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
今年7月24日,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开幕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福建福州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拥有不可多得的湿地资源,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福建省最大的原生态河口湿地——闽江河口湿地,探寻它从养殖塘到“鸟类天堂”的生态蜕变之路。
盛夏时节,在闽江河口湿地越冬的候鸟早已北迁。但十几只黑脸琵鹭亚成鸟,依然在退潮后的滩涂上觅食。这些候鸟早已成为67岁的管护员林发金最熟悉的“老朋友”。林发金所在的福州市长乐区潭头镇克凤村紧挨着如今的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村民世代以讨小海与滩涂养殖为生,林发金原先在湿地内就有个400多亩养殖基地。过度开发和外来物种的入侵,使得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不断恶化。林发金回忆道:“以前这里很肮脏很臭,塑料袋、泡沫很多。”
为了改变生态系统不断恶化的现状,从2003年到2014年,福州市设立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并实现了创建县级、晋升省级、升格国家级的“三级跳”。
2017年,闽江河口湿地“退养还湿”的举措铺开,林发金响应号召,成为村里第一个“退养还湿”的退养户。在他的带动下,3年间,养殖户们从闽江河口湿地撤出超过2000亩养殖基地。林发金的邻居林宝淦就是其中一位退养户。
林宝淦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我们要靠这些鱼塘来生活。收走了,我们就没有生活来源了。干部经常找我们聊天,一直在劝导我们,说安排我们来这边做管护员,以后的生活有保障。”
林发金和林宝淦由此摇身一变,成了湿地守护者。每天他们会和十多名管护员一道,趁着退潮,在湿地各片区域巡逻,盯防讨小海、张网捕鸟、破坏红树林等行为。
“我们也出一点力,把环境变好了,鸟也变多了,有三分之一的鸟都能认识,像小天鹅、赤颈鸭、绿头鸭、反嘴鹬等等。”林宝淦说。
互花米草是全球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中最严重的入侵植物。2004年,互花米草入侵闽江河口湿地后,面积一度超过5000亩。它们的快速增长和扩散侵占了本地生物栖息生境,导致底栖动物适宜生境和大型水鸟栖息环境丧失,生态系统多样性退化。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郑航告诉记者,近年来,保护区采用物理和生物方法治理互花米草,累计清除互花米草4600多亩,基本遏制了互花米草蔓延。
“把互花米草高一两米的秆全部割除掉,然后再把它的根翻上来,像犁田一样。然后在比较干净的地上种上我们本土植物芦苇、短叶茳芏、红树林等,按照科学的规划,一部分保留光滩,一部分种上本土植物,让它慢慢恢复。”
福建师范大学的科研团队已经在闽江河口开展了近20年的湿地研究。在湿地上疯长的入侵物种互花米草,一度是团队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研究员黄佳芳介绍:“互花米草任由它发展下去的话,这里的物种多样性会受到影响。但这两年,因为闽江口互花米草治理得非常成功,我们要找互花米草样地,已经基本上找不到了。”
通过实施生态修复、科研监测、共享共治、产业提升、生态守护、开放合作等六大生态核心工程,闽江河口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吸引了累计337种鸟类栖息停留,常驻及越冬水鸟数量超过5万只,黑嘴端凤头燕鸥、遗鸥等众多全球极危及濒危鸟类频现。闽江河口湿地也成为北半球同纬度近海海洋物种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被誉为“鸟类的天堂”。
对于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科研监测科科员郭萍萍来说,每到春、秋候鸟迁徙季,工作中的一大乐事就是坐在电脑前,调取闽江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展示分析平台上的数十个监控探头,看看是否有“新朋友”到来。
“东方白鹳、白鹤、白头鹤这些鸟在福建都算比较少见的,近几年也观测到几次。迁徙季的时候,我们经常是一天会看几次,然后把每个角落都找一下,每天都有发现新鸟种的期待。”
2022年湿地智慧中心建设完成,这个智慧“大脑”运用GIS信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与湿地各个角落安装的30多个高清鹰眼探头相连,可实时开展生态监测与综合预警。这套系统中的AI鸟脸识别系统,能精准统计和识别鸟类,让候鸟研究与保护更科学精准。
郭萍萍说:“鸟类是检测湿地生态功能一个非常重要的指示物种,我们了解它,才能更好地去保护它。”
20多年来,福建积极探索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发展的科学路径,实现了从濒危湿地到“候鸟天堂”,从人鸟争地到人鸟互相成就的转变。2022年,“闽江河口湿地:海、陆生物地理过渡带”被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2023年,闽江河口湿地又成功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单。如今,闽江河口湿地也成为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少年走进湿地开展自然教育和研学活动的重要阵地,每年接待各类参观学习团体近300批次、3万多人。
面对闽江河口湿地每天都在上演的美丽画面,在林宝淦这样的克凤村村民眼中,闽江河口湿地成了他们休闲生活的后花园,而每年出现在湿地里的万千候鸟,则像他们的“老朋友”一样亲切。
“我们会期盼着鸟越来越多,来的游客也更多一点,让更多的人去认识这些鸟。”
福建新闻广播记者:陈雪玲 连玉(长乐台)
编辑:阮怡 林露 陈静
美编:唐云云
本文来自【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