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蜀道蜿蜒,古柏苍苍叠翠,红色精神激荡。在四川省绵阳市,文物古迹、古柏群落、红色遗址……各类文旅资源集群交相辉映。这些宝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在当地保护性开发的举措中渐渐苏醒。
日前,2025“光影中国”影像采风行团队沿着绵阳市“度假仙海湖·祈福七曲山·励志两弹城”精品旅游东线走进梓潼县,探访当地如何守护遗产根脉,让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七曲山大庙的钟声,回荡着文昌文化的余韵。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始建于东晋,集元、明、清3代23处殿宇楼阁于一体,明代空心铁铸神像等珍品静静陈列。沿蜀道而行,一部人与自然共同书写的生态史诗徐徐展开,42公里的翠云廊梓潼段如一条绿色绸带,串联起11835株古柏,其中的“古柏王”树龄达2300余年,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向西南进发,中国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总部旧址,如今成为了传承“两弹一星”精神的殿堂,“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的标语,一字一句浓缩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梓潼县七曲山,古建与古柏相依相伴。邱活摄
近年来,绵阳市立足当地特色文旅资源禀赋,积极落实四川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相关部署,深度融入蜀道三国文旅风景道,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博旅游发展、红色旅游提质升级、生态康养度假胜地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力打造“两弹一星”红色文化旅游胜地,建立起“文化遗产+生态康养+红色旅游”的特色文旅布局。
保护为基,利用为翼。在梓潼县七曲山,预防性保护工程已经全面完成,搭建了可视化监测系统,用传统技艺修复非结构性损伤;外部避雷网、内部防雷系统与智能监测装置联动,在不破坏古建筑风貌前提下消除安全隐患;文物保护规划修编、13处结构性病害建筑修缮方案编制等工作稳步推进,为古建撑起一片“防护网”。在此基础上,七曲山风景区开设“古蜀道探秘”“文昌文化体验营”等项目,2024年累计接待200余批次团队,让人们在实地实感中读懂历史。
走入古柏林,上万株古柏始终充满生机,得益于日常养护的精准施策。稍加留意可以发现,一些古柏上挂着带有二维码的牌子。原来,这是古柏的“电子身份证”。梓潼县将所有古柏录入四川省古树信息管理系统,并单株挂牌、集群立碑,录入树龄、保护等级等信息。如今,还有近百株古柏被社会各界认养,有效推动形成“全民护树”的良好氛围。立足丰富的古树名木资源和“天然氧吧”优势,梓潼县开辟古柏康养步道,联动周边资源建设生态康养基地,游客在此行古道、赏古柏、住民宿,感受穿越千年的荫凉。
七曲山上的古柏林。蒋雨师摄
在保留原风原貌的基础上,梓潼县打造“两弹一星”红色文旅精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两弹城景区围绕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902基地)院部旧址,建设四川两弹城博物馆、航天科技馆,形成“两馆三址”的博物馆群。“近年来,两弹城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持续深耕红色文化传承与研学实践教育。2025年上半年接待了研学团队达5万人次。”两弹城景区负责人贾鲁蓉介绍。
两弹城景区中的邓稼先旧居。邱活摄
在暑期,两弹城还推出了针对全国中高考学生的免门票政策,两弹城博物馆的历史文物展陈和航天科技馆的沉浸式互动体验成为热门研学项目,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参与,暑期游客量同比增长50%。
来自四川内江的学生江星仪来到两弹城博物馆参加研学活动:“进来看到几位科学家的铜像,了解了他们的经历,我觉得很伟大。”一同研学的学生胡钰菡也深有感触:“研制核武器是为了更好保护自己的国家,我要学习他们的精神。”绵阳高新区实验小学学生马煜翔在家长的陪伴下来到两弹城博物馆参观:“有些科学家哪怕牺牲生命也要把文件护好,让我印象很深。”通过研学游活动,两弹城将红色基因融入青少年的成长血脉,让红色精神实现代代相传。
游客在四川两弹城博物馆里参观。邱活摄
从七曲山的悠扬钟声、翠云廊的阵阵柏涛,到两弹城的精神回响,在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利用上,梓潼县走出了一条守护根脉、激活价值的特色之路,让游客在体验中学习文化、感受自然、体悟精神,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增添生动注脚。
人民网记者 李祉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