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为了更全面地展现云南发展成就与独特魅力,即日起,云新闻客户端开启“央媒看云南”特别策划,每日精选中央媒体对云南的最新报道,通过权威视角记录云南的变化与发展。无论是最新的政策解读、引人入胜的文化活动,还是感人至深的基层故事,我们都将一一呈现,讲好云南故事,共享发展成果。
第二次东盟国家议员研讨班在昆明结业
8月5日,第二次东盟国家议员研讨班在云南昆明结业。
本次研讨班以“加强立法机构交流合作,推动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共有来自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泰国、越南5个东南亚国家议会(国会)的23名议员及高级别官员参加。研讨班成员相继参访了中国北京、南京、昆明三地,考察了乡村振兴、互联互通、高新科技、数字经济、文化旅游、基层立法联系点等项目,全面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样貌;参加了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做法的主题研讨会,并与中国有关政府部门负责人及专家学者深入交流。
(人民日报记者叶传增)
当年“南方丝绸之路”主干“茶马古道”起始地,今成推进周边友谊新起点——
品味普洱文化 领略古道新风(边城见闻)
2015年,“茶马古道源头地理标识”在云南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茶源广场正式落成,标明这一“地名与茶名共享”的古城,在中国西南民族交流乃至中外文化融汇史上的重要地位。
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茶源广场上的“茶马古道源头地理标识”碑。杨廷荣摄
高耸的横断山脉引导西南季风深入澜沧江河谷,形成温润多雨的气候,在多山的普洱孕育了闻名中外的普洱茶。作为普洱茶核心原产地和集散中心,历史上,普洱府府治所在地、如今的宁洱县,是茶马古道起点。从宁洱县出发,茶马古道5条主道呈放射状向外延伸,向北联通北京、西藏等地,向南通往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成为“南方丝绸之路”主干,直至更远与海上丝绸之路相接,漂洋过海抵达欧洲。
“茅堂连石栈,清磬半天闻;一径悬如线,两峰寒如云。”清代宁洱县知县单乾元笔下险峻的茶马古道,磨砺了马帮开拓进取、不畏艰险、团结包容的精神。这种精神特质与茶马古道一起,成为普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普洱市积极发挥区位优势,传承开拓进取、不畏艰险、团结包容精神,举办多项体育赛事,促进体旅融合,加强与周边国家交流合作,促进民心相通。
“古道”越野赛——
展现马帮拼搏精神
山路,大雨。雨水混合汗水,流进马建磊的眼睛。雨水搅和泥土,挡不住他前行的脚步。
6月底,马建磊参加了云南茶马1000里越野赛普洱站的58公里越野跑。赛事起点在思茅区茶马古城,路线循着茶马古道,穿过森林、茶园、城镇、村寨等多个点位,参赛者可以零距离体验茶马古道风情,感受绿海普洱风光。赛事组别设置也很特别,有马蹄印记组、古道逐风组、茶马拓荒组等。
“58公里,翻了6座山。”参加“古道逐风组”比赛的马建磊说,虽然越野比赛与马帮行路不同,但在茶马古道上赛跑,能充分感知千百年来马帮的艰辛。
1867年,法国人路易·德拉波特用铜版画记录下茶马古道上的马帮身影。崇山峻岭,不见人烟,一队人马在马锅头带领下艰难前行。人背货物在前,驮马行进在后。空旷的高山峡谷间,仿佛能听见声声马铃。
“山里非常静,越跑越孤独。”马建磊说,与城市马拉松不同,在大山深处前行,沿途少有观众,更难有拉拉队的加油声。从翻越第三座山开始,需要穿越密林,陡坡多是三四十度。马建磊一遍又一遍给自己鼓劲,踏着古道上清晰的马蹄印记奋力向前……
据不完全统计,普洱市茶马古道遗址保存较为完整的有177公里,主要文物有140余段(处)。近年来,普洱将茶马古道文化与体育赛事结合,举办象山国际普洱思茅马拉松赛、2024年“澜湄—茶马古道杯”青少年足球邀请赛,承办2024七彩云南格兰芬多自行车节普洱思茅站、云南省边境幸福村体育嘉年华等多项国际体育赛事活动。
2024七彩云南格兰芬多自行车节普洱思茅站参赛选手在终点展示奖牌。普洱市委宣传部供图
