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岱崮与三线回响
秦义玲
去岱崮,文友十人,共赴蒙阴岱崮地貌世界地质公园,感悟红色文化,寻找三线建设的痕迹。
一、感受英雄岱崮
两辆车疾驰在高速,穿越隧道,视野满是绿色。
窗外三轮车拉桃子的一闪而过,路边果园满挂满了腮红的桃子,压弯了枝头,隔着玻璃桃子冲我们点头微笑,那情景真有趣。
十点左右,我们到达岱崮地貌世界地质公园北大门,王均镇老师在此迎接。
爬山去参观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英雄岱崮连,奋勇杀敌十八昼夜的古战场,纪念亭旁,王老师给我们讲述当年那场激烈的战斗,每个人认真聆听,时不时问一句,消灭了多少鬼子?王老师回答二百多,以少胜多,很惨烈。我站在纪念碑跟前,心情沉痛。灰色的亭子肃穆庄严,亭内坐落着岱崮保卫战纪念碑,背面镌刻着碑文,记录着两次岱崮保卫战的主要过程和重要战果。默默读着碑刻,脑子再现那场战斗,瞻仰岱崮英雄们。
王老师表情凝重,指着巍峨峻峭南北二岱崮主峰介绍说,这是南岱崮,那边是北岱崮,就像兄弟两个,遥遥相望,守卫这方水土。
驱车下山,去参观岱崮历史文化展览。崭新的二层楼建筑,墙壁上图文并茂,辅以视频,“红色热土 英雄岱崮”大崮突围战,看得惊心动魄;第一次、第二次南北岱崮保卫战资料展示战斗成果,英雄事迹。通过阅读资料,进行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在这片热土上,有很多英雄儿女用生命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个个热血沸腾,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二、领略岱崮风貌
去崮上草原。驱车到游客换乘中心停车场,换乘旅游观光车,直奔崮顶。车子折折绕绕,爬上陡峭危险的路段,我们心都提到嗓子眼了,转眼就到了平坦而宽阔的广场。
我们拾阶而上,山门口两边儿各有一个荷塘,荷叶茂盛,开着几朵洁白无瑕的荷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蝴蝶翩翩起舞,像是迎接远方的客人。
踏上木栈道,道路蜿蜒起伏。往山下看,郁郁葱葱的果树茂密丛生,隐隐约约看到果农采摘忙碌的身影,红蓝色的三轮车,来来往往。山下红瓦房,一个院子挽着另一个院子,像散落的星星。这里四面环山,是三线建设的隐蔽之地。
王老师指着南边的山说:你们看,这山像什么呀?我们抢答,草帽,卧龙,鱼篓……一位老神仙望着我们呢,那是神仙崮喽。王老师微笑着频频点头。连绵的山手牵手肩并肩,连成了美丽的绿色屏障。许多村庄卧在群山的摇篮里,繁衍生息,一代又一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沂蒙山好地方,养育英雄好儿女,想起那首《沂蒙山小调》,“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忍不住哼唱起来。
剪草机正在给草原理发,那草的香味儿扑鼻而来。草坪上支起一些帐篷,或简易的凉棚。看着眼前自然风光,欣赏着这里的美景,呼吸每一口空气都那么新鲜。
有名的仙佛崮,往南有几十米就到,拔地而起。从侧面看,真像一张佛的侧脸,眼睛、鼻子、嘴巴、耳朵,轮廓清晰,眼睛微闭,好像默念保佑苍生的话语。感叹大自然的天斧神功,真让人惊叹呀!
在网红打卡地,一张巨大的风景照,蓝天白云下,是苍翠而连绵的岱崮群山,获奖的照片放大后镶嵌在橱窗里。你可以站在摄影家的位置,一个固定好的方框前拍照留念,就能拍出摄影大咖的片子来。
一侧目,草原左边立着着四个牌子,每个牌子上一个字,引起了我的注意,走近连起来读四个字,“山野自在”,多好呀,自在山野,我在这里也变得自在,像一棵树,一棵花,一棵草,或者一只蝴蝶,在岱崮的山野里,自由生长,自由撒欢儿,自由飞翔。
饭后,去拜访一位退伍老兵。马子石沟村支书闫士照,他70岁左右,褐色的脸,身体黑瘦但很精神。他热情地和我们一一握手,带领我们参观广场那块天然马子巨石,巨石下的天然而神奇的山洞。看村子民居小楼排列有序,街道整洁,鲜花绿树围绕。坐在山坡的亭子里,大家围成半圆聊着天,闫支书说他退伍后,听从上级部门的安排,回乡担任支书,和村委班子人员一起,下了力气,花了心思,治理环境,带动产业。他带领村民实现共同富裕,把落后的小山村打造成当地有名的先进村,省级文明单位村,山东省森林村居,获得很多荣誉。参观村委大楼,会议室很大,崭新的配套设施,获得很多的荣誉证书,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三、参观博物馆
下午,我们参观岱崮园区博物馆,在山洞里,这个博物馆以前是军用工厂,现在改成了博物馆。洞口用巨大而整齐的石块垒成的,高大坚固。洞内温度比外面低,过于凉爽,需要加穿一件褂子。洞内很开阔,几个人并排行走没问题。
王老师介绍,岱崮园区博物馆依托山东民丰机械厂(国营9381厂)的山洞车间改建而成。馆内展示了丰富的三线风采和军工文化相关内容。
边走边看边拍照,有这样几类,历史资料与图片展示:陈列着许多饱含时代精神的老照片,展现了三线建设者们隐姓埋名,在艰苦环境下建设军工企业的场景,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军工生产相关展示:展示了当年军工企业生产的子弹等武器装备及相关零部件,如五四式十二点七毫米子弹、五六式十四点五机枪弹等。还保留了部分当年的生产设备,让我们可以直观了解当时的军工生产状况。
军工遗迹参观:博物馆保留了原军工山洞、办公区、大礼堂、车间等遗迹,通过保护性提升、修缮和开发,让人们能够亲身感受当年军工企业的布局和工作环境。
精神文化传承:体现了以“忠诚奉献、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开拓创新”为基本内涵的沂蒙小三线精神,展示了三线建设者们背井离乡,用青春和热血铸就工业丰碑的奉献精神,以及沂蒙精神与三线精神相互交融的精神画卷。
墙壁上有各历史时代的照片和文字资料,“三线风采 军工文化”农业学大寨;各种先进照片;岱崮的地质岩石照片资料介绍;珍贵的历史资料;岱崮一年四季的自然风光摄影展等,真是目不暇接。
农具博物馆,以前用的大木车,斗、升、农具等都很亲切。还观看5D电影,在动感刺激中体验多维场景,戴上特制眼镜,森林里的一个旅行,感觉什么东西都冲到眼里来,树枝划过,蛇、鳄鱼游过来……那感觉太吓人了,坐着的椅子还不停晃动。
徜徉于岱崮的奇特而又美丽的风光中,浸染沂蒙红色文化,战争的硝烟散去,但是沂蒙精神,三线建设的豪情仍在回荡。
个人简介,秦义玲,笔名贝朵,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周三读书会会员等,散文、诗歌曾发表在山东广播电视报,山东工人报,齐鲁晚报,作家报,济南日报,联合日报,等报刊网络中。曾获得纪念徐志摩去世九十周年诗歌大赛优秀奖,济南市作协举办的诗意泉城诗歌征文二等奖,鹊华诗歌征文三等奖。在第三届第四届青未了金融散文征文,分别获得三等奖二等奖等。第三届“二安杯”全国诗词大赛现代诗二等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