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提出,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擦亮“剑门蜀道、女皇故里、红色热土、康养胜地”文旅品牌。在历史长河中,广元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鲜明的文化特色。廉洁文化作为其中一颗璀璨明珠,与蜀道文化、三国文化、历史名人文化、革命文化交相辉映,共同奏响独具特色的蜀道廉韵。8月1日起,“蜀道清风”微信公众号推出“蜀道廉韵”周末特别栏目,带您探寻广元跨越千年的廉洁印记,感受廉洁文化绽放的时代光芒。
剑门关:守关定力与攻关精神
剑门关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断褶带大、小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峰峦似剑,两壁对峙如门,是我国最著名的天然关隘之一,享有“剑门天下险”“天下第一关”“蜀之门户”等美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诗仙李白的惊世绝句,使剑门雄关享誉四海,名扬天下。
剑门关蕴含的廉洁因子
剑阁历史上曾发生过90多次战争,仅剑门关就有75次,大约每二十几年就有一次激烈的鏖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挖掘发生在剑门关的历史典故和红色故事,看看不同时代的人们展现出的守关定力与攻关精神。
诸葛亮立关夙夜不懈
剑门关关楼。
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春,诸葛亮率兵经剑阁(剑门关)北驻汉中,为来年正式进攻曹魏作军事准备。途径剑阁时,发现此处扼守蜀道要冲,大剑山中断处壁高千仞,天开一线,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于是便在大小剑山之间架设飞梁阁道三十里,垒石为门,设阁尉终年戍守,使其成为蜀汉北伐的军事要塞,出关可战,闭关可守。
“孔明立关”塑像。
自建兴五年北出剑阁,到建兴十二年病逝五丈原的 七年间,诸葛亮数次往返蜀道穿经剑阁,为蜀汉政权巩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家三门忠烈都战死在北伐的路上,其到了弥留之际,仍要求“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 诸葛亮一生勤政廉明,恪尽职守,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他的 清廉人格、执政智慧和奋斗精神一直为后世所称道。
红军攻关谱写新篇
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碑。
1935年3月28日,红四方面军为配合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境地区的作战行动和战略转移,并向四川、甘肃边界发展,作为横亘剑阁、昭化之间的剑门山的隘口,剑门关扼川陕大道,地势险要,是敌军江防重要支撑点。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后,副总指挥王树声率部对剑门关守敌实施东、西、南三面包围。4月2日,经过激战,红四方面军全歼守敌3个团,一举占领敌军所谓“插翅难飞”的剑门关要隘,用生命和鲜血打破了剑门关“不可攻破”的神话。
剑门关战斗的胜利,为与中央红军北上会师扫清障碍奠定了坚实基础,彰显了红军“豪情不惧千般苦,一骑敢冲万仞关”的豪情壮志与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直方大”石刻
“直、方、大”石刻。
在剑门关内崖壁上刻有三个擘窠大字——“直、方、大”。这三个字为蜀中著名学者刘咸炘先生于1932年北游剑阁时所书。剑门关位于中原的西南边,处于“后天八卦”的“坤卦”方位上。故《雍正剑州志》载:剑门关“其地属坤”。“坤卦”代表大地。大地的特征就是“直、方、大”,其使命为“厚德载物”。引申为人事,则按照客观规律行事谓之“直”;安静沉稳,不为外物所动谓之“方”;负载使命,包容万物谓之“大”。只有具备“直、方、大”品格的人,才能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所以,这三个字既是剑阁的地理方位,也是治理剑阁的方略,更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格言警句。
刘咸炘先生还曾赋诗一首:
舟车东达市朝迁,此地如今不用关。
留见方舆真魄力,教人立懦与廉顽。
诗中的“方舆”就是指大地,或剑门的地物地貌。“立懦与廉顽”语出《孟子 · 万章下》:“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意思是:剑门关这块“方舆”所具备的“坤”“地”品格、雄壮气魄,其感化力量之大,足以使贪婪的人能够廉洁,使怯弱的人能够自立。以此对“直方大”三字作了更深入地阐释。
启 示
剑门关,巍巍矗立的蜀北屏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地势使其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千百年来,它默然见证着历史的跌宕与荣光,山峦起伏间都铭刻着古人的深邃智慧与炽热家国情怀。从诸葛亮设尉镇守,到姜维及历代将士的忠诚戍卫,无不彰显着对国家、对职责矢志不渝的赤诚与坚守;红军将士血战剑门关的壮举,更将“ 豪情不惧千般苦,一骑敢冲万仞关 ”的无畏勇气与牺牲精神镌刻于史册。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回望剑门雄关,我们更应深刻领悟并践行这份精神:守关之志如磐石,攻关之势如雷霆。以“守关”的定力筑牢根基,以“攻关”的精神开拓未来,在各自的领域尽职尽责,勇于担当,共同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使命,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贡献力量。
你还知道蜀道上的哪些廉韵点位吗?
“千年蜀道 百里廉音”
广元市廉洁文化作品征集活动
正在火热进行中
快来投稿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