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郑州周边的古风街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荥阳的中原棋遇记、航空港区的洧川古镇、管城区的亳都印象等,都试图凭借历史特色吸引游客。然而,中原棋遇记却因经营困难面临退市,这一现象为同类项目敲响了警钟。古风步行街要想避免重蹈覆辙,需要在文化根基、业态设计、运营模式等多个维度进行革新。从洧川古镇、泉州桥南古街等成功案例中,或许能找到古风文化节持续走红的关键所在。 文化深耕:让历史 IP 从符号走向鲜活 古风街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文化,脱离本土历史的 “假古董” 终究难以长久。中原棋遇记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源于文化属性的薄弱。项目虽以唐风建筑和灯展为主要亮点,却未能融入荥阳本土的象棋文化、刘邦项羽鸿沟对峙等历史元素,游客看到的只是千篇一律的仿古建筑,难以产生情感共鸣。 成功的案例总能在文化深耕上找到突破口。洧川古镇将当地的大集文化与民风民俗深度融合,让游客一踏入古镇就能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每逢赶集日,青石板路上挤满了吆喝的商贩和驻足的村民,传统的农具、手工编织的日用品、刚出炉的特色小吃,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这种对本土文化的真实呈现,让古镇有了区别于其他景区的独特气质。 泉州桥南古街则紧扣 “海丝文化” 与宋元市井传统,打造出沉浸式的历史体验场景。“陈三五娘” 剧场里,演员们身着古装演绎着流传千年的爱情故事,台下观众仿佛穿越回宋元时期的泉州街头;洛阳桥漕运光影长廊中,灯光投射出当年商船往来的繁忙景象,配合着海浪声与商贩的叫卖声,让 “一眼看千年” 不再是夸张的修辞。
 非遗文化的活化是文化深耕的重要一环。洧川古镇将宋庄肘阁舞蹈、打铁花表演等非遗项目与游客互动结合,每当夜幕降临,打铁花艺人将融化的铁水奋力泼向夜空,瞬间绽放出万千火花,形成 “火树银花不夜天” 的壮观场景,每场演出都能吸引数千观众驻足。更难得的是,古镇没有将非遗束之高阁,而是让其融入现代生活 —— 洧川豆腐的制作现场,游客可以亲手研磨黄豆、点卤,研学工坊里孩子们跟着老匠人学习传统技艺,让非遗在体验中得以传承。 业态创新:在古风韵味中融入现代活力 古风街区若想留住游客,不能只靠 “颜值”,还需在业态设计上平衡 “古风皮” 与 “现代骨”,避免陷入同质化的泥潭。许多失败的项目都充斥着全国雷同的小吃和工艺品,中原棋遇记就曾因 “小吃无地方特色” 遭到游客诟病,一碗普通的酸辣粉、一串随处可见的烤鱿鱼,难以让游客产生消费欲望。 周口关帝庙街区的做法值得借鉴。街区以 “桥头音乐会” 为切入点,吸引了大量年轻客群。每周五晚上,古桥边的舞台上会响起融合传统乐器与现代旋律的音乐,年轻人或坐在石阶上静静聆听,或跟着节奏轻轻哼唱,古老的街区因音乐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街区里的商铺各有特色,汉服体验馆里游客可以挑选心仪的古装,在古色古香的建筑前拍照留念;非遗泥泥狗手作区里,孩子们在老艺人的指导下捏制造型奇特的泥玩具,这种体验式消费让游客的二次消费占比达到 68%。
 科技的融入能为古风街区注入新的活力。泉州桥南古街引入 3D 全息投影技术,在古建筑的墙面上还原宋元早市的热闹场景,挑着担子的货郎、推着独轮车的商贩仿佛从画中走出;AI 智能馆里,游客穿上汉服与数字货郎互动,询问当年的物价、打听好玩的去处,这种古今交融的体验让游客乐于拍照分享,无形中提升了街区的传播度。 动态运营:让新鲜感持续在线 不少古风街区在开业初期凭借新鲜感吸引大量游客,但随着时间推移,游客逐渐失去兴趣,陷入 “节庆爆火、日常冷清” 的困境。动态运营的关键在于根据不同时段设计主题活动,让游客每次到访都能有新的发现。 洧川古镇在这方面做足了文章。针对不同假期,古镇会推出特色主题活动:中秋时节,古街里举办诗颂采风活动,文人雅士聚集在月下吟诵诗词,游客可以参与猜灯谜、做月饼等互动游戏;国庆期间,非遗大集热闹开场,各地的非遗传承人带来精彩表演,从剪纸、刺绣到皮影戏、糖画,让游客一站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2024 年,洧川古镇的假日游客量超过 100 万人次,同比增长 5 倍,正是这种持续的新鲜感让古镇保持着吸引力。 周口关帝庙街区的 “桥头音乐会” 则坚持每月更新演出主题,有时以河南坠子等本土艺术为主,邀请民间艺人登台献艺;有时聚焦国风音乐,邀请年轻歌手演绎古风歌曲。这种 “周周有新意” 的运营模式,让音乐会成为当地年轻人的固定打卡项目,即使在非节假日,街区也能保持较高的人气。
 产业联动:从单一旅游到多元创收 古风街区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局限于 “门票经济”,而应构建 “游、购、产” 一体化的产业链,让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洧川古镇以豆腐产业为突破口,做出了成功尝试。洧川豆腐以 “能用秤钩挂着称” 闻名,质地紧实、口感细腻,古镇以此为卖点,开发出豆腐干、豆腐酱等深加工产品,包装上印着古镇的风景和豆腐的历史故事,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伴手礼,年创收达 500 余万元。 产业联动还能带动周边产业发展。洧川古镇举办的豆腐节,不仅吸引了游客,还联动当地农户建立了研学基地。孩子们在基地里体验磨豆浆、做豆腐的非遗技艺,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这种研学活动让农户的农产品有了稳定的销路,带动农民年增收 200 万元。 荥阳的古风街区其实也有丰富的本地资源可以挖掘,当地的柿子、石榴品质优良,若能开发出柿子饼、石榴汁等特色产品,结合象棋文化设计包装,或许能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当游客带走的不仅是照片,还有充满地方特色的伴手礼,古风街区的经济价值才能得到充分释放。 夕阳西下,洧川古镇的灯笼次第亮起,青石板路上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有的游客在非遗摊位前驻足观看,有的在特色小吃店前排队等候,有的带着孩子体验传统技艺。这个曾经沉寂的古镇,正因对文化的深耕、业态的创新、运营的用心和产业的联动,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对于更多正在兴起的古风街区而言,这样的成功经验或许就是避免重蹈覆辙的指南针。
|
内容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合作伙伴及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站联系,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邮箱:88@88.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