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杰雄
一
环岛徒步,时值盛夏。
一个人,背起简单的行囊:包里装着一支水、一把伞,轻松出游。
只有可用的四个小时,务须完成此岛环线,环线十五公里左右。
这是我在东澳岛的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中午12点钟必须回到酒店。
第一天坐着酒店提供的观光车,游东澳码头至酒店一段风景。三个打卡点,每个点只给十分钟的时间,不到一个小时就完事了。走马看花,雾里看花,看不真,看不清,难以满足游客需求。
旅游不是仅仅打卡拍照,旅游要了解当地人文、历史、风土人情,一定要好好探索它的文化。
旅游是行万里路,要等于读万卷书。走南闯北,必须见多识广。所以,我要给自己的智慧提供滋养,通过旅游刺激大脑神经元素的重塑。
一句话,我要真正全面了解这个岛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方不虚此行。所以,东澳岛,我用脚步去丈量,用眼睛去打量,用心去感受。
徒步起点在格力东澳大酒店,重点游东澳铳城、东澳海关遗址以及行走由遗址到酒店一带的山海之径。
先走第一天所经历的海景,把三个点用脚步串联起来。
山海对面,山岛竦峙,隔海相伴。岛屿之间,咫尺不可期,波涛六九里。惊涛拍岸,瑶台雪花,心胸为之倾倒、激荡、生层云,仿佛瀛洲海岛间。
岛山石嵬嵬。由三块高低不一的石柱,犹如三星堆的祭祀物,因此被命名“三星堆”;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与海怪博斗、形似鹰嘴的岩石巍然耸立,这就是“鹰嘴岩”;一块被海浪和风沙雕琢成“磨刀石”的象形石,静静地躺在海岛边,像是等待着勇士来磨砺他们的武器。
还有“大象石”,“麒麟石”;更有姿态宁静而深邃的“智慧守望者”,如古代哲人的灵魂所化,像是一位哲学家正坐在海边,沉浸在对宇宙和生命的沉思之中。
二
山石峨峨,南海洋洋。不觉间,来到铳城。
未入铳城,先走海关古道,凭吊海关遗址。水手房、办公区、生活区、泊船处、水井、古道、烽火台,依稀可见;海关古道路基完整,路径尚且清晰,如脊椎般贯穿密林,把海关的七处遗址串联起来。
石阶步道,就地取材,山上的花岗岩修筑,联通水手房、办公区、生活区。踩着海关古道的石阶向上,想象着远年历史,感慨生焉。
一百二十几年前砌筑的海关古道,是清政府用石阶丈量的屈辱历史: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原九龙关长洲税厂被迫撤离,东澳岛成为拱北关填补海防空缺的无奈选择。
1899年,东澳海关设立,归属于“拱北关”。东澳海关级别低,职能简单,只对华船征收洋药税厘,而对西方国家未敢出半口粗气。
1917年,民国禁烟令斩断鸦片税源,外籍轮船又夺走民船生意。烽火台最后一次燃烟,是为报警海盗劫掠缉私船“某某”号。1919年总税务司的闭关注解,轻飘飘盖在月入“仅数两”的税单上:“无须人役,分驻此岛也”。
虽然如此,小小的东澳海关却在历史演变的环节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澳门鸦片贸易的演变,反映了因鸦片利润而引起的广东海关演变的历程。
海关砖墙倒塌早有预兆。如今,昔日泊船处巨石被防波堤掩去棱角,水手房台基上散落的青砖压着百年海风,生活区半截灰砂井圈倒映着树影,最险要处散石湾顶的烽火台——立于此处,当年西方诸国的海盗船帆掠过海平线的危机感,仍凝固在斑驳的瞭望孔中。
岁月悠悠,斗转星移。今日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年任人欺凌的中国,国家大门的钥匙早已放在人民的袋子里。东澳岛上百年海关遗址,仿佛时刻在诉说着一个道理:国弱则关衰,国强则关兴。
三
