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对精神滋养的需求日益迫切,文化传播载体也随之多元化发展。
在神木市,农家书屋与城市书房犹如两颗璀璨明珠,虽分处城乡、服务对象不同,却以独特方式散发书香,为居民搭建起知识桥梁与精神家园,共同绘就城乡共沐书香的生动画卷。探寻这些文化驿站的发展轨迹,既能窥见神木文化建设的扎实成效,更能感受其对居民精神世界的关怀与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
农家书屋: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
走进尔林兔镇西葫芦素村的农家书屋,淡淡的墨香扑面而来,瞬间将人拉入宁静的知识世界。几位村民正专注阅读,有人翻阅农业技术手册,探寻种养提质的窍门,有人品读文学经典,在文字中感悟别样人生。这座不大的书屋,早已成为村民提升技能、丰盈精神的“黄金屋”。
村民白玉亮是书屋的直接受益者。从事养鸡行业的他,曾因缺乏专业知识而常遇鸡群损伤的难题。“我在老家养了很多鸡,以前对这个技术也不懂,鸡也常有损伤,在这个农家书屋看了关于养殖的书籍,对养鸡的基本疾病会预防了,现在也提高了鸡的存活率,养殖水平也高了。”村民白玉亮感慨道,书籍如钥匙般打开了科学养殖之门,让他对养殖事业充满信心。
西葫芦素农家书屋藏书4000余册,涵盖党建、文化、生活等十余个门类,成为乡村小型知识宝库。为精准对接村民需求,神木市图书馆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定期与农家书屋开展旧书交换,年均不少于一次,确保书籍紧跟村民需求变化。
村里还依托书屋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态化开展读书分享会、农业讲座等活动。“希望通过农家书屋让村民来看书学习,提升自己。同时,也方便村民业余文化的交流,让更多的人通过看书受益。”书屋负责人孟光艳的话道出了他创办书屋的初心。如今,这座书屋已成为村里的文化地标,既以书香滋养心灵,又凝聚民心,为乡村和谐发展注入文化活力,推动乡村振兴在文化层面落地生根。
城市书房:小镇文明的精神灯塔
在“煤都”大柳塔,城市书房以独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居民。作为现代公共阅读设施的重要一环,它承载着提升文化品位、推进全民阅读的使命,在小镇中开辟出宁静的文化港湾。
大柳塔城市书房占地500余平方米,地理位置优越,以“娱乐休闲”为定位,巧妙融合餐饮、休闲与借阅服务,打造全方位阅读空间。书房藏书10万余册,其中2200余册可自主外借,丰富品类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现代化设施与书香交融,让踏入这里的人瞬间卸下疲惫,沉浸在温馨氛围中。
“我们家就在附近,这环境也不错,书的种类也多。闲暇之余,我就来这里挑上一本书,放松阅读,提升一下自己。”读者郭虹霞的感受道出许多人前来书屋的心声。对学生群体而言,这里更是理想学习的场所。“这里环境好又安静,我特别喜欢来写作业,还能和同来的小伙伴分享有趣的书。”学生乔漠晗说。书房不仅提供借阅服务,工作人员还定期盘点整理图书,着力打造知识共享、互动交流的人文空间。
这座书房正成为小镇文化新地标,以守正创新的服务让阅读更美好,用书香提升小镇文明气质,为小镇可持续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全域覆盖:织密城乡文化服务网络
截至目前,神木市图书馆分馆建设全面完成,40个分馆分布在北部、中部、南部的镇街与社区,构建起覆盖全域的文化服务网络,基本满足居民阅读需求。
这些分馆各有特色,10个镇街分馆包括麟州街道、高家堡镇等分馆,16个村社区分馆涵盖滨河新区新光社区、菜园沟沿黄乡村社区等分馆,14个分馆包含武警神木中队、曼乔等分馆。乡村分馆侧重农业技术、农村生活类书籍,城市分馆则在文学、艺术、科技领域藏书更丰,精准匹配区域需求。
40个分馆均实现与总馆图书通借通还,极大提升图书流通效率。分馆图书所有权归市图书馆,各分馆负责提供场所与人员,图书馆则承担日常指导培训。在此基础上,分馆还积极联动其他机构开展特色活动,持续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神木文化驿站的建设,不仅提升了居民文化素养、丰盈了精神世界,更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农家书屋与城市书房缩小了城乡文化差距,推动文化均衡发展。浓郁的书香滋养了良好社会风气,增强了社会凝聚力。
文/苏莉娜 王慧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