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辽宁丹东凤凰山景区,一声闷响撕裂了夏日。
51岁的游客杨先生,在著名险点“老牛背”旁,坐上了约一米高的防护栏杆休息。仅仅一瞬间,身体后仰失衡,他从百米悬崖直坠而下。
几步之外,他的妻子目睹至亲消失,撕心裂肺的哭喊“快帮我打电话!”在山谷间回荡,成为这场悲剧最揪心的注脚。
尽管救援队历经三小时艰难搜救,但伤者头部遭受重创,最终抢救无效身亡。一次寻常的夏日家庭出游,转瞬阴阳两隔。
这起惨剧迅速引发热议:一米护栏为何没能拦住这场坠落?暑期出游高峰,如何让孩子远离危险?
1
深入剖析这起事件,“老牛背”险峻的地形是基础背景。
这段由百米高天然巨石形成的狭窄山脊,两侧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深渊。
景区设置的防护栏杆高度约为一米,理论上,对于防止游客在正常行走时不慎跌落是足够的,景区也配备了安全员巡逻,并设有明确的“禁止攀爬、倚坐”警示标识。
然而,悲剧的发生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最直接的诱因,是那位游客“坐一下”的侥幸心理。
行走疲惫时,看到平整的栏杆顶部,很自然地将其视作歇脚的“临时座椅”,心想“就坐一会儿,能有什么事?”
这种对潜在风险的轻视和瞬间的放松警惕,成为压垮安全的第一根稻草。
现实中,倚坐栏杆、为取景探身甚至翻越拍照的行为在景区并不罕见,许多人抱着“我小心点就没事”的心态,埋下了危险的种子。
防护设施本身也存在值得探讨之处。
一米高的护栏对于防止主动翻越行为是有效的,但对于防止像这样无意识的后仰式坠落,其防护能力则显得单薄。
栏杆顶部平坦的设计,在客观上容易让人产生“可以坐”的暗示。
更重要的是,在落差高达百米的悬崖地段,仅靠一道栏杆作为唯一的物理防线,下方缺乏如防护网等二次拦截缓冲设施,一旦失足,生还几率微乎其微。
当地文旅局坦诚表示,目前对于此类极端地形防护设施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尚缺乏统一的、更严格的行业规范,这本身就是一个亟待重视的安全隐患。
此外,山地坠崖救援的天然困难也不容忽视。
凤凰山事件中,复杂的地形、巨大的落差,使得专业救援队伍的行动受到极大限制。
从事故发生到找到伤者耗时超过三小时,早已错过了医学上宝贵的“黄金救援时间”。
这种时间上的巨大损耗,在类似地形险要的景区,几乎是难以避免的痛点,深刻暴露了山地救援的极限。
因此,这起悲剧无法简单地归咎于某一方。它更像一块由游客个人的一时疏忽、防护设施潜在的不足与设计考量、以及山地救援本身的天然困难共同拼凑而成的拼图。
它用最残酷的方式警示我们:在万丈深渊面前,任何一丝侥幸心理和安全环节的薄弱,都可能被无限放大,最终酿成无法挽回的苦果。
2
凤凰山的悲剧发生在8月初,正值一年中暑期旅游的最高峰。举
家出游,逃离酷暑,拥抱自然,本是共享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然而,这个时期也恰恰是旅游安全事故的相对高发期。
人流如织增加了环境的复杂性,参与者年龄跨度大,既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孩子,也可能有腿脚相对不便的老人。
炎热的天气更容易使人感到疲惫、烦躁,从而影响判断力,家庭出游时,家长的注意力可能被分散,对孩子的看管容易出现疏漏。
就在凤凰山事件发生前仅仅一周,河南嵩山便上演了惊险一幕。
几位成年人带着两名儿童(包括一名11岁女孩),擅自偏离了景区规划的成熟路线,冒险进入未开发的野山区域“探险”。
结果,女孩不慎失足,从崖壁跌落,头部重重磕在乱石上,血流不止,躺在那里意识模糊。
万幸的是,经过消防员极其艰难的搜救,女孩被成功救出送医,避免了更大的不幸。
这类事件在暑期并非个例:孩子因好奇乱跑在陡坡或水边摔倒、家长的危险行为(如坐栏杆)被孩子模仿、低估看似平缓地形的风险、为了追求刺激或“野趣”而违规进入未开放区域,尤其带着孩子时,风险指数更是成倍增加。
暑期出游,享受欢乐是初衷,但保障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安全,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3
目睹凤凰山那位妻子绝望的哭喊,听闻嵩山受伤女孩的经历,为人父母者更需警醒。安全教育绝非空洞说教,而应融入旅程,化为孩子的切身体验。
危险“场景化”:现场是最好的课堂。
行至险要处(如悬崖边),蹲下指给孩子看:
“栏杆外深不见底,掉下去非常危险。”
“这护栏是安全屏障,绝非座椅! 坐上去重心不稳,后仰就可能坠落。”
将抽象规则转化为具象画面。 看到他人危险行为,即时讨论:“那样做安全吗?后果是什么?我们该怎么做?”
向孩子解构规则的意义,很多时候,规则不是束缚,而是护身铠甲。
比如,景区内的警示牌,“禁止攀爬“是防摔伤,”禁入未开发区“是因那里无保护易遇险。”
让孩子理解,守规则是智慧自保。 强调在安全区域,爸妈才能更好保护你。
教孩子必要的“求救”技能。
比如,认准“求助符号”,教孩子识别工作人员制服、警察、导游等可信对象;
牢记关键信息,大孩子背熟家长电话、景区救援号、110/120;幼童携带联系卡片;
走散“黄金守则”, 务必原地等待! 可呼救或向附近工作人员求助,绝不自行乱找!
父母是最重要的安全榜样:身教胜于言传。
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绝不坐栏杆、不靠近危险边缘、不翻越护栏、不擅闯禁区。
我们在险处的谨慎距离,我们在规划路线上的每一步,都是孩子最直观的安全教材。
别忘了,我们的行为,就是孩子模仿的蓝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