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游客请注意,根据气象预警,未来两小时景区将有强降雨,为保障安全,请您听从工作人员引导,有序撤离至避险点。”7月中旬的一天,吕梁北武当山景区内,广播循环播放着防汛提示,景区安全员搀扶着一位老年游客向游客中心转移。这一幕,正是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局汛期安全防控工作的缩影。
入汛以来,面对频繁的降雨天气,吕梁市文旅系统以早部署、早排查、早处置为原则,从组织领导到隐患排查,从预警联动到应急演练,织密了一张覆盖全行业的防汛安全网,确保文旅市场与文物系统安全稳定,未发生因汛情引发的重大安全事故。
责任到人 织密防控大网
“汛期防汛不是小事,必须把责任压到每个环节。”市文旅局局长在防汛部署会上的话掷地有声。为此,该局迅速成立防汛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隐患排查等专项专班,构建起“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科室单位抓落实”的三级责任体系。
从6月至今,3次专题部署会、推进会明确防控重点,2份专项文件细化职责分工,230余人次的“一对一”督导深入景区、文保单位一线。
“我们对碛口古镇等重点文保单位开展了3轮排查,连屋檐下的排水槽都没放过。”有关工作人员说。正是这样的细致,让隐患无处遁形。
排查整改 消除安全盲区
“这里的栈道护栏有点松动,得马上加固。”在庞泉沟景区排查时,检查组发现一处隐患,当即拍照记录并纳入整改台账。这样的场景,在吕梁文旅系统的汛期排查中屡见不鲜。
今年汛期,聚焦山地、涉水、峡谷等重点景区,对42家景区的步道、缆车、游船等设施开展“拉网式”检查;对107家国省市级文保单位的排水系统、消防设施逐一“体检”;还对120余家网吧、剧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电气线路、消防通道进行“扫描”。排查发现的53处隐患,全部按照“隐患排查—台账建立—限期整改—验收销号—回头看”全流程闭环管理。截至目前,已全部整改完毕。
“之前总担心下雨天景区不安全,现在看到这些细致的检查,玩得更放心了。”来自太原的游客王先生在碛口古镇游玩时,对景区的安全措施连连点赞。
预警联动 筑牢应急防线
“收到气象部门橙色预警,立即通知各景区做好闭园准备,并通过公众号推送游客提示!”市文旅局办公室工作人员一边盯着工作群,一边快速敲击键盘。
吕梁文旅构建了预警信息联动机制,与气象、应急等部门建立“汛情信息共享、预警及时推送、应急协同处置”联动机制,通过“吕梁文旅”微信公众号、工作群等渠道,实时发布暴雨、雷电、山洪等预警信息60余次,覆盖县级文旅部门负责人、文旅企业从业人员及游客2万余人次。同时,全市文旅系统开展应急演练2次,从业人员线上培训3次。
“以前遇到暴雨心里发慌,现在演练过好几次,知道该怎么引导游客疏散了。”景区的安全员纷纷这样表示。
汛期期间,24小时值班制度更是时刻“在线”,领导带班、信息即时上报,确保一旦出现险情,能第一时间响应处置,及时掌握文旅市场运营情况和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现状。
在卦山景区入口,防汛安全提示牌格外醒目,景区广播里“雨天路滑,请勿靠近崖边”的提示循环播放;“吕梁文旅”公众号上,《游客汛期安全出行提示》《暴雨天气景区关闭公告》阅读量很大……这些细节,都是吕梁文旅加强安全宣传的生动注脚。
“我们在团队游行程里专门加了防汛安全告知环节,出发前就给游客讲清楚注意事项。”市内一家旅行社负责人说。而针对从业人员的线上培训、地质灾害演练观摩会,更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如今,汛期过半,吕梁的山水间依然游人不绝。从景区里安全员的细心叮嘱,到古建院落里畅通的排水沟,从预警信息弹出时的快速响应,到游客脸上安心的笑容,这点点滴滴的努力,都证明市文旅局用责任与细致,让每一次风雨中的相遇,都成了安心的约定。记者 高茜
来源:吕梁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