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评论员 朱文龙
8月7日中午,登封少林寺景区遭遇强降雨。有游客向媒体反映,因暴雨来得急,想就近进入立雪亭内避雨遭到拒绝。“身边有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也不让进,僧人却可以悠然漫步。”游客王先生有些愤慨:“花了几百元门票进来,连一个避雨的地方都没有。”
从视频来看,当天雨下得确实很大,众多游客挤在一个进深不足1米的屋檐下避雨,其中还有不少老人,的确辛苦。正是基于这份同情,很多网民指责少林寺没有让游客感受到“慈悲”。
在少林寺,游客真的可以随时就近找个建筑物避雨吗,尤其是像立雪亭这样的殿堂。
立雪亭并不是一个供游客休憩的凉亭。资料显示,立雪亭原是初祖殿东西两侧的亭子,两亭子被毁后,移名于初祖殿。也就是说,现存的立雪亭原名初祖殿,它建于明朝正德年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堪称“国宝”。
对于这样的文物古迹,任何可能对其造成损坏的行为都需要严格禁止。如果只是为了满足的避雨需求,让大量游客涌入立雪亭,很可能对这座珍贵的古建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从这点说,少林寺拒绝游客进入殿内避雨,本意是保护文物,看似不近人情,其实恰恰是对历史负责、对文物负责的表现。
至于游客所“愤慨”的“僧人可以悠然漫步”,其实并非特权行为。僧人作为寺院管理者和使用者,有权进入殿内进行日常维护或宗教活动,无论是在法律层面,还是在宗教事务方面,都是被允许的。禁止游客擅自涌入,而不禁止僧人出入,并非所谓的“区别对待”。
事实上,少林寺景区并非没有避雨场所。据报道,景区内的上香处、长廊等开放区域均可供游客避雨。只是暴雨来得过急,部分游客未能及时转移至指定避雨区,才出现了视频中的场景。
保护文物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在每一个具体场景中拒绝“例外”。“不近人情”的坚守有时恰恰是对文物最大的负责。虽然游客的需求应该得到最大程度满足,但不能因此突破少林寺景区的文物保护底线。
少林寺所遇到的问题并不是孤例。去年8月,洛阳突遭大雨,不少游客钻进龙门石窟洞窟里避雨,所幸没有对文物造成损害。这也提醒游客,在出行游玩前做好攻略,特别是要留意当地天气预报,随身携带个人需要的防雨防晒装备。与其事后发牢骚,不如事先做准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