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呼伦贝尔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避暑与研学的理想天堂。在5A级景区莫尔格勒河畔,清风轻拂,牧草如绿色的海洋般连绵起伏,一直延伸至天际。来自全国各地的亲子研学团,在这里沉浸式地感受着北疆文化与生态的独特魅力。
上海学生谢欣恩难掩兴奋之情,感慨道:“课本里的《草原》在这里有了鲜活的模样,牛羊成群,如诗如画,真正懂得了大草原的壮阔。”孩子们在“自然课程”中,不仅学习到了生态平衡的知识,还亲身体验射箭、沙嘎比赛等传统活动。在与自然和传统文化的亲密接触中,敬畏之心悄然种下。
坐拥12.6万平方公里森林、10万平方公里草原、2万平方公里湿地,呼伦贝尔以全区唯一评价为生态质量“一类”的盟市这个金字招牌,在守护绿色家底的同时,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2025年上半年,该市接待国内游客1540.82万人次,同比增长9.88%。实现国内游客总花费220.96亿元,同比增长11.88%,让绿水青山溢出“美丽效益”。
为守护这片净土,呼伦贝尔构建覆盖全要素、全方位、全领域“天空地”一体化监管体系,严格生态保护与监管,生态质量连续四年位居全区12个盟市首位。在此基础上当地探索出生态与旅游和谐共生的路径,新巴尔虎右旗通过科学划定牧户游功能区、控制游客承载量,在克尔伦苏木萨如拉嘎查的都仁家庭牧场推行“房车+牧户游”模式,既避免植被破坏,又让游客体验原生态牧区生活。
新巴尔虎右旗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谭慧敏介绍:“我们根据草原的生态承载能力,科学划定牧户游的活动区域,涵盖住宿、餐饮、娱乐、放牧等功能区,从源头上避免对草原生态造成破坏。同时,加强生态保护制度和法规的宣传,引导和约束经营牧户使用生物可降解材料,定点排放营地污水,切实保障草原生态安全。”
今年,呼伦贝尔市积极探索牧(农林)区乡村旅游助力解决草原生态修复与农牧民增收问题的新路径,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旅游接待户发展新模式。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谋发展,依托草原生态优势,推动牧业四旗遴选了6个试点开展先行先试,推行“移动式房屋+牧户游”。采购安装119个移动式房屋,推出展示牧区生产生活方式和民俗、体验非遗文化、现场屠宰加工等丰富的旅游业态产品。这一举措带动63户牧户参与经营,已累计接待游客2.48万人次。
有特色才能引得来人、留得住人。呼伦贝尔立足绿水青山这一金字招牌,充分挖掘各区域自然资源优势和地域特点,打造各具特色又整体协调的生态游,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择。
今年,黑山头口岸界河游船项目迎来客流高峰。自6月12日开航以来,每天吸引上百名游客。游船缓缓行驶在碧波荡漾的河面上,中国一侧青山逶迤、湿地葱茏,俄罗斯岸边则是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异域村庄。穿行其间,航线全长4公里,游船不仅丰富了当地边境旅游产品体系,更让游客能够以独特的视角,感受祖国的辽阔和壮美风光。辽宁游客岳闯兴奋地说:“这里的景色太美了,能看到两岸不同国家风貌的对比,特别新奇。”
呼伦贝尔积极探索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变“绿”成“金”,把生态资源变成产品供给。今年,呼伦贝尔增加优质旅游产品供给。今夏,策划推出了“牧云听风”“多彩非遗”等5条夏季旅游主题线路,举办了新左旗“古日班赛罕”游牧转场、鄂伦春篝火节、鄂温克瑟宾节、俄式西餐美食节、反季节滑雪等30余项活动。聚焦提升呼伦贝尔中心城区旅游核心吸引力,举全市之力实施伊敏河民生基础设施及文旅融合长廊业态项目建设。观光游船、观光马车、水幕电影、激光秀等新业态项目,为旅游产业注入了生态文化底色。
呼伦贝尔市文旅局副局长杨红热情地表示:“我们今年以‘歌游内蒙古’为主题,精心推出了106项文旅活动,北疆音乐节、草原那达慕一系列精品旅游项目,将会贯穿整个暑期。这个夏天,呼伦贝尔以19.5℃的天然清凉和负氧离子充沛的空气,正在打造避暑康养的旅游胜地。无论您是向往草原自驾的自由,期待沉浸民俗文化的热烈,还是渴望一场身心放松的康养之旅,呼伦贝尔都将以多元的体验和诚挚的服务兑现‘来草原就是回故乡’的美好承诺。这个暑期,呼伦贝尔静候与您共赴一场草原之约。”(记者 李可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