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五月,晴热与烟雨交织的时节,我和几位沪上文友,来到太湖之滨的小城宜兴,在陶都丁蜀的青山绿水间,寻觅延烧数千年的窑火,访问孜孜于五色陶土的几代名家大师,更感受生生不息的陶都文化在小城生活中迭代更新。
甫抵陶都,就听闻一条消息:顾景舟先生弟子、紫砂“徐门两兄弟”中的老大、94岁的徐汉棠,日前将凝结着他毕生心血的369件工艺珍品,捐赠给了宜兴陶瓷博物馆。博物馆为此举办特展,正在大规模地调整全馆展陈,不便参观,我们预定的访馆行程临时取消了。正在我为此感到有些遗憾时,镇方又善解人意地安排了走访“大师一条街”的内容。
“大师一条街”是横贯丁蜀镇北境的一条大道——通蜀路的俗称,因为在镇政府大力引导和支持下,有多位陶瓷艺术大师在这条路的中段,建起了各自的展示馆、工作坊而得名,堪称一个聚合型的陶瓷艺术展览馆。
长乐弘陶庄,掩映在蓊郁的草木之中。走进陶庄,立刻让人浮出一种淡然的大隐之感。淅淅沥沥的雨,把各种草木的枝叶、池上曲桥的石板以及四下里装点着的陶缸陶盆,还有那座依着土坡建起的龙窑装饰,都镀上了一展光鲜的釉彩。在园中景物隔窗映射的宽敞工作室里,徐秀棠与我们围桌饮茶。老先生比长兄徐汉棠小五岁,也将届“90后”了,每天还会从就在前院的住处踱过园池来到工作室,进行他一直放不下的紫砂雕塑创作,往往一干就是三四个时辰。现在老人手头正在制作无锡历代名人雕塑中一组主体群雕,设计稿上密密麻麻满是他用铅笔标注的各种细节要领。
或许因为座中有人是几度遭逢的老相识,徐秀棠没有多谈自己的生活和创作情况,而是论起陶艺与人生。他置问又自答,艺术的归宿是什么?还是要想它对社会究竟起什么作用,要回归人的生活所需。他对当下的“暴富文化”、炒作艺术品之风颇为反感,对“一个杯拍卖到几个亿”尤其不屑,坚持认为艺术创作要甘坐冷板凳。说到激动处,老人不禁手之舞之。
工作室里,两个呈直角相接连、延展十多米的多层老木书架,与那些展示作品的联排玻璃柜同样引人注目,其上排列着目测有近两千册的各种艺术书籍和画册。空余的墙面上,有徐秀棠泼墨的多幅字画,其中一幅山水画上,题写着“从容养余日,清静两无尘”的诗句,显现出一种恬淡超逸、随性长乐的心境。
在陶庄的短时拜访,让人真切感受到,徐秀棠是一位富有多种才华和丰厚学识的艺术家,拥有他们这批依然活跃着的陶瓷艺术家。就是绵延数千年的陶瓷文化在当地仍充满活力的缘由吧!
此次访问陶都,听到“五朵金花”之说。原来,在因陶而兴的丁蜀,不光有紫砂,值得论道的还有均陶,以及青瓷、精陶、美彩陶。这其中,均陶作品是在瓶缸盆坯体上,以姆指堆塑出各种图案花纹,其特有的“一指禅”技艺堪称一绝;而色彩丰富变幻的均釉,也是均陶凸显群伦的另一关键。
在“大师一条街”上,与长乐弘陶庄相隔不到百米,就有一座展示均陶精品的李守才艺术馆。我们来到这里,感受均陶艺术的独特魅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守才亲自引领参观。与把玩于掌中的紫砂壶不同,均陶作品多为摆放于堂上园中观赏的“大件”,制作有其独到的功夫和力度。魁梧健硕的李守才指点着《紫藤双鸳》《松鹤朝暾》《凤戏牡丹》《群欢瓶》等作品,向我们一一介绍。我注意到他那双大手,比普通大汉的还要厚实得多,特别是粗壮的手指特别显长,伸手一比较,果然超出一截。正是这双手,创造出了诸多为宜兴均陶争光添彩的厚重作品,有朋友因此书赠其“守静抱璞,才高行厚”八字。
交谈之下,又闻年已七旬的李守才原来还是上海人,幼年时随在化工行业工作的父亲内迁宜兴,扎下了根,也因此机缘而成为绵延数千年悠久陶艺的传承人。他还用沪语不无幽默地表示,对上海市政府给予支内“老上海”每年的生活补贴很是感激,不是为这点数目,而是为那份关心!