海浪在礁石上撞成碎玉,咸风卷过山脊,一座石城在日光下静卧——这就是铳城。
铳城位于东澳岛澳口的山脊上,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它曾是清代重要的海防军事设施,主要用于防御海盗与外来侵略者。
花岗岩垒砌的城墙已泛出深褐,裂缝间钻出几茎野草,在风里簌簌地抖。这便是东澳铳城——雍正七年(1729年)落成的海防要塞,比鸦片战争的炮火早了一个世纪。它踞守在东澳岛澳口的山脊上,三面悬海,背倚青山,如虎牢之险,像一枚楔入碧波的青铜箭镞。
石墙厚逾两米,糯米浆浇凝的缝隙里沉淀着三百年咸湿的海雾。城门青砖拱顶如弯弓,引向长方形的城池。西北角炮台犹存,铁炮对着大海、指向苍穹,作势杀伐。
东南悬崖处,一座锥形烽火台孑然孤立,火膛与烟道空空如也,仿佛昨夜刚传递过倭寇来犯的狼烟。清兵五十人曾在此枕戈待旦,他们的目光穿透伶仃洋的晨雾,在万山群岛的链锁间逡巡,护卫着珠江腹地的咽喉。
恃此铳冲,可抗拒敌师?能保家卫国?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舰的炮火撕裂虎门防线,这处“虎门外第一道防线”却寂然无声。史册未载它是否参战,只见风雨剥蚀的墙体上,裂缝如史笔直书——看家护院式的海防,终在坚船利炮前化作一缕轻烟。
20世纪30年代,日军登岛,海关残屋改为临时工事,铳城炮台与海关烽火台,两代海防遗存竟共陷敌手,成为珠江口百年国殇的叠影。
幸而,石城未倾,废墟里长出新的诗意:今人立于城墙,白裙被海风鼓荡成帆,镜头定格时,历史与潮声一同涌入取景框。
铳城防御海盗。青山密林深处藏着一方摩崖石刻,“万海平波”四字苍劲,竟是海盗张保仔于嘉庆元年(1796年)所留。
霸气十足的字体,“万”字头阳刻凸起,民间传言此为大盗藏宝的秘钥。“万”字头部玄机暗藏,百年来无人能解;但金银珠玉终成虚妄,真正的宝藏是此刻的碧海青天:浪花舒卷处,游船穿梭于“万海平波”之上,游客们破浪而来,尽情享受着这一片纯净的蓝。
感慨一下:
寻幽入铳城,此郭列边营。
基址残墙在,山关巨石倾。
苔封稽税井,草没缉私坪。
欲问兴亡事,空余潮汐声。
四
摩崖石刻“万海平波”,四个大字是1796年大海盗张保仔让手下胡一雷刻的。在清政府“断绝粮源”的围剿策略下,张保仔势力陷入困境。1810年,经澳门医生周飞鸿斡旋,他接受两广总督张百龄招安。据说,张保仔离开时在石刻附近埋藏了18 箱财宝。
招安后,张保仔积极协助清军镇压海盗,战功赫赫,但政治猜忌与出身歧视使其一生挣扎于权力边缘,澎湖的孤岛成了这位“末代海王”的寂寥终站,那18 箱财宝也成为历史之谜供游人观瞻石刻后津津乐道的永恒话题……
斯人已远,石阶不灭,“万海平波”永铸祈愿,仍在咸风中低语——海盗、官兵、商旅、游人,谁不渴望一片安宁的蔚蓝?
想着张保仔占山为王的故事,昨天下午经此登山,由风车山早早的回至酒店。为全面了解海岛风云,决定今天上午8点进行环岛游。
在清楚了铳城历史后,前行有奇观,出入石林间,将军石林景区到了。
峭拔的花岗岩群峙立如阵,嵯峨的巨岩居中巍然,岛民谓之“将军石”,视将军石为海上生民的精魂所系。
再看之前的岩石,“双豚出海”是丰渔之兆,“四叠石”乃神工戏笔,“自在佛”抚平风浪。然而,每至台风季,渔人皆言将军石挺身阻厄,飓风至此必绕道而行,故东澳村舍罕遭风灾。
石林深处更藏民生智慧:礁石间狗爪螺密布,将军帽贝附岩而生,与石九公鱼共称“东澳三宝”,潮退时妇孺提篮采拾,岩缝里渗出咸腥的生机。
步过将军石林,东澳岛对面的大、小列岛如影随形,成为我最后到达格力东澳大酒店的参照物。
大、小列岛是无人岛。“远山积翠横海岛,残霞飞丹映芳草”,这是我第一天傍晚时分闲步东澳岛森林栈道见到的诗意景象。
环岛路如玉带绕石林而过,海径如长蛇,蜿蜒透深草,山顶的蜜月阁赫然入目,酒店近矣。
环岛行,三个小时,步履匆匆,丈量过,心已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