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的汉中,处处跃动着青春的身影。一群群学子背着行囊、手持纸笔,他们在秦巴山野间探索自然的奥秘,在红色遗迹中感悟革命的壮举,在汉风古韵中对话千年的文明。记者走访发现,今年暑期的研学游市场,正悄然摒弃“走马观花”的旧模式,供给端正从“游大于学”向“学游并重”方向转变,研学游向纵深发展。
自然为书:秦岭秘境里的生态课堂
“大家看这片天坦,无论大小都是一个比较独立的微生态……”7月中旬,留坝县紫柏山国家森林公园里,湿地保护专家、生态保护学者柴永斌带着来自北京、东北地区的20余名学生走进留坝,开启别开生面的研学游。卷尺丈量植被高度,手机记录物种特征,学生斯靖茗惊叹:“课本里的红豆杉就在眼前,叶脉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我还了解到旱蚂蟥、天坦微生态等相关知识,这些内容非常有趣,我很喜欢。”
这样的场景今夏在留坝县已成常态。依托秦岭腹地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留坝县打造出“自然探秘”主题研学路线。从珍稀植物庙台槭的观测,到天坦微生态的勘测,学子们在绿水青山间完成着特殊的“暑假作业”。据研学旅行工作专班王巧红透露,从4月到7月底,他们已经接待了研学团队40多个,2万多人次,几乎每两天就有研学团进山。
更令人惊喜的是生态研学正反哺地方发展。为满足研学需求,留坝配套升级了交通、住宿等基础设施,原本“养在深闺”的庙台槭等植物,通过研学团队的传播成为生态名片。当地村民笑着说:“现在娃们来研学,我家地里长的东西都成了教学标本。”
红色传承:革命老区的青春答卷
7月12日,南郑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前,西安航空学院实践团的宣誓声在山间回荡。这支“00后”团队用脚步丈量红色热土,实践团还化身“红色调查员”,面向游客开展调查问卷。队员们白天走访调研,夜晚围坐总结,撰写心得,在对红色文化的感悟中完成精神洗礼。
视线转向汉台区天汉长街上的汉中红色旅游体验馆,打破传统展馆的静态陈列模式,该馆通过场景复原,让历史“活起来”——还原的川陕苏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军长征过境时的村落、抗战时期的地下交通站等场景,搭配声光电技术,让游客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近年来,我市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景区品质逐步提升,逐渐形成了以“红色演艺+数字应用+场景复原与沉浸式体验”为主要内容的新场景新空间新模式,以适应红色旅游年轻化的发展趋势。红色旅游与文化、教育、生态等业态融合发展,旅游产品不断创新,游客体验形式逐步多元。
文化作舟:汉风古韵的跨界碰撞
在兴汉胜境景区内的体验区,来自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留学生文如霜提着汉服袖口,小心翼翼地临摹繁体汉字。不远处古法印刷体验处,留学生秦宇轩将印好的千字文整整齐齐地收了起来,他告诉记者:“我要把这份汉字作品带回国,挂在家里。”古法造纸、手工藤编……这些非遗体验项目已成为汉中文化研学的“爆款”。
作为汉文化发祥地,我市近年来将沉睡的文物转化为可触摸的课堂。“汉服+汉字”沉浸体验、博物馆文物寻宝记活动,甚至普通农家院也摆起了编织教学台。一位非遗传承人感慨:“以前手艺没人学,现在研学团的学生上手体验兴趣浓厚,非遗技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视野,这对我们非遗技艺推广传承好处颇多。”
这种创新带来的是双赢。传统技艺类研学项目带动手艺人增收,汉服租赁、文创销售等衍生消费持续增长。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文化传播——近期多国留学生在汉中的研学之旅,既是对汉文化深度了解的沉浸游之旅,也为即将席卷全球创意浪潮的“汉文化主题短视频大赛”与“汉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积蓄灵感源泉。如今,“汉中”关键词在海外平台曝光量激增,千年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解构下焕发耀眼光彩。
从秦岭山巅的植物普查表,到农家小院的藤编作品,再到留学生行李箱里的活字印刷品,汉中研学游的纵深发展,本质上是一场教育理念与城市发展的共振。当知识走出课本,当文化有了载体,这座千年古城也在学子的足迹中,找到了“创造性转化”的最佳注脚。
来源:汉中发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