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驼暮雨文化街区。
铜驼街遗址。
铜驼暮雨文化街区夜景。本栏图片均为瀍河回族区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时空共鸣名片
古铜驼街遗址
今铜驼暮雨文化街区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玥颖
站在十三朝古都洛阳的瀍河之滨,想象暮色降临,炊烟袅袅升起,犹如蒙蒙烟雨,洛阳八大景之一的“铜驼暮雨”便将人们重新带回千年前的光阴。
“金马门外聚群贤,铜驼陌上集少年。”从汉魏洛阳城中轴线铜驼街上飘扬的丝路驼铃声,到今日铜驼暮雨文化街区里的夜幕霓虹和青春面孔,“铜驼街”已然成为洛阳城一个跨越古今的符号。
穿越魏晋隋唐,丝路驼铃贯古今
盛夏的洛阳,天空湛蓝,云卷云舒,走进汉魏洛阳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站在宫城正门阊阖门遗址面朝南方,一条宽约40米的大道延伸至远方,消失在青青草色之中,仿佛耳畔还能传来千年前的驼铃声。
这条大道便是汉魏洛阳城中的中轴线大街——铜驼街,因为安放在宫城两侧的一对铜驼而得名,也是我国都城中最早的轴线大街,“铜驼坊”“铜驼陌”都因铜驼街演变而来。
曾经满载宝物的骆驼商队,从洛阳城悠然穿过,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史载北魏铜驼街两侧布设官署、太庙、太社等重要建筑,不仅是都城洛阳最重要的城市干道,也是丝绸之路各国使节、商旅进城后的主要道路。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红色砂岩石板路面、车辙印痕等遗迹。红砂岩石板厚约10厘米,石板下边是鹅卵石土层,再下面是夯土,显然经过正规的砌筑。虽然铺砌石板的道路距地表也就七八十厘米,却让人们等待了1000多年。
隋炀帝营建东都时,铜驼街被纳入新城的东北隅,保持其商贸要道地位。盛唐时代,铜驼街因临近当时的国际贸易市场北市,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贾聚集于此交易买卖,更不知聆听了多少驼铃声。
北宋词人秦观在《望海潮·洛阳怀古》中写道,“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这里的“铜驼巷陌”,也就是隋唐时留下来的那条铜驼街。
时至今日,“铜驼暮雨”依然是洛阳八大景之一,位于洛阳东关外的“中通巷”。暮雨并不是真的下雨,而是傍晚时分人们做饭,炊烟袅袅,像下小雨的烟雾一样。
在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中州东路旁铜驼桥东边的铜驼暮雨文化街区,入口处竖着一座牌坊,上书“铜驼暮雨”。当悠悠驼铃响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诗意,更是历史与文化、现代业态形成的时空共振。
“铜驼暮雨”古景成时尚文化街区
漫步其中,仍能看到司马光笔下“铜驼陌上桃花红,洛阳无处不春风”的洛阳少年风华。
刘禹锡诗云,“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在游人口中,“好风”就变成了“想你的风还是吹到了洛阳”。古色古香的建筑错落有致,青石板路平平整整,店铺里的商品琳琅满目,还有各式各样的历史文化遗存犹如明珠散落,熠熠生辉。
沿着铜驼暮雨文化街区的青石板路游走,能看见买早餐的上班族和买菜买肉的居民来回穿梭,午餐时间,巷子里飘来酸浆面条的香气,引着人向深处走去。等到了傍晚,穿着汉服的游人举着自拍杆从大石桥溜达到铜驼街,街上的霓虹次第亮起,在一步一景的古街肌理与巷陌呼吸中,感受满满烟火气。
“正值暑期文旅消费热,我们依据早中晚三个时间段进行最新周人流量分析,周末整体人流中,消费占比高达63%,工作日亦达54%。”辖区负责人告诉记者,数据显示,大家越来越愿意来这里消费,街区对休闲人群的吸引力正在增强。
古老的历史遗迹转化成了以河洛文化为圆心的辐射圈,代代相传的文化、美食、生活习俗,正以鲜活的姿态融入游客的沉浸式体验之中。
据了解,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委、区政府聚焦铜驼暮雨片区升级,立足其连通古城与瀍河板块的枢纽地位及“1+3”古都文化体验区核心属性,以“在地文化焕新”为魂,融入瀍河特色文化与非遗传承,依托富集商业、独特风貌与多元夜间消费,复现“商肆联动、风貌鲜明、业态鲜活”的盛景。着力打造与洛邑古城、大运河文化公园错位共生的文商旅融合街区,成为城市东部文旅新地标与年轻态消费新磁场。
在大石桥以南的广场上,有展示丝绸之路和古时铜驼巷驼队经过时的雨幕光影秀,在街区的瀍河两岸,安装了条形灯带、射灯等灯光系统,通过现代智能科技将历史人文城市景观与光影艺术完美结合。夏日住在瀍河,坊巷民宿集群的青砖灰瓦间融入了唐三彩釉色,每间院落都能享受品茶听琴的雅韵。
从“亮化”到“美化”再到“文化”,这条承载着厚重历史和烟火诗意的街区,正在谋划下一步的提升。基于午间餐饮的爆发和傍晚庞大的人流基础,街区接下来将把餐饮品质化与夜间场景拓展作为激活潜力的关键抓手,深度融合“丝路驼铃+盛唐烟火+运河记忆+人文风骨”的文化要素,致力于打造历史文化街区、旅游消费街区等特色街区。
“结合‘铜驼暮雨·东关大街’的文化底蕴,我们正筹划引入更多特色美食、沉浸式演艺文化展演等符合年轻人休闲习惯的项目,把‘路过’转化为‘停留’与‘消费’,让老街的夏夜真正‘亮’起来、‘闹’起来。”辖区负责人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