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林坪的褶皱深处,藏着一谷被岁月洇染的柳林。半山腰上,小红旗渠的凿痕还映着奋斗的星火;老屋墙头,“大寨”标语与“清华”荣光在绿浪间静静对视。
驻村三顾,步步皆画。这抹乡愁的底色,究竟是柳叶摇碎的阳光,渠水打磨的岩石,还是游子梦里,那座有“眼”的张家老屋?
今天,让我们随诗人李道立一起,踩上青石板的脉搏,听一谷柳林,如何把古林坪的心跳译成动人的乡音……
古林•柳林
李道立
驻村多年,竟然不知道柳林谷。
夏日里,我又一次来到古林坪,先是到了柳林谷。
古林柳林,大多集中在峡谷。除了赫赫有名的襄王墓外,还有一片老屋——郭家老屋和张家老屋,长期被峡谷柳林覆盖着。我要到达的柳林谷是“古林神韵”的核心区域,而张家老屋,是这片谷地的眼神。
“古林神韵”项目落户古林坪,是可遇不可求的,遇到了,就是奇迹。这一段神韵时光,将为我今后的驻村生活带来新的灵魂,我即将从客人变成主人。我试图记录每一处一闪而过的景象,眼前皆山川,满眼是远方。
首探:驱车入谷的画卷与历史
第一次到柳林谷,受投资方邀请,驱车进入峡谷柳林。山川失去装饰,露出原色。封面是绿色的,那是高耸的原野。原野上,简笔勾勒出张家老屋、小红旗渠和高山峡谷。
新开挖的山路,黄金般随山势起伏,高高低低。从车窗外灌进来的风,裹着黄土和青草的热气,那味道是野性的,新鲜的,偶尔呼吸一下,身体迅速变得透明起来。在柳林谷口,我们遇到了第一片柳树林,张家老屋坐落其间,四面环山,老屋以历史的形式凝固在这里,一个老屋浓缩了一段精神。老屋的位置正是小红旗渠的渠首,与一条泗堵河并排流淌。老屋外墙的“大寨”标语依稀可见,生动还原了当年古林人家的繁荣生活。渠宽不足两米,渠道峭壁凿石,隐约可见斧钎印痕,渠水汹涌,清澈透明,也印证着几百年来古林人乃至楚人的引渠史和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可以想象——一条小红旗渠,簇拥一片柳树林,从老屋出发,向上向下延伸,串联起五朵山、柏香寺、泗堵河、老龙洞、象鼻山等一个个神秘的地方,向着古林贡米、古林新村,向着更远的古林神韵出发……
车子在谷底缓行,如缓流的泗堵河,整个峡谷像是另一个世界:自然生长的柳树格外粗糙,枝蔓缠绕,绿叶肆意,但只要听到鸟叫,峡谷的流水声就会变得迥异,柳叶浓绿,峭壁丰盈。炎炎夏季,柳林峡谷,绿荫覆盖,粼粼闪光。是天空变矮了?还是大地抬高了峡谷?山谷和柳林,挨得越来越近。稍不留神,天空、山谷、柳林、河水,就融为一体了。幸好柳林一片一片漫过来,在我眨眼的瞬间,云层里露出了阳光。一只只小白羊,在车子边一动不动,昂头凝神,如此玲珑,如此乖顺。
柳林谷的绿色并非一成不变,每到拐弯处,你就会发现一片新的柳林。每片林子都在三十棵左右,集中成片。一片一片的柳树林,嵌在峭壁与竹林间,让每一片柳林成为三缕绿色的组合。或墨绿、或青绿、或紫绿,绿色与绿色的交汇处,清水薄雾,格外清新。 天空辽阔,山川浩大,渠道和缓。依渠沿河,环林五公里的峡谷,我们开车走了近一个小时,一览无余,这种景色令视觉和记忆混杂,造成一种奇特的停滞感,不论走多深,走多久,柳林如峡谷这首抒情诗上的一个标点,清脆,有光泽,且富有弹性和张力。那种从县城带来的紧张感,瞬间卸下,浑身陡然轻松。
再访:徒步寻幽与老屋新思
