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亦农

渭南市赤水河
我的家在陕西渭华赤水河畔。这条河是历史传说中周处射死猛虎、斩杀蛟龙的地方。河东的圣山村是陕甘回民暴乱最早起事的地方,高塘是共产党人刘志丹、许权中、王璋峰等人领导的渭华暴动的中心。中国驻苏联大使潘自力,中国第一任奥委会主席、西北军政大学党委书记钟师统等人的家乡在赤水河的上游。抗日名将胡琏、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高克林副主任、毛主席的第一任卫士长张宗逊和他的儿子张又侠将军的家乡在河的下游淹头村(选自刘亦农《赤水赤子赤孙的父子将军》)。
这条河上有一座桥上桥,我的家就居在河东桥下。这座桥所连接的官道曾是九省通衢的西安到潼关的唯一通道。谭翤同由湖南到兰州看望他父亲、后又返回到北京赶考;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难到西安,而后又原路返回;鲁迅到西北大学讲学;百年小说大师、天字第一号的作家张恨水自费考察西北,都是经过我家门前的这座桥,余生也晚,可惜没有见到。西安事变时,蒋介石的中央军打到赤水河东的赤水镇,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东北军、西北军驻守在河西的张家岭(钢甲岭)。两军曾在此交战,中央军受阻。整个赤水街几乎空无一人,大家都出外逃难了,我家也不能幸免,我的外婆就死在这次战乱中。
这里还有两个有趣的故事值得一叙:第一是黄梅戏《富贵图》,全本在中央电视台戏剧台播放时,我听说,这个戏的两个主角从假扮兄妹,到最后成婚,剧情主要在赤水驿(镇)演进,特别是有一句台词是:“去,到赤水河滩凉爽去”。为了证实,这本戏我看了几遍。我知道了,赤水镇在历史上就很有名望啊!第二是兰州市的黄河铁桥,一百多年前由德国定制,建造所用的钢材水泥构件,在德国设计制造并用轮船海运抵天津,经铁路运至河南郑州。郑州到兰州1100 余里,当时尚未修建铁路,全靠马车土路运输。数百辆运料车分批列队行进,那真是前呼后拥浩浩荡荡啊,从我家门前和赤水河桥上桥经过,也可谓壮观。
我离开我家已经40多年了,但我每年都会不间断的回家去看一看,过去没有相机,没有博客。家乡的美景只能记在心里,口头上发表发表。现在我有相机,还有博客,真实记录,大范围发表,可谓美事一桩啊!下面是我最近在赤水拍的照片,特别是外地的乡党,不可不看啊!

图1
(上有一图片1)这儿曾是我们村北的一座古庙,我见过里面的泥塑神像,特吓人。解放后50年代搬了神像改为农民冬季识字学校,我父亲当年作为冬校教师还得过奖。

图2
(上有一图片2)这是我们赤水村的田地,南依秦岭,北靠渭水,西联赤水河。过去遍地是水,鱼虾、莲藕、水稻可赛江南。1935年张恨水先生经过二华(华阴华县)时就有风景似江南的记叙。“晚来清渭上,疑似楚江边。渔网依沙岸,人家傍水田。” 这是我们赤水村的田地,可以幽幽见南山啊!

图3
(上有一图片3)1966年我高中毕业,1968年回农村劳动10年。这儿原是陇海铁路线,后南迁。我带领十多个青年人在这儿平整土地办农业科研站。干了将近10年。1977年恢复高考后离开。
上面这个涵洞,原为陇海线的铁路跑火车,洞下是一条小路和一条大渠,现在渠中无水,小路依然可行人。我们当年科研站的土地主要在涵洞以西,那时我们在这儿劳动和休息,40年后我再来这里,1934年建成的70多年的水泥洞巍然屹立,可我们当年十六、七个青年已各奔东西了!已垂垂老矣!

图4
(上有一图片4) 陇海线潼关至西安铁路线1934年建成通车,1966年10月因渭河涨水而南移,这是原赤水火车站站名,现有农民居住。

图5
(上有一图片5)赤字右边的小字是“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即公元1934年)。

图6
(上有一图片6) 这是当年赤水火车站南边的百亩莲塘,我们小时候常到这里用脚踩着偷莲藕,这是我们的乐园。现在一点水也没有了。

图7

图8

图9

图10
(上有四张图片7、8、9、10)西赤水街,淹头村(张宗逊家所在村庄),樊家村一带现在大面积种植猕猴桃和樱桃,樱桃和猕猴桃都已挂果,煞是喜人!

图11
(上有一图片11)这是原赤水农校,后为赤水中学的大门,我在这里度过了我的中学时代。100多年前这儿是樊家寺,1922年后,共产党人王璋峰在寺内办农校,为革命阵营,特别是给延安输送了大批的青年学生。1925年张宗逊一行四人就是在这儿出发到广州投考黄埔军校的。10多年后张宗逊随中央红军到延安,张曾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和叶剑英一同请王璋峰老师等三人吃饭,并请老师在西安玩了三天。

图12
(上有一图片12)已 有 300多年历史的渭华赤水桥上桥。
〔2025年8月4日修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