2025象山国际普洱思茅马拉松赛,吸引了来自7个国家的2万余名跑者,英国小伙拉斐尔·哈里·阿夫拉姆是众多参赛者之一。精心设计的比赛路线,让他对茶马古道和古道传承的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马拉松运动需要很强的意志力,这与马帮的拼搏精神十分契合。”
跑过终点后,阿夫拉姆收获了一块内含普洱茶饼的奖牌:“太特别了,我第一次见到能泡水喝的奖牌!”普洱市教育体育局群众与社会体育科科长李松强介绍,在奖牌中放入普洱茶,正是希望选手们通过比赛品味普洱茶文化、了解茶马古道历史、传承马帮的精神。
“古仪”丢包节——
荡出团结友谊之圆
从宁洱向东南,是普洱茶马古道中的“江莱古道”。古道途经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顺李仙江而下,抵达越南莱州省。曾经,马帮为老挝、越南等国人民驮来盐巴、茶叶。如今,在中老越三国交界处的江城,独具特色的体育赛事——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为边民交流交往创造了新契机。
参加中老越三国丢包节陀螺比赛的江城县国庆乡嘎勒村村民张军海(左)向记者展示打陀螺的技法。陈丽婷摄
丢包是江城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最初是中老越三国边境地区彝族、哈尼族等青年男女传情达意的一种方式。每年春节期间,较大村寨都会在宽阔地带举行丢包活动。青年男女装扮一新,互相丢包传情,表达爱慕之意。
记者来到一家制作、售卖丢包的店铺,只见色彩鲜艳的菱形丢包挂满墙壁。细看店中的丢包,最上端系一根长绳,下端缀有毛线手工制作的流苏。“传统的丢包通常用彩色布料缝制而成,内装茶叶或谷物。”店主张秀艳介绍,“女孩爱用红色、粉色,男孩多用蓝色。长绳挂在身上也让丢包成为民族服饰的亮点。”
“与传统丢包不同,比赛使用的标准丢包用沙土填充。”江城县丢包代表队队长杨正伟说。他参加了2024年在老挝举办的第八届丢包比赛,比赛特制的丢包为白色绳带,装饰红、黄、蓝三色布条,“这代表着中、老、越三国。”杨正伟一手拎丢包,先荡出两轮圆圈,随后微蹲、蹬地、顺势一抛,丢包准确地扔进以三国交界界碑为原型制作的丢篮中。
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始于2009年,由三国联手打造、轮流举办,目前已举行8届。狂欢节包括文艺演出、民歌会、边境商品交易会等许多活动,赢得最多喝彩的仍是丢包等传统体育赛事。
比投得准、比投得远、比接得住,三国运动员在赛场上你追我赶、互不相让,友谊也在比赛中逐渐深化。来自越南莱州省的陈越雄,参加过2023年江城县第七届丢包比赛。“虽然是比赛,但与中国、老挝朋友建立友谊、进行交流的意义,远超比赛本身。”他说。
杨正伟对比赛前一天的迎宾晚会印象深刻。三国运动员坐在一起吃饭,举杯同庆。“比赛多了大家都面熟,虽然语言不通,也互相招呼着‘又来参赛了’。”杨正伟笑着说,“现在我们都说,丢之前荡出的圆圈,是三国民众团结的‘友谊之圆’。”
位于中国、老挝、越南三国交界处的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县城俯瞰。李超摄
“借助丢包狂欢节,我们与周边邻国的交往更加密切,民众之间的理解和认同感也在不断加深。”江城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窦玲玲说,昔日茶马古道上人们团结互助,如今大家如亲戚朋友般聚在一起,用赛事架起友谊之桥。
“古谊”今传承——
绿茵场上赓续友谊
普洱市少星足球俱乐部队员在第三届“澜湄杯”暨孔敬府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比赛前与泰国球员合影。何庆峰摄
“一二,一二……”在普洱市体育馆的绿茵场上,中学生浦有有正在跟队友备战云南省运动会。2023年起,普洱的足球少年便经常乘坐中老铁路出国,与老挝、泰国的青少年踢足球联赛。
中老铁路全长1035公里,连接云南昆明和老挝首都万象,2021年12月全线通车运营,2023年4月开通国际旅客列车。从普洱站出发,中老铁路的轨迹与茶马古道有不少重叠。
“中老铁路非常方便,我们上午出发,下午就到万象。”浦有有说,2023年,飞驰的列车将他第一次带去老挝,一起比赛的有300多名小球员,“老挝球员笑起来特别温暖,还主动跟我们击掌、握手。”
出国踢球,带来的不仅有进步的喜悦,更有友谊的深化。2025年2月,浦有有和队友前往泰国孔敬府参加第三届“澜湄杯”暨孔敬府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在一场与泰国俱乐部的比赛中,小球员们依靠顽强的意志扳平了比分。“比赛结束后,对方球员都过来拥抱我们,为我们的精彩表现点赞。”浦有有的队友杨茗胳说,“我很开心能收获这份友谊。”
