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苏州的魂魄,桥是苏州的骨骼。
胥门之外的万年桥,石拱桥三孔映水,虚实相衔间,三个滚圆的玉环浮现眼前。风过桥洞呜咽,似在诉说过往沧桑。
桥承托了曾经商船的橹声、挑夫的汗滴、游人的剪影,以外城河的流水为墨,在时光绸缎上镌刻姑苏风华。
拾级而上,尽头是层云碧落,仿若登上通往九霄的天桥。触摸粗砺的桥身,苍青石块彰显江南本色;石缝间攀附着的墨绿苔藓,亦是烟雨所包容的生灵。
桥顶风高又远,吹散了路人的青丝。抬望眼,天广水阔。护城河如碧绸铺展,蜿蜒流向天际;浓密的树冠涌成翠云,掩映着粉墙黛瓦的民居。
如今宏伟风光的万年桥,有过一段坎坷多舛的过往。
明嘉靖时权臣严嵩行至此,见胥门外吊桥紫石甚古,拆解运往故乡江西分宜。胥门自此失去渡河之梁,百姓唯有望水兴叹。
清乾隆五年知府汪德馨倡建,在江苏巡抚徐士林支持下,重建三孔石桥,取名“万年桥”以喻永久。
1937年日军改万年桥为斜坡。
1952年政府改建为钢筋水泥桥。
2004年改建为花岗岩石拱桥,恢弘古朴、气贯长虹。《姑苏繁华图》终再临人间。
今时的万年桥,已然褪去昔日货运码头的喧嚣,化身历史文化古城的诗意节点。
站在侧畔眺望,六百年的光阴在涟漪中重叠。这座桥的历史尚未终结,它在每一个时代找到新的叙事,继续讲述着姑苏城的永恒故事——青石为骨,流水为魂,万年不止,生生不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