正像徐秀棠等老一辈身怀多种艺术修养一样,传承陶都陶瓷技艺的后几代陶艺家中,多有在不同领域展现出色才华的人,其艺术“归属”甚至难以用某个“家”来界定。有多个大师荣衔的吴鸣,就是这样一位亦陶亦画的艺术家,而且无论是他的陶艺还是书画作品,都洋溢着现代艺术之风。我们到访吴鸣坐落于一处小丘坡脚的艺术馆时已是夜晚。在他打开三楼大展厅的门,让所有灯光瞬间亮起时,一个由各种笔法的水墨汇成的神奇世界呈现在眼前。
我们的目光随着眼前的画作,进入群山万壑、众鸟高飞和春雨耕耘、清漪摇曳以及落红香魂、断章残纸等迥异的诗意境界。一幅《砂山渊源图》,以曲水流觞似的画卷,让历史上的紫砂大家时大彬、供春、陈鸣远出现在同一时空,足现立意的高远;《聚》《踏瀑》《天心》《一抱清流》等作品,则于层层叠叠的浓淡墨色中间隙留白,以示空灵心境,或略加点染色彩,颇显点睛之效。二楼的陶艺展厅,被吴鸣以“砂迹”来命名,其中的紫砂壶具和雕刻作品,同样介于抽象和具象之间、融合着传统风和现代感,它的独特与创造让人耳目一新。参观终了,我们再次围坐在案桌旁闲谈交流,邀请吴鸣为此访寄语留言,他写下“问道砂山”四字,落款用了“怡陶”——这是他的号。
接连拜访几位大师,对丁蜀的陶业兴旺及其艺术创造的源源不绝,有了些直观的印象。同时,我也很想知晓,在这有7000年历史的陶都,年轻人对于传承古老的制陶技艺有多大的热情,在当今似乎无尽的选择中,他们会否将自己的人生,锚定于需要特别的勤朴、静忍和劳苦的学艺、从艺道路上。在到访镇区一隅一条僻静小河边的“陶木居”之后,我感觉寻到了答案。
陶木居紫砂艺术馆现在的主持者是一对年轻夫妇。徐曲,徐汉棠长孙女,“徐门紫砂”第五代传人,自幼弄陶玩砂,大学学艺术设计;鲍骧,非遗传承人鲍仲梅之子,大学学金融,毕业后还干了两年专业,但终究难舍打小就受到的紫砂技艺熏陶,转而回归真爱。陶木居,既是夫妇俩的工作坊,也是其居室所在,他们在这里唱和相随,共同承袭着前辈流传的独特技艺。一间两厢的居室大客厅,陈列着夫妇俩集徐、鲍两家之传,将美学理念和传统器型融于一体的紫砂壶创新作品,其鲜明的特色,是以木配陶(以紫檀或其他红木为壶把)、以金银丝等材质镶嵌壶体花纹,为简洁、古朴的紫砂壶,增添了典雅、华贵的风格。夫妇俩联手创作的结组壶、明韵对壶,以及多件分别创作的作品,20年间获得过全国大赛、省级创新评比等的重要奖项,显示出守真创新的绵绵后劲。
历史悠久、山水秀美的江南之城宜兴,是周围大城市的人眼中理想的“后花园”。而浸淫于陶瓷文化数千年的丁蜀,这些年里也以“陶”为特色,红红火火地做起了旅游的大文章。在陶都的两天多里,我们于拜见大师的同时,也踏访了古南街、陶二厂等新兴的旅游打卡地,对陶都“陶文旅”融合发展的实效,有了深刻的印象。
循陶游丁蜀,不能不到有“紫砂源泉”、“大师摇篮”之称的蜀山南街。蜀山,因苏东坡当年游历宜兴时,见突兀于平畴青原之上的独山彷佛故乡山林,赞叹“此山似蜀”而得名。蜀山南麓有长街,东接东坡书院,西濒运河水系(因范蠡而得名的蠡河),凭借地利和悠久人文传统,自明代以来日渐繁华,成为名扬天下的陶瓷集散商埠。如今,这条保存完好的江南明清风格老街仍存近四百米长,两旁为连绵的古色古香的店铺,尤以售卖紫砂艺作的为多,即便是改成了供游人歇脚休闲的咖吧茶室,也莫不以陶为主题。而主街上和岔弄里,可以看见顾景舟、顾绍培等大师故居、旧居的标识。我还注意到,老街与时俱进地开出多家陶艺体验馆,教导近悦远来者亲手捏泥制作,它们甚至可以通过网上预约紫砂DIY的课程。