浦有有后来在比赛中,又遇到了老对手——一位身着7号球衣的老挝少年。“我们喜欢同样的球星,他还特意跟我合影留念。”虽然语言不通,但他们通过手机翻译软件交流,不仅互相签名留念,还一起去逛集市、喝饮料。
回国后,浦有有他们把出国踢球的经历写进作文,记录下自己的成长,也记录下一段段跨国友谊。这些收获,正是普洱市足球协会会长聂红忠希望看到的:“体育无国界,我们希望足球塑造孩子们积极的价值观,也连接起澜湄各国青少年的友谊与梦想。”
从茶马古道上传承的开拓进取、不畏艰险、团结包容精神,到如今借茶马古道推动跨国体育交流,增进周边民众之间的友谊,普洱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文化交流、民心相通之路。
链接·云南普洱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州(市),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山水相连,边境线长486公里。中老铁路穿境而过,让普洱成为云南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节点城市。
在2025象山国际普洱思茅马拉松赛中,不同国家的参赛者奋力奔跑。普洱市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普洱充分发挥区位与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拓展对外体育、文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通过举办象山国际普洱思茅马拉松、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中老越三国(普洱)边境商品交易会、墨江国际双胞胎节等一系列活动,用好与老挝北部八省交流合作机制,以及与国际友好城市老挝丰沙里省、泰国彭世洛府等的交流合作机制,深化与东南亚国家的交流互鉴。
(人民日报记者:张驰)
端正“官”念,甘做“焦官”
甘做“焦官”,靠的是自律和自觉,需要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共产党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柴米油盐等生活烦恼,也有就业、就学、就医等各种各样的难处。这些特别考验党员干部的定力和操守。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一头扎进深山老林,义务植树造林,带领大家建成价值3亿元的林场,并无偿交给国家经营管理。这正是共产党人做官独到而特别之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律己要靠清醒和自觉,知道共产党人为谁而奋斗、为谁而存在,视人民利益重于泰山,视个人钱财如粪土。这是“焦官”应有的情怀。
(徐文秀)
王甲本:硬仗将军弹尽后同敌肉搏
在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硬仗将军”王甲本的故事家喻户晓。这位从乌蒙山区走出的铁血将领,一生戎马,从云南陆军讲武堂的热血青年成长为高级将领,为抗击日寇立下赫赫战功。
王甲本,字立基,1901年出生于云南平彝(今富源县)。1918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炮兵科。后历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旅长、副师长。他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三次长沙会战、鄂西会战、常德战役、衡阳战役,因其身先士卒,指挥有方,屡立战功,在军中被誉为“硬仗将军”。后任第七十九军军长。
1944年,日军为挽回败局,发动旨在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豫湘桂战役。9月,日军以十余万兵力分三路进犯广西。第七十九军奉命在湖南零陵、东安一线阻击日军。
9月7日,王甲本带领军部直属部队进驻湖南省东安县附近的一个小村庄。探知这一消息后,数千日军化装后向王甲本军部驻地袭击。王甲本亲自率领军部手枪排拼死反击,弹尽后又同敌肉搏,激战中王甲本被日军刺中腹部壮烈牺牲。
