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李白的诗让崂山的美自带几分仙气。千年之后,山海间的云雾依旧缭绕,只是今日访客不再是寻仙问道的诗人,而是多了一群“卖风景”的人——他们将云涛煮成咖啡,把渔火酿作夜宴,连石缝里渗出的晨曦、海浪,都被打包成了可以触摸的体验,让每个来访的游人,都能带走一片属于自己的“紫霞”。
渔村淌美景
清晨拍日出,傍晚拍归船,雨天拍云雾,是姜兆阳工作之余的爱好。他的手机相册就像一部渔村观察日记,朋友圈和抖音账号则是他展示崂山之美的“云橱窗”。于他而言,这些照片远不只是简单的风景记录,更蕴含着对乡村全面振兴的思考。
姜兆阳是山东省青岛市青山村的党委副书记,青山村是个传统渔村,村里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古石桥、古石碾、古石刻、祠堂门楼等,还有独特的“海上茶园梯田”奇观。整座村落处于崂山腹地,背倚苍翠山峦,面朝碧波黄海,与千年道观崂山太清宫相距仅3公里。然而就是这样一片山海相依的绝美之境,却一度因交通闭塞陷入“望得见海,走不出山”的发展困境。
转机始于2009年,崂山区拓宽了青山村垭口到青山村沙滩1.8公里的道路,为村里传统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创造了机遇。为了让这条山海通道成为村里发展旅游的突破口,姜兆阳带着村民们沿路栽种了1700多棵樱花树。花期一到,漫山遍野的粉白花海便如瀑布般倾泻而下,与山脚下碧波荡漾的海面相映成趣。这幅流动的天然水彩画,让青山村在网络上迅速走红。
原以为“出圈”后就能搞旅游,带村民吃上“风景饭”,现实却兜头泼来冷水。“我们只会出海捕鱼,不会搞旅游”“转型开民宿,没钱没经验”“干农家宴,摸不准游客口味”……不同的声音让姜兆阳意识到,这是一场需要耐心与智慧的持久战。
“跑断了腿、说干了嘴”,村干部们一边组织村民为其解读扶持政策,一边给各家画改造图纸,连背景墙用什么花色都描得清清楚楚,还请来了专业的运营公司帮着统一做规划指导。
起初只有几户村民敢试水,可当他们的腰包眼见着鼓起来后,全村人的眼睛都亮了。到了2015年,发展旅游已成全村人的共识。
由于青山村村口是个岔路口,想进村的游客常常会走错路。为解决这个问题,村里原打算立块普通铁牌,可姜兆阳却认为这个路标必须承载渔村灵魂。年轻时,他曾跟着舅舅在山里做古建筑修复。在他的提议下,青山村村口立起了一座融合了云柱擎天、二龙戏珠、双狮护卫等传统元素的标志性石牌坊。这座牌坊建成后迅速走红,成了青山村的一张“新名片”。
游客络绎不绝地涌入村里,姜兆阳思考:“停留在镜头里的美景,怎样才能变成村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近几年,他和村党委书记姜兆节为村里争取到了不少扶持政策,利用专项资金对村里的百年民居、传统技艺、民俗文化、古遗迹等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性保护和修复,青山村逐步被改造成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村落。
这个曾经蜷缩在大山褶皱里的小村落,如今成了首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山东省记忆乡村”,村民年收入较10年前翻了两番。
青山万斛金
看着乡邻们一个个吃上了“旅游饭”,61岁的温志波也按捺不住跃跃欲试的心。去年,这位老茶农开启了“二次创业”,成了“青山故事”茶室、民宿主理人。
“茶室是闺女帮着设计的,她是学设计的,毕业后还做过大公司的设计总监哩。”这是温志波最骄傲的地方,但让他更深以为豪的是,茶室内用千余片红瓦堆砌成的那片红墙,“这红瓦就是青山村的一部发展史,记录着我们从温饱到小康的奋斗历程”。
面对来访游客,温志波总是抚摸着瓦片,一遍遍讲述着青山村的故事,“早年间,村民们穷得叮当响,只能用茅草当屋顶,遇到狂风暴雨,屋里就下起小雨;后来日子渐渐好过些,家家户户都换上了土瓦;如今,结实的红瓦成了青山村的标志,映照着全村人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茶室文化氛围足,温志波待人又真诚,茶室开业一年就聚拢了一大拨回头客。茶室生意红火的同时,他运营的民宿上客率也提高了。
