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文字 褚陈静 张梦月 摄影 马丁 设计 聂李黛芳 共享联盟·上城 李凌婧 谭西涵 通讯员 潘煜戈 王恒泽
夏日的杭城暑气蒸腾。在上城区紫阳街道十五奎巷,一脉清雅正悄然沁入坊巷烟火——杭州本土茶饮品牌闲吉茶空间落成迎客。
这不仅是二十三坊巷业态焕新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将沉淀千年的杭州韵味,透过悠悠茶香与指尖技艺,重新熨帖地呈于世人眼前。开业不过一周,闲吉日均营业额突破两万元。
数字背后是市场对于这份独特市井风味的认同与追寻,也证明了深植于城市文化根脉的“老底子”味道,正是今日激活古巷、打动人心、撬动市场的密码。这与闲吉主理人的理念不谋而合:“我们要打造的本土品牌,需要真正融入到杭州的血脉里去。”
上城在近期召开的一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中提出,加快建设中央创新区。全面建设人文经济创新引领区正是其中的题中应有之义。古今融合,焕发新生。当我们用脚步丈量城市,漫步穿梭在二十三坊巷间,仿佛翻阅一本时间写就的城市指南,从中读懂“最杭州”的旧时光与新宋韵。
属于老杭州的松弛感
哪里是杭州老城区最先苏醒的角落?
清晨七点半,晓霞弄,遛鸟大爷的悠闲步伐与晨跑者的紧凑足音在石板路上交错,猫咪蜷在木栅栏围挡的空调外机上自在打盹,旁边是陈师傅的钟表维修摊,已值耄耋的他坚持30年出摊,像这段静谧时光的“岁月守护人”。不远处的十五奎巷,菜贩卸货的碰撞声、早点铺蒸腾的热气、井台边搓洗衣物的拍打声,交织成杭州老城区最鲜活的晨曲。
镌刻着千年肌理的二十三坊巷,在动静皆宜之间,升腾起一缕缕抚慰人心的烟火气。而这份带着市井味的松弛感,是杭州特有的文化印记。
如今,这种“最杭州”的生活方式被越来越多市民游客熟知,与“晓霞回望”在社交平台上的走红密不可分。
晓霞弄,据说源自《杭州的街巷里弄》所载“晓霞举处已轩轩”的诗意,暗喻其可眺望吴山朝霞的方位。
当下,这条藏身二十三坊巷深处的弄堂,成为“晓霞回望”最佳观景台。当晨曦为望仙阁镀上金辉时,方寸之间就将宋韵历史与市井早市的生机,浓缩进同一帧取景框。
随着二十三坊巷的有机更新,醇厚绵长的老底子韵味还被赋予更多可感可触的当代表达。
从晓霞弄步行几分钟,位于十五奎巷26号的闲吉茶空间依托粉墙黛瓦,构筑起一个既能触摸历史肌理、又可悠然品咂当下的融合空间。“相比其他门店,这家店增设了手打抹茶吧台,让客人能近距离交流并体验抹茶文化。”闲吉主理人伍蒙蒙认为,这里幽静缓慢的气质,和抹茶文化完美“适配”。
“我们以‘走向吴山’为主题,串联起‘中山南路—十五奎巷—晓霞弄’景观道。”上城区文商旅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以闲吉等项目为标杆,集团正持续优化区域业态布局,“下一步,我们将通过优化业态组合、盘活存量物业资源,力争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效益的协同提升,为城市有机更新与微改造实践提供可复制的‘上城方案’。”
这一系列举措,正是上城区今年深化文化资源价值转化机制、推动文化与商业价值“双提升”战略的缩影。其核心目标在于打造一批融合文化消费新场景、文化数智新体验、文化艺术新空间的多元化载体,让更多“网红打卡点”成功转化为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热门消费地”。
杭州版“绿野仙踪”的治愈力
除了“晓霞回望”这个网红机位,晓霞弄还有一个吸睛标签:杭州版“绿野仙踪”。这条全长不过百米的小径,以治愈的绿色生态诠释着城市中的自然韵味。
小道两侧,金焰绣线菊郁郁葱葱,屋顶的枝条垂成连绵的绿色帷幕。转过伍公山石碑,富贵蕨、八宝景天、火焰南天竹等本土植物错落分布,其间点缀着灵感源自五代名画《写生珍禽图》的鸟类造型地牌。这些生态小品与花团锦簇的景致相映成趣,既延续了宋韵文化的雅致,又构建起微型生态网络,吸引游人驻足。