“王甲本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牺牲在刺刀战场上的最高级别将领。”东安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李志勇说。
王甲本牺牲后,部下将他与副官吴镇科简单入殓,安葬在东安县井头圩镇芭蕉村的后山上。住在山下的村民刘理谷决定义务看护此墓,定期修缮和祭祀。这一干就是30多年。
刘理谷临终前交代儿子刘本智,一定要管好将军墓。后来,刘本智去世,把守墓的重任又交给了儿子刘孟江。
合葬墓前后进行过两次大修缮,如今是永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年来,刘孟江定期前来扫墓,擦拭墓碑,清理杂草等;每年的春节、清明等日子,周边群众、在校学生、社会各界人士等都会自发前来祭奠。刘孟江说:“王将军是一位伟大的抗日英雄,我们一家三代把他当作自己家人一样。”
在王甲本的故乡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富源胜境博物馆内,陈列着一张八仙桌、几个碗碟,这是他留在故乡为数不多的物件。
博物馆馆长潘庭宏说:“我们富源人从小就熟知王甲本保家卫国的故事,为这位铁骨铮铮的将军感到骄傲。”自2021年博物馆投用以来,年均接待参观者30万余人次。
“硬仗将军”在抗战中仍情系家乡。为了支持家乡办学,王甲本慷慨解囊,捐资筹建了清溪中学,并在开学典礼时亲自题词“振铎树人”,意为培养人才振兴中华。数十载过去,清溪中学已更名为富源县第一中学,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学生们未曾亲眼见过王甲本将军,但将军捐资建校的事迹,如同春风化雨,激励着莘莘学子。
为纪念王甲本,富源县将一条连接新旧城区的主干道命名为“立基大道”。它宽40米、长3.3公里,成为富源人民缅怀将军的重要载体。富源县第一中学毕业生宋红坤说:“王甲本将军的抗战事迹是我们富源人宝贵的财富,我们会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柳王敏 熊轩昂)
截至6月底,累计帮扶超680万监测对象消除风险——
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扶志扶智提升内生动力
脱贫群众既是精准帮扶的对象,也是致富发展的主体。只有最大限度增强脱贫群众自我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幸福里”社区,为群众搭起就业幸福路。为破解“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云南省永仁县在莲池乡查利么村首创“幸福里”社区,搭建劳务用工平台,打造企业招工和群众就业的“直通车”。目前,该县已建成可容纳3000余人务工就业的“幸福里”社区,为企业提供用工27.84万人次。云南省推行“幸福里”社区模式,建成社区就业生态圈92个,带动500余万人次务工就业,让群众可以就地就近务工增收。
(经济日报记者乔金亮:祝君壁)
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乡村全面振兴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幸福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玉龙雪山脚下的云南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各色花朵竞相盛放。
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考察。从品种、价格,到务工收入……总书记看得仔细,问得具体。
“你们这个事业搞得很兴旺,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祝你们的生活像花儿一样美!”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给了大家更足的信心与干劲。
云南日报-云新闻 出品
编辑:郑海燕 综合整理
美编:李苒苒
审核:蔡飞
云南日报-云新闻 观云南 知天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