游客可以亲手采摘潞党参、清洗晾晒,在“自然教室”听老药农讲辨药技巧,还能在科普基地体验党参切片、包装。
如今的黑虎村,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不仅是交通线,更是“产业线”“风景线”。路两旁,潞党参田与光伏板交相辉映,展销馆、加工厂、民宿、体验园串成一条“潞党参经济带”。马进军的手机里,存着无数游客的微信——有人回购潞党参礼盒,有人咨询民宿预订,还有人想跟着他学种潞党参。“以前总觉得山里人要往外跑,现在路通了、产业兴了,年轻人也愿意回来了。”
从“卖原料”到“卖体验”,从“靠天收”到“靠链强”,黑虎村的蜕变,藏在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的车轮印里,更藏在像马进军这样的新农人“敢闯敢试”的劲头里。当交通动脉打通深山壁垒,当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当传统产业嫁接文旅融合,曾经的“穷山沟”正在书写新的传奇——一根潞党参,串起了产业兴旺的链条;一条公路,铺就了乡村振兴的坦途;一群能人,点燃了村民共富的希望。这就是太行山区“路景产融合”的生动注脚:路通了,心活了,日子,也就越来越有盼头了。(刘婷婷)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张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