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西,驼铃阵阵,人声鼎沸。敦煌之光,照亮丝路文明,连接古今中外;敦煌之光,让世界看见精彩的中国故事,感受文明的共鸣。
7月21日至24日,“丝路之光·何以敦煌”国际媒体采风活动暨国际人文交流季在敦煌举行。来自韩国、巴基斯坦、西班牙、苏丹等国家的新闻媒体和拍客代表及国内媒体记者和高校代表等100余人齐聚敦煌,共同探寻这座丝路明珠的永恒魅力。
看,千年佛光——
莫高窟是人类的文化艺术圣殿,是佛国的精神家园。
站在莫高窟前,仰望镶嵌在黄沙岩体下形如蜂巢、高低错落、迤逦绵延、鳞次栉比的洞窟,心中除了震撼和感动,再无法用语言来表达。阳光透过洞窟的缝隙,在斑驳的壁画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仿佛千年前的画工刚刚放下画笔。
采风团成员屏息凝神,跟随讲解员的手电光,见证壁画上流转千年的佛国世界。光影流转间,飞天衣袂飘飘,菩萨低眉浅笑,整个洞窟仿佛活了过来。
“莫高窟比我想象中更加震撼!”站在九层楼前,韩国《国民日报》记者宋世永仰望着崖壁上密布的洞窟,难掩激动之情。他告诉记者:“在韩国历史课本里,我们了解到新罗高僧曾到访这里。但亲眼所见后,才真正感受到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
“再次来到敦煌参观,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的千年文化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特别自豪。”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党委书记李烨辉说:“看到这些流传千年的壁画和塑像,心情特别激动。我们意识到,我们有责任讲好中国故事,培养更多富有家国情怀的年轻人,塑造好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把我们千年的文化传承下去。”
看,沙泉奇观——
时光永恒,一眼千年。来到鸣沙山,掬一捧黄沙,望一眼清泉,便觉不虚此行。
采风团成员走进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感受着沙与水的和谐共存,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中。金色的沙粒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月牙泉如同一弯新月镶嵌在沙漠之中,清澈见底。他们用镜头记录下这壮丽景色,心中涌动着对自然与文化的敬畏之情。
“作为一名摄影师,我的工作就是搭建一座文化交流之桥。”西班牙摄影师罗山慕说,“我想通过镜头捕捉和呈现甘肃的生活方式及敦煌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和多元文化,让西班牙乃至整个欧洲的观众都能更贴近地感受到这里的魅力。”
夜幕降临,沙山上坐满了前来观光的游客,一曲《月牙湾》响起,将大家带入梦幻的世界。悠扬的旋律在沙漠上空回荡,与沙鸣泉映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看,艺术新生——
在敦煌,除了壁画,乐舞之美何处去寻?敦煌城区向东十公里,在《又见敦煌》和《乐动敦煌》演艺剧目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沉浸式观看《又见敦煌》,当壁画中的飞天从舞台“飞”出时,现场响起阵阵惊叹。数字技术让千年前的壁画人物“活”了过来,他们在舞台上翩翩起舞,衣袂飘飘,仿佛穿越时空而来。
“这个演出非常精彩!”罗山慕说,“即便存在语言障碍,我仍然能够理解整场演出所传达的核心信息。可以说,这几乎是我看过最美、最震撼的一场演出,它不仅让我对敦煌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更接近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河北省沧州广播电视台融媒新闻中心主任狄华说:“我是第二次看这场剧,特别感动。剧中有一句话是你在、我在、我们都在。我觉得这句话特别好,沧州是海上丝绸之路北方的起点,我们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我们要传承这种历史文化,把丝绸之路打造得更加繁荣。”
看,边关沧桑——
关城孤迥,黄沙万里。出敦煌向西北行便是玉门关和雅丹。
物换星移,时过境迁。行至玉门关,残垣断壁间依稀可见昔日丝绸之路的繁华。采风团成员吟诵着“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千古名句,感受着边关的苍茫与历史的厚重。
“我觉得敦煌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这次经历让我受益匪浅,希望能将这份文化感动传递给更多人。”吉尔吉斯斯坦自媒体博主马力克说。
夕阳西下,雅丹群在余晖中更显壮美,大家纷纷举起相机,记录这大自然用亿万年时光雕刻的杰作。风蚀形成的雅丹地貌如同舰队般排列在戈壁滩上,在夕阳的映照下呈现出金红色的光芒。
中国日报社外籍记者Jamal Leron Branford说:“敦煌文化意义非凡。历史上,来自印度、希腊等地的多元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在此交融。我们既能看到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也能看到中国对这些文化的包容与创新。在这里看到这一切真的非常棒。”
敦煌,这座丝绸之路上的文化明珠,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正如活动主题“何以敦煌”所启示的,这里的每一粒沙、每一幅画、每一段乐舞,都在诉说着文明交流互鉴的永恒故事。千年的风韵在这里静静延续,文明的对话从未停歇。
酒泉融媒记者:文多华 吴亚文 黄涛
编辑:石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