这条“自然小径”体验点通过“自然式景观”植被群落、生态小品及专为鸟类昆虫设计的“喂食小屋”等设施,将绿色低碳理念与宋韵人文精神有机融合。其背后,是属地紫阳街道以“在地资源+传统文化”为双轮驱动,持续探索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创新实践。
近年来,紫阳深入挖掘吴山山麓的自然生态禀赋与历史文化积淀,2024年成功申报杭州市首批市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紫阳书院生物多样性体验地,2025年又打造晓霞弄“自然小径”项目,沿着“中山南路—十五奎巷—晓霞弄”景观道,构建起多层次、沉浸式的公众生态参与体系。
从晓霞弄漫步至十五奎巷,转入中山南路的太庙巷,紫阳小学(紫阳书院)犹如一座“盆景式校园”镶嵌于城市肌理之中。作为杭州市唯一校内生物多样性体验地,这里既是文化传承的学堂,更是生态教育的现场。
“校内现有植物90余种,校外吴山拥有70余株古树名木及丰富动植物资源,我们规划建设了生物多样性体验园、昆虫园、百草园、珍稀濒危植物园等四大特色园区。”学校负责人介绍,为深化生态教育内涵,街道与学校联合开发“吴山寻树”“中草药种植”“博物学之旅”等特色课程,打造“人文与自然共生”少年教育专线,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教育的双向赋能。
传统文化与生物多样性的交融,正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勾勒出充满生机的绿色图景。未来,上城区将持续深化生物多样性友好单元创建,依托二十四节气拓展体验形式,激发公众参与热情,探索“政府引导、多方协同、公众参与”的城市生态保护新路径,为“美丽杭州”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基层动能。
诗意与市井共存的烟火气
在晓霞弄的南泊山咖啡馆主理人周女士看来,二十三坊巷最珍贵的是烟火气。“把居民生活和游客观光融合得非常到位,这是独一份的。”周女士说。为了这份难得的烟火气,她寻觅和等待了四年,终于在今年五一圆梦。
这源于今年,二十三坊巷迎来有机更新,既为店主升级空间业态,也为游客延展诗意烟火,更让居民浸润美好日常。
地处吴山南麓、南宋皇城中心,东起中山南路、西至城隍牌楼巷的十五奎巷,正是这份“诗意”与“市井”和谐共存的鲜活注脚——
烟火底色,诗意点睛。
曾经成为商户“后厨房”的晓霞井,经坊巷长协调增设雅致屏风和居民洗衣台,既实用又造景;经年累月而生锈的燃气支架,在居民建议下绘上明代仇英的山水小品,浸润了宋画风雅;晓霞弄巷口的白墙,清代诗人吴敬湘咏叹晓霞弄的诗句由辖区老党员挥毫题写,笔墨香与烟火气交融。
“紫”治筑基,和睦邻里。
诗情画意离不开精心维护。“我们挖掘、鼓励有威信、有想法、熟悉街情的党员群众、商户参与进来。如今,二十人的坊巷长队伍成功组建。”十五奎巷社区负责人举例,他们凭熟络人情与耐心沟通,倾听商户、居民心声,最终协同开辟免费车棚,解决“停车难、充电忧”难题。
空间共享,市井生暖。
二十三坊巷的四牌楼防空洞,这座往昔的“城市角落”,今夏化身温情流淌的“文化客厅”。
紫阳街道少先队员宣讲“紫阳的抗战岁月”;沙画师以流沙勾勒“新中国的人防工程”发展长卷;一张理发椅、一把剪刀,社区银龄志愿者的“爱心义剪”忙得不可开交……近日,一场别有“冻”天的“红色传承·清凉一夏”国防教育文明实践暨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在此展开,纳凉点成为国防教育的生动课堂。
在互动体验区,“橄榄绿进校园”项目的驻校教官,带领青少年们近距离接触国防装备模型;一旁,中国美院学生们现场挥毫泼墨,将对英雄的颂歌与夏日的诗情凝于笔端,并将作品赠予市民。
此外,“心灵书屋”常态化配送运动养生、剪辑拍摄、艺术手工等七大主题的精品课程;“时间邮局”邀请市民在特制明信片上写下未来期许,信件将于今夏闭洞时封存,明年纳凉季重启送达,搭建一座穿越时光的温情之桥。
穿巷走坊寻宋韵,二十三坊古长情。这里的烟火气裹挟着诗意与市井,穿越千年时光,在绿意与古朴间缓缓流淌。通过这扇窗口,上城区让宋韵融入日常,让寻常巷陌升腾起温暖人心的烟火温度。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