最近温志波又琢磨起研学游和团建,今年他已经接待了10余个团,带着二三百名学生和游客深入茶园采茶、炒茶、品茶……“看我干得这么起劲儿,俺闺女今年也打算回村创业。”提起这事,他满眼都是幸福。
“和青山村一样,现在崂山上的村子是一个带一个,像赶海时的浪头似的,搭上了旅游发展的快车。”青岛市崂山区旅游发展中心主任邹维凤说,“通过政策引导,村子们找到了差异化发展路径:东西麦窑主打高端民宿,北宅深耕村咖,王哥庄发展非遗大馒头产业等,彼此形成了互补共生的乡村旅游矩阵。”
青山村的西北面是北宅街道,这里百家村咖依山而立,错落有致地布满山谷。南北岭村位于北宅东北角的山坡上,“爷司咖啡”十分有名,店主是对韩国夫妇。“因为我老婆爱上了崂山美景,所以我才在这里开店。”男主人边熙大把咖啡的都市情调与露营的自然野趣嫁接在一起,这一“混搭”让这家小店从众多咖啡馆中脱颖而出。
“在这里喝咖啡是种享受,身心很放松。”店里常客李亦可坐在帐篷区的躺椅上望着远处的山色。与其他村咖不同,“爷司咖啡”常年不打烊的坚持,让这里成了游客心中可靠的“休闲驿站”。
距“爷司咖啡”仅百米之遥的“山乡·农家宴”,一道“秘制炖崂山鸡”是镇店之宝。男主人董延鹏掀开砂锅盖,浓郁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妻子把韩国家里的炖鸡秘方与崂山土鸡相结合,让鸡肉保持了崂山风味,又融入了韩式料理的特色。这道菜让他们的生意火爆,年营业额超过了80万元。
层峦叠嶂间,大自然美景化作真金白银。“为进一步激活崂山乡村旅游经济,我们还精心打造了一系列特色IP,如北宅樱桃节、王哥庄大馒头文化节、沙子口鲅鱼节等。”邹维凤说,这些活动每年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带动年综合收入超34亿元。
古道换新章
崂山乡村旅游火了后,一连串的烦心事也跟着来了。尤其每年5月,樱桃一红,蜿蜒的山路便被进山的车辆堵得死死的。“游客上不去山,村民下不了山,每年都会接到大量投诉。”青岛崂山风景区九水游览区工作人员赵占岭挠着头说。
“为解决这一问题,两年前,区里把狭窄山路的‘肠梗阻’、游客村民‘两相怨’的管理困局,统统打包列入整改清单。”赵占岭摆出文件,这可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一套有力的“组合拳”——先是“景村联动”,让景区和村落从“各管一摊”变成“共治共享”;“智慧交通”试点,AR实景导航让游客可以“云”上看路况,预约系统把车流分时段“切片”,再配上实时监测的“数据大脑”,这让曾经气喘吁吁的山路,一下子舒展开了筋骨。
“今年樱桃季,明显感觉路况变好了。”董延鹏有感而发,但让他头疼的还有另外一件事。
因为游客激增,他店里的师傅小工们个个忙得脚打后脑勺,偏偏这时候帮厨的村大嫂、村大姐们全都回家忙着摘樱桃去了。“往年一到这节骨眼,工资翻番也招不到人手。”这不只是董延鹏一家的烦恼,整个崂山都面临着季节性用工荒的难题。
现实问题远不止这一个。“村里规定,农家宴指示牌不能随意摆放,但村里路况复杂,很多顾客找不到俺家的店。”董延鹏无奈地叹气,“真希望改造时把路标指引这些问题也考虑进去。”
边熙大也有烦恼。他觉得目前崂山乡村游有明显季节性,往往樱桃季一过,游客量就骤减。
打破崂山旅游淡季旺季壁垒的关键,在于丰富业态、增加体验项目。比如,开发骑行、徒步、手作工坊等深度体验活动,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还可以打造市集、音乐节、露天电影、篝火晚会等特色项目,引导游客从“一日游”变为“多日游”。这样一来,整座崂山就可以成为四季常青的旅游目的地了。董延鹏相信,崂山的风景一定会越来越好。(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 成 衣彦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