我们来到古南街时,已近黄昏,夕阳斜照在三四米宽、人迹渐稀的窄窄街道上,像是为那些铺路的花岗石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光,望去恍若千年窑火的辉映。大部分店铺,还在守候着一天里最后来到的顾客,不时看到店堂中的青灯之下,主人聚精会神地打磨着手中的紫砂坯体,或者为它精描细绘。我们走进古宅“蜀山东肆”草木繁盛的庭院,围坐于井台旁喝茶,听女主人讲述家人经营茶室又不误紫砂制作的经历,以及其父辈与紫砂大师交往的往事。我还上得楼去,看到了顾景舟题写的牌匾“承前启后”“砂艺精萃”。
陶二厂,本是位于丁蜀的宜兴紫砂工艺二厂的简称。就在前不久,这里更新建设成了一片文化街区,赋予当地古老的陶瓷文化以当代的演绎表达。在一个小城的老镇上,遭遇一个接轨大都市的时尚街区,着实让我感到一丝惊讶。街区内有会展中心,可供举办艺术博览、拍卖等大型活动;有陶书局,网罗各种关于陶瓷工艺的书籍图册,品类之丰令人赞叹。更有建筑大师隈研吾设计的陶美术馆,其外形似龙窑卧坡、又如群山连绵,顶部和立面披挂的红褐色陶板,是当地特别研制或烧造的;馆内天篷则似传统檐檩架构,而高畅空间里的展出,则是与陶相关的当代艺术。街区内汇集了一批创意工坊和时尚商店,还有长长的手工市集供青年人展售自己的各种制作。
本来有些担心,这样一个文化街区,对于相对偏僻的小城来说似乎超前了,它会不会成为一件寂寞的摆设?不过,那些络绎不绝、南腔北调的游客,以生动的事实为我打消了疑虑!
五色陶土,被称作紫砂陶艺的源头,而丁蜀镇区的黄龙山富蕴的这类矿藏,更被视为独步天下的珍品。如今,为保护生态环境,黄龙山矿址被改造成一座将自然、人文和现代生活相融合的生态艺术公园。我们来这里游园,像进入一处山水胜地一样悠然自得,但见深陷的矿坑幻作鉴开的清澈湖池,嶙峋的断崖如同打开的岩层图谱,修复的植被则使全园绿意盎然。曾经的宜兴原料总厂厂区建筑也变身为一座博物馆,采矿工出身的李洪元、《宜兴紫砂矿源图谱》的作者,在其中为我们讲解各种陶土的独特成份及其生产过程,真正是如数家珍。他又带我们下到当年的四号坑巷道,让大家通过讲解和观看各种实物、雕塑,感受矿工们辛勤劳作的场景。在矿址公园西端,与紫砂之源广场隔路相望的地方,还新建了一座艺术馆,正展出老来回归故乡的著名画家吴冠南收藏的历代名家书画以及自己的写意画作。
丁蜀之行的最后一段时间,我们是伴着前墅古龙窑度过的。这是当地“陶文旅”融合的又一个范例。近二十年前,古龙窑就跻身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之列,更令人称奇的是,它至今还活着——每年还有几次,窑中要用传统方法,聚火烧制各种紫砂陶器。走近古龙窑,看着那长长的泥塑龙身匍匐在高高的斜坡上,感觉它似在静静地回忆胸膛里延烧了六百多年的熊熊之火,又像是在向那片产出神奇的土地絮絮述说着什么。古龙窑旁建有展示馆和休闲设施,可以让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好好逗留一番。
告别古龙窑几百米,我们的车从连接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高铁线下驶过。那一刻不禁让人想,古老的陶都也搭上时代的高速了,它那悠久的陶瓷文化、美丽的青山绿水和各种新的创造,会更加快捷地誉扬于远方。
原标题:《文化名家看丁蜀 | 王伟:丁蜀问陶记》
栏目主编:范兵 文字编辑:沈竹士
来源:作者:王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