第二次到柳林谷,是一个夏日下午,徒步走进柳林谷。为稳妥有序推进“古林神韵”项目,经投资方建议,我们邀请了水务局、林业局相关人员一同走进柳林谷,巡游的起点依然是张家老屋。我疑心的是老屋为什么不迁走?村干部自豪地讲,老屋曾诞生了两名清华大学生。我顿悟:老屋并没有老,仿佛守着古林坪的前世今生。
走进柳林谷,越走越自然。渠水、泗堵水、岩石水,柳林线、竹林线、峭壁线,天空割开又缝上。可以是港湾,也可以是抵达,柳林谷就镶嵌在一幅墨迹未干的山水画里,张家老屋就躺在一首未完待续的抒情诗里,古林坪每天陷入情感的沼泽里,我们,在轮回中不能自拔……
在泗堵河的河道间走走停停,总能与柳林相遇。绿荫更是用尽了心思,一片一片,恰到好处地营造出自然界最蛮荒的原质,烟雾迷蒙,空气里混合着青草的汁液、牛羊的粪便、柳叶的腐味……河水很浅,倒映着墨绿,于阳光中闪闪发亮。踩着油光水亮的青石块,眼前的世界仿佛成了另一个时空。城市的喧嚣一下子消失了,柳林带荫,河谷雅致,唯有小红旗渠在半山腰间喧哗。
我驻足于一片柳林和竹林间,竹林在近处,此时,我把柳林定为荒原。除了落叶,身边没有一点多余的垃圾,我试图踮着脚走进竹林,但没走几步,脚底便被淤泥粘住。近距离望向竹林,感觉阵阵神秘,不觉止步,只能望竹兴叹。柳林竹林,以静制静,但正是这一点,让我欲罢不能,在荒芜的空隙里,站稳脚跟,就在惊慌中找到了诗意。一道阳光射进来,夏季不知道,一条河的颠沛流离。“林木保护得非常好!”林业人员不禁感慨。一阵微风,柳林竹林,凉爽感像长在体内的野草,一群人和一片林同行。只有在炎热的夏季,只有在起风的时候,有着彼此相知多年的彻悟,一林之缘,与一群人何其相似啊!
在一片连着一片的柳林里穿行,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些光滑、奇特的岩石。散落在河谷的岩石不断重复着自身:层层叠叠,形态各异,从灰白到墨绿。河谷像一个湿地公园,光一照,整个河床变得豁然旷达。河水缠绕岩石,像条绿丝带,简洁、清澈、明朗,轻飘如羽。像岩石扭动的身躯,只存在于梦境之中。我凝视着它们,触碰着它们,仿佛嗅到了潮湿的自然气息。一个个岩石像一个个清醒的智者立在河里,看柳叶见落叶,听春夏秋冬,阅尽河谷的自然自在。岩石之外便是峭壁,峭壁上开出很多喇叭形孔洞,像岩石的一只只眼,远远地盯着我们。
“这条河,有故事。”同行的水务人员一句话点醒了我。柳林谷就像一条根,先是一条线,再是一圈圆,纠结、缠绕,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便成一片林、一道谷,便成一个天一个地。它生长在那里,听得见呼吸,简朴、笨拙,但不单调,有种繁华落尽后的清爽。
三顾:凝望中的叩问
静静地凝望着石林、竹林和柳林,我不由得打了一个激灵。突然想,这么多年驻村,古林坪让我魂牵梦绕的究竟是柳林、峡谷、河流,还是那一缕淡淡的乡愁? 这,是我第三次到达柳林谷。
作者简介
李道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襄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襄阳市作家协会乡村振兴文学分会会长。作品有千余首(篇)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各报纸杂志与网络平台,并多次获奖。出版个人诗集《一直在等》《李花》《一字诗选》,散文集《近乡》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