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福建三明宁化县淮土乡田背村官忠坑,我们慕名来到这里的张氏宗祠。
张氏宗祠,亦称思周堂,祠堂的栋柱上写着:“商溯降生周溯初生所以敦孝,春有享秋有尝享感不尽诚,”承载着张氏家族数百年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
在这里,我们了解到,南宋乾道丙戌(1166)年,张君政二十世孙张显郎从江西石城王任坑(石城珠坑乡唐台村杨芋坑)迁居田背官忠坑开基,至今繁衍30多代。
村子里,有张氏一脉后裔2000多人,他们恪守着祖训、字辈“安详永世兆,延泽起文明,定国奇勋伟,嘉征宗益宏”。
清朝初年,永字辈的时候,由于人口暴增,生存空间有限,曾经大量外迁。其中正文公房十多户迁至江西省吉安县文昌乡三十九都后溪,人口最多时达300多人。
官忠坑张氏祠堂堂号“宏德堂”,但是,我们却发现,郡号为“清河”。村里老人也说,祠堂里有记载:民间有“天下张姓出清河”。
清河郡,秦代后期建置,因境内有清河流经而得名,治所在今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境内。而此支张氏,世居清河一带,开基始祖为汉留侯张良裔孙张歆。
这与我们熟悉的张氏一脉祖地不一样。
张姓,得姓始祖为张挥。他是弓箭的发明人,所以黄帝封挥为弓正,职掌弓矢制造。后又取弓长之意,赐姓张于濮阳,后逝葬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从这个意义上讲,张氏祖地在河南省濮阳。
但是,纵览历史,张氏一脉始终在迁徙中壮大。
秦汉,张姓向四周发展和繁衍的重要的时期。
张姓在秦初战争中建功立业,封侯赐爵;再西进甘肃、宁夏等地。张姓人群活动地区迅速发展到整个北方、西北和四川地区,成为当时北方地区的第一大姓。
在这个过程中,张氏一脉逐渐形成了太原郡,开基始祖为北魏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张伟。京兆郡,开基始祖为西汉御史大夫张汤。以及敦煌郡、安定郡等等。
官忠坑张氏为西汉留侯张良裔孙张歆。
张歆先为东汉大司农,后在汉桓帝建和三年(公元149年),进入相位,掌管全国一切政务。
不久后,东汉出现了瘟疫、大旱等灾害,任城、梁国一带出现人吃人的惨状。朝廷为逃避责任,把这些变故都归到掌握者身上,认为是丞相“遇晦”。张歆就此罢了宰相职务,后数年后卒于家中。
张歆后裔为躲避灾祸,开启了迁徙之路,他们过江苏,渡长江,进入江南地区。落地生根,逐渐成为当地望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