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暮色浸染上海老城厢,豫园九曲桥畔的飞檐翘角在光影中渐次苏醒。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典园林,正以创新的姿态焕发新生。
从“城市山林”到“实景式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豫园,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可感可知、可消费、可传播的沉浸式体验,撬动文旅大市场,助力上海打造入境旅游第一站。
从园林到实景式博物馆,让历史可触摸
文旅消费是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如何增强高品质文旅产品供给、创新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让文旅市场与产业链条“活”起来、“长”起来,是当下重要课题。
2019年4月,上海出台《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指导意见》,要求围绕“国际范”“上海味”“时尚潮”三个特点,打造一批夜生活聚集区。同年11月,豫园曾通过灯光点亮、水体灯光秀等形式呈现江南园林景致。园内水廊轩榭,光影生辉。此后,豫园持续探索常态化夜游的模式和定位,希望通过日游和夜游的不同展示,带给游客沉浸式体验。
在黄浦区打造“夜间经济”的整体部署下,豫园地区于2022年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聚焦“光、秀、市”,打造具备文化体验、美食与娱乐功能的夜间经济圈。
夜游豫园
2025年初,上海印发《全面推动上海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重点推进深化全景式IP演绎、加强城市形象宣介、强化旅游产品营销三个方面。这与2024年7月启动的夜游豫园项目不谋而合。
大假山·山池如画
夜游,不是简单的灯光秀。夜游豫园项目以“豫享山林”为主题,聚焦文化赋能场景和特色IP打造,将光影技术、数字艺术和江南园林美学深度融合,提升豫园文化品牌的知名度,打造跨媒体沉浸式文化夜游。
项目选取馆藏书画精品,通过灯光点亮、动态投影、Mapping show、装置互动等形式,让文物“活”起来。游客沿350米动线漫步,可穿越“物境、情境、意境”三大篇章,在大假山、九狮轩、玉玲珑等24处景观中感受“一步一景一画卷,移步换景画中游”的东方美学。
九狮轩·临轩入画
该项目筹备一年,将于8月8日首次开放夜游,通过“全程批次化导览”模式,每批20人由专业讲解员带队,确保体验深度。
豫园的革新,不止于夜游。
以“实景式博物馆”为定位,日间开放传统园林游览,夜间则化身文化展厅,形成“日赏山水、夜探文脉”的互补格局。这种“昼夜联动”模式,既满足了游客对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的双重需求,也通过差异化体验延长了停留时间,带动了周边餐饮、零售等消费增长。
文化IP的破圈:文物变身带货顶流
打造旅游新场景,解锁更多新玩法,可增强游客的体验感,让文旅消费的动能进一步释放。在这一背景下,文创产品日渐成为旅游市场亮点。
2024年,豫园游客接待量突破27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外国游客数量占比接近1/4。如何将“流量”转化为“留量”以及消费“增量”?豫园看中借助文创产品“出圈”的影响力,8月8日,“豫见好礼”门店即将启幕,旨在将客群流量转化为文旅消费增量。
文创开发不是简单的复制文物,而是找到文化与市场的连接点。豫园通过授权模式与专业团队合作,确保产品兼具文化内涵与市场竞争力。
豫园中,到处都是吉祥元素,如“豫”字,寄托着“平安”“安泰”以及“愉悦老亲”的美好愿望;双瓶洞门,寓意“平平安安、福智圆满”;寰中大快,寓意着天地间的畅快喜悦。
以豫园深厚文脉为核心,豫园文创设计了各类文创展示品。该IP以园内最具代表性的景点景物为原型,通过年轻化设计语言,将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及现代潮玩元素转化为现代消费品,打造了“城市遇山林”“园林遇吉意”“曲径遇转机”三大系列产品。
“城市遇山林”系列文创产品
“园林遇吉意”系列文创产品
“曲径遇转机”系列文创产品
例如,“城市遇山林”系列中,设计师匠心独运,将快楼、穿云龙墙、流觞亭等建筑式样特色,以及玉兰花、千年银杏、元代铁狮等元素复刻到豫园勾勒系列帆布袋面上,每一处图案皆暗藏典故,引人探寻;“园林遇吉意”系列中,设计师以三穗堂的镂空花窗为灵感源泉,巧妙设计出镂空透彩金属冰箱贴。每款冰箱贴都承载着吉祥寓意,象征着“福禄双至”“松鹤延年”“锦绣前程”等。此外,园内“烫了头”的凤头鸭也被收入设计图中,时髦又有趣。
“豫园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存在不同的需求,我们逐一破解需求密码。”豫园相关负责人表示,例如海外文化客期待有明确文化符号的纪念品;国内大小家庭既在意文化属性也追求实用性;年轻体验派则追求体验感和社交分享等。目前,已针对年轻客群“集章”热,开发线上线下游园集章新玩法。
购买一款文创产品,收获一份价值。这份价值不仅包含实用价值,更具情绪价值。“后续我们除了自有产品开发外,还将通过老字号共创、新锐联动、非遗手作、IP联动等模式,提升传播力、溢价力、爆款率,让文化借助产品传播千万家。”豫园相关负责人说。
从景点到入境旅游第一站的文化标杆
作为上海入境旅游的重要目的地,豫园从细节上入手,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和游客的入园体验:增设英文购票页面及导览地图、定制7个语种的语音导览系统、实现支付便利化……
2024年中国旅游日期间,上海成立入境旅游推广中心,而黄浦也已率先成立“黄浦最上海形象推广中心”。
在此基础上,豫园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合作,共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创新路径;邀请专家学者、导游、学生、市民游客、讲解员等不同群体代表,开展主题推介,让外国游客不仅能看景,更能读懂中国故事。
“推动文旅融合,并非原封不动地对文化进行呈现,而是以敬畏之心、在守住历史文脉之‘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豫园相关负责人表示,聚焦“守正创新、融合转化、内通外联”三个关键词,通过夜游及文创项目双轮驱动,在保护传承“最上海”城市文脉的同时,以更富创意的方式打开城市文化遗产。
正如讲解员所说:“跨过这道四百多年的门槛,您便从喧嚣街市步入清雅园林。”
豫园的蜕变,是上海打造“高能级文旅、高品质体验”的缩影,更是中国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从“流量”到“留量”,从“打卡地”到“文化标杆”,豫园用创新证明: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历史与未来可以共生。当世界级流量汇聚于此,这座古典园林正以东方智慧,书写着文旅融合的新范式。(豫园供图)
人民网记者